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李继津(右一)在塘口空间举办工作坊。
6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90后建筑设计师李继津在广东省江门市塘口镇实践着一场乡村活化——
6年来,直观的变化肉眼可见:植蔓丛生、蛛网密布的五金厂钟表厂,被改造成干净整洁、造型时尚的青年社区空间。更深层次的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
红酒、雪碧、艾糍、饺子摆放在长条木餐桌上,英语、粤语与普通话的交谈声此起彼伏。室内是设计感十足的软装、动感的音乐、欢乐的人群,室外是大片的稻田、寂静的群山,还有点点的蛙声。
这不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高端酒会,而是广东省江门市塘口镇一个小村庄的日常一景。
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城市发展、政府驻地外迁、人口流失等原因,塘口镇旧墟沉寂了近30年光阴。如今,凭借美丽的乡村风光,独特的历史渊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塘口镇正在探索一条不同寻常的乡村振兴之路。
6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90后建筑设计师李继津在这里实践着一场乡村活化:将“沉睡”的旧街建筑改造成青年社区空间,打造出一个联结城乡、沟通中外的乡村社区。
6年来,直观的变化肉眼可见:植蔓丛生、蛛网密布的五金厂、钟表厂被改造成干净整洁、造型时尚的青年社区空间。更深层次的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
人气回来了。前年“七夕”,李继津和他的团队策划了一场“七夕等墟”乡村市集活动,在外界看来只是年轻人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却没想到吸引上万名游客参加,甚至成为当地日后重要的旅游品牌。
更多的乡村故事被“打捞”,中国的乡村生活美学向国际展示。他和团队“打捞”四季农时、农耕渔获的故事,并策划活动让外界参与到农村生活,感受中国农时之美。
1990年出生于深圳的李继津,大部分生活经历在城市。从融入乡村,到扎根乡村,也经历从理想化到务实的转变。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乡村建设,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从来不是要建立一座孤立于乡村的建筑,所有行动的出发点,都是尊重乡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
“一个年轻人愿意沉下心,用实际行动参与乡村建设,值得肯定。但要推动乡村建筑活化,将塘口打造成世界级的乡村品牌,还是要依靠整体规划提升村镇资源价值。这需要政府、资本等多方力量参与,也是一个急不来的过程。”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叶红如此评价。
塘口镇党委书记温家林说,近年来,政府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成功引进一批乡村建设项目。眼下,镇里正在落地塘口镇整体乡村规划建设方案,从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方位推动塘口发展,相信未来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推动乡村振兴。
塘口: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
在珠江西部入海口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座古城北靠蓬莱山,南倚烟墩山,两山对峙如门,故而得名江门。
背倚珠江,直面南海,便捷的交通为江门带来了繁荣与兴盛,使其很早以来便跻身珠江三角洲西部中心城市之列。优越的地理位置还为其对外通商提供了便利条件,中西方文化在此交融碰撞。
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区及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历史上合称为五邑。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年间,五邑人便远渡重洋,赴异国他乡经商、谋生,此后不断有江门人旅居海外,足迹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江门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江门市户籍人口达398.91万人,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数超过400万。
上世纪20年代,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心系祖国、思念家乡,他们在海外打拼,赚了钱则积极回乡兴建碉楼。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开平盗贼四起,洪涝不断,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苦不堪言。鉴于此,不少华人华侨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在功能上,碉楼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在建筑风格上,碉楼则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建筑特点,拥有古罗马式、欧美别墅式、德国堡垒式等“千姿百态”的建筑风格。
这其中,又以开平市的碉楼群数量众多。在开平,迄今仍保存完好的碉楼就有1833座。许多碉楼内仍保存着完整的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成为近代华侨文化生活的见证。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市下辖的塘口镇,距离市区约10公里。开车行驶不到20分钟,便能完成从城市到乡村的转换。静寂的山脚下河水淙淙,阵阵蛙声点缀着茫茫的稻田,橘色晚霞映照在乡野,时间仿佛在此凝固。
“很难找到一个地方,它既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又与周边的村落、田野融合得如此完美,同时还兼具区位优势。”在叶红看来,塘口具有打造世界级乡村品牌的资源禀赋。
走进塘口镇旧墟,最引人注目的是五个古朴的大粮仓。圆身立柱、白墙黑瓦,粮仓外墙体用艺术字体写着“天下粮仓”几个大字。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原塘口粮管所粮仓、粮食加工车间。粮仓的隔壁是原五金厂、钟表厂。如今,这里被改造成干净时尚的青年社区空间,建筑功能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粮仓成为文化民俗营地,旧工厂则成为青年聚会、交流的场所。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传承与联结感。构筑未来,也传承历史。”李继津说。
留下:想要打造让人有归属感的乡村社区
李继津没想到,日后他会在这个相距深圳数百里的乡村待上6年,和这个小村庄产生出人意料的联结。
他这样介绍自己的故事:误打误撞进入建筑行业,误打误撞来到江门农村,由于喜欢探索有多元答案的科目,于是在高中毕业后,选择来到江门市五邑大学学习建筑学。
江门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故乡。李继津将这视为一种缘分。“梁思成很早就提出过,将老北京的城墙与旧城历史风貌加以整体规划和保护。这种理念影响了我,与建一座新城相比,我更喜欢保留原有建筑记忆、文化传统。”
从大一开始,李继津便利用暑假时间来到开平市做建筑文化遗产保育社会实践。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大量碉楼及建筑群落需要做测绘与建筑调研。李继津就经常跟着导师下乡做项目调研。“当你看到罗马柱、巴洛克屋顶,伊斯兰灯塔……这些不同建筑语言相互交融,非常震撼。”李继津说。
乡村建筑修复在哪儿,他的“宿舍”便安在哪儿。在为村里祠堂做建筑调研时,他向村民借几块床板,架几条长脚凳,便算“铺了床”,有了落脚处。
“夏天没有空调,热。雨天,还会有雨飘进来。条件确实差,但做这份事,有很多乐趣,也不觉得辛苦。”李继津说,在调研村庄祠堂建筑历史时,会发现它的外立面是西化的,但内在的建筑平面形制依然保留了天井、三间两廊这些中式传统内核的元素。这说明当时的村民渴望学习西方新的东西,但依然坚守自己的传统内核。这些建筑历史会吸引人留下来进一步探索。
那时,他喜欢戴着草帽、背上双肩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开平的乡间。大学最后一个暑假的一天,他和现在的合作伙伴、当地一名越南华侨邓华先生骑车到塘口镇旧墟时,两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建筑,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眼球。“建筑很旧,但却很有设计感,而且这个旧墟与周围的自然村距离都很近,有做社区营造的基础。”
经过了解才得知:塘口旧墟是以前镇政府的驻地中心,汇集了邮局、银行、税务、剧场、粮仓、供销社等功能建筑。改革开放后,由于人口外流、镇政府驻地搬迁等原因,这个曾经车水马龙的街镇逐渐萧条,建筑也因缺乏打理而破旧不堪。
毕业后,班上40个学生,只有李继津一人选择留在乡村。他说,城市机会确实更多,我也经历过犹豫挣扎。但最终选择留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我不太想做城市商业地产建筑设计;其次,未来中国建筑发展趋势,一定不会是大规模造城运动,而是注重环保、注重社区营造,以及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塘口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这里做乡村社区项目,还能与周边建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联动,对自己来说是个机遇。”
2015年,李继津和他的合伙人邓华与当地签订协议,租用塘口镇的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
一段快进播放的视频记录了旧建筑改造的神奇与有趣。蛛网密布、窗户破损的旧工厂,在一点一滴的修缮下,被改造成一个干净时尚的青年社区空间。活动区域、展览区域、餐厅、青年旅舍、剧场等功能类型一应俱全。原五金厂的制作机械、工具、吊装设备、员工打卡表等富含历史记忆的内容也被保留下来。
“塘口空间采取整体性活化、干预最小化、遗产再生化的理念,在尊重原有建筑特性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实现了原来的社区肌理和社区记忆融合共生。这为社区其他旧建筑和空间改造提供了参考。”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说。
就这样,乡村社区活化的第一步——建筑活化便完成了。
探索:乡村社区不能只有漂亮的建筑没有人
活化建筑只是活化乡村社区的第一步。乡村社区建设不能只有漂亮的建筑没有人。如何吸引人流,便是摆在他们眼前的第一桩难题。
塘口空间所在的旧墟,以前是一个小型商贸及行政中心。特定日期,周边村民云集,前来“等墟”(赶集)。后来由于人口外迁,等墟不再。是否有可能通过举办创意市集活动,重现“等墟”盛况?
受此启发,2018年七夕,李继津和团队的年轻人,招募了一群大学生,策划了一场七夕等墟活动。
举办一个市集,哪儿招募摊位主?李继津和团队走村串户,跟卖香蕉的、做艾饼的村民一家一家谈。“一起来玩,香蕉卖不出去的,剩下的我们团队来兜底;您家艾饼很有地方特色,能否做一些带到集市上来……”就这么抱着玩儿的心态,13个摊位搭建起来了。游客来了,玩什么,如何增加体验感?团队在粮仓的空地,又设置了涂鸦墙、拍照打卡点等互动装备。
“没想到,一下子爆掉了。”李继津说,之前估计会有四五百人的客流。但没想到这么多人对等墟感兴趣。就连市集附近的塘西路,也首次在地图软件上出现红色拥堵线条。
等墟活动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参与,有当地的村民、周边城市的游客,还有不少追寻碉楼足迹的外国人……这对平日里人迹罕至的村庄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到了当天晚上,一首暖场的《成都》更是将现场气氛点燃。演唱者是当地一个村民的儿子,也是一名驻场歌手。后来,一个接一个,现场的小舞台化身乡村演唱会现场。有卖菜的阿姨唱开平民歌;有人上台扭一段秧歌;还有扯开嗓子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的。
“其实蛮多人唱歌跑调的。但没关系,相反这很真实。大家一直唱到晚上十一点多还不愿意离开,挺多人很享受这种社区参与的感觉。”李继津说。
如今,“七夕等墟”已经发展成为开平当地旅游品牌活动的金字招牌。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塘口社区,类似的爆款活动不在少数。“四季食堂活动”带领游客穿越四季,感受“从田野到餐桌”的自然奇妙旅程。春季,塘口空间举办天露山采茶寻梅工坊,他们与茶场合作,带领游客去到茶农家感受炒茶技艺。秋季,塘口空间将美食工坊开到金黄的稻田中,带领游客收割水稻、体验田野餐厅。
“这里太不一样。你可以领略淳朴的农村生活方式,还能体验凝固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你总能遇见惊喜。”一位曾参与塘口空间研学游项目的华侨后代如是说。
一句宣传语表达了他和团队的理念:乡村,离城市很远,离世界很近。李继津这样阐释他的思考:越是本土的,越是国际的。年轻人想活化一个乡村社区,必须在尊重乡土传统的同时,用创意的方式加以包装,才能有吸引力。
吴志才认为,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让村民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和本土文化,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举办传统活动,并创新性地融入现代体验,吸引了多元人群的参与、融入。这也让塘口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我们不想做一个跟本地毫无关联的IP。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必须是立足侨乡、立足乡村。”李继津说,乡村振兴大潮下,虽然产业振兴是重点,但决不能忽视人和文化。这里有很多当地人的公共记忆,只有让村民对在地文化遗产有认同感,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护好侨乡乡村文化。
思考:乡村社区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穿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转进村里的小巷,就见到一户人家门口摆放各种造型精美、错落有致的植物盆栽,门口的小木板上还写着“七喜花园”。这里是村民七叔的家。
七叔平时喜欢收集被人废弃的瓶瓶罐罐,然后洗干净,种上不同的植物。400多种盆栽,装点小院,别有一番风味。李继津说,自己和团队成员平时在塘口社区,喜欢走村串户,听听村民的故事。七叔就是他们家访过程中捞到的“宝”。
“村里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比如七叔,他充满了无穷的创造力,创造了一个植物盆栽的世界。我们便邀请他去参与市集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
如何让社区空间链接本地居民是李继津及团队最关注的问题。“我们定了一个原则,无论市集多么红火成功,都不能完全商业化,要保证30%以上的摊位数留给本地村民,让他们有利可图。”
七叔说,现在每年他都要参加塘口空间的市集活动。一方面与游客分享自己的盆栽艺术,另一方面,自家种的凉茶也可以拿到市集上去卖,赚些收入。
作为一个外来者,如何让本地村民信任你?面对记者提问,李继津笑笑说,其实做塘口空间之前,大学的每个暑假他都会来塘口镇做社会实践,与一些村民也算熟识。此外,让旧墟多一些人气与邻里之间的人情味,也是很多村民的愿望。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村民其实很淳朴。做一件事,只要你先做出个样子来,他们就会信任你,参与到其中来。”李继津说。
在塘口,有一位每天踩着三轮车为社区运送垃圾的村民健叔。有一个月,健叔“消失”了。当他再次出现时,是开着一辆蓝色手扶车,卖香蕉。原来,环卫公司更换后,健叔失业了,转而靠贩卖香蕉维持生计。
健叔黑黑胖胖的人物形象太独特了。一群有着敏锐品牌意识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一看到健叔,就冒出新的想法——为他设计一款取名“香蕉叔”的卡通形象,并尝试开发衍生产品。
李继津说,我们的能力可能有限,不能像大公司一样,一次为乡村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但还是要尽己所能去行动,去搭建平台,让乡村、农民被“看见”。或许,改变就在一点点发生呢?
今年63岁的黄美稳是制作开平特色糕点的能手,香甜软糯的砵仔糕、清香甘甜的艾糍、馅料丰富的咸粽……每当邻居朋友到访,她都会捧来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茶点。如今黄美稳不仅和乡亲们分享美食,还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了来游玩的外国友人。在塘口空间的社区工作坊里,黄美稳和其他几位邻里定期开班授课。“从没想过我也能教外国人做点心,自己有技能可以分享给别人,觉得很有成就感。”授课之余,黄美稳还负责塘口空间的清洁工作,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其实是希望她们能多一点与外界的交流。这种交流越多,她们会更勇敢、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李继津说。
如今塘口空间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乡村营建的活动,累计带动60多名大学生和130多名村民参与到塘口社区的发展。
吴志才认为,聘请当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让村民看到了旧建筑改造活化的整个过程,体验了乡村振兴实践经过,由此看到社区复苏的可能性,这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信心。
大小点滴,尽力而为,人人都成为社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互关怀,共建美好的家园。这样的乡村社区,人气之上,多了人情味,与融融暖意。
未来:如何让乡村持续焕发活力
中国广袤的乡村从来不缺乏怀抱各种想法的实践者。尤其近年来,乡村迎来政策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资本的青睐,各种合力叠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在李继津看来,他们之所以能以塘口空间为连接,参与乡村建设,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日渐完善的基础条件和不断优化的公共环境。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村通了公路,旧墟街道装上了路灯,就连蛛网一样悬挂空中的“三线”也“下了地”。
“过去,塘口旧墟街道是没有路灯的。一到晚上黑黢黢一片,这也限制了游客的体验。政府安装了路灯,改善了环境。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利好。”李继津说。
李继津笑言,一开始做乡村建设,只顾闷头做,与外界沟通也不多,不太会跟政府打交道。后来与政府人员接触后才发现,他们也非常开放、包容、专业。既然是为了乡村振兴共同的目标,很多事情可以协作,形成合力。
叶红认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单栋建筑的功能往往有限。只有加强整体统筹规划、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将整个乡村资源最大限度整合起来,才能让乡村持续产生活力。
李继津也意识到,过度依赖活动策划吸引人流的方式,做得很艰难。他坦言自己遇到的瓶颈:在乡村做事,有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人才队伍非常不稳定。“在农村培养一个团队,挑战很大。你招一个人过来,培养他,认为他可以继续往深一步发展。他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回城市。这时候,还挺有挫败感的。”
叶红观察到,许多乡村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振兴,但并非每个乡村都适合。“旅游功能需要导入大量人流,但对新业态来说并非必需。在塘口镇,可以通过以现代农业为载体、文化旅游为主导、文化创意为灵魂,引入新兴产业、文创产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叶红说。
温家林介绍,按照塘口镇发展规划,更多的改造项目目前正在落地。正在实施建设的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将由塘口镇政府旧址改造而成,建成后将承担有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主题教育培训功能,同时配备户外实践基地、餐饮和民宿等研学游配套项目。
与此同时,塘口镇依托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正在建设“世遗廊道”(江门市侨乡历史文化游径塘口段),以产业为核心,发展全域旅游,形成乡村、农业、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吴志才认为,在乡村改造、乡村活化中,文化传承、产业兴旺是激活古老村落生命力以及保持持久活力的两大核心。
“华侨文化资源是塘口镇的特色,因此在乡村改造中,应时刻注意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吴志才说。
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吴志才建议:一是摸清资源家底,充分摸清土地资源的闲置情况,如产权问题、用地性质、上位规划、历史遗留问题等;二是寻找多利益的融合点,政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达成合作共识,同时与村民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长期的租赁关系,履行契约精神,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前考虑项目的配套设置,如污水处理、停车场等问题。
“建筑资源活化与乡村建设是一条很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看到更多力量参与进来,更多规划在落地。相信塘口的未来会更好。”李继津说。(记者孟宜霏、周颖)
责任编辑: 赵文涵
贷款大师里的贷款点点通逾期,梁思成如何成为建筑学家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图集 李继津(右一)在塘口空间举办工作坊。6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90后建筑设计师李继津在广东省江门市塘口镇实践着一场乡村活化——6年来,直观的变化肉眼可见:植 时间:2022-11-15拍拍贷逾期还清又产生利息,拍拍贷良性退出兑付方案
拍拍贷、陆金所能够本息全额兑付,背后资本肯放血是重要原因。而同样是背靠大树,一些平台仅通过债权置换来降低存量,引得出借人怨声载道。 撰文 | 岂料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近期 时间:2022-11-15中共定西市纪委关于公职人员主动清偿金融机构逾期贷款的倡议
实时发布政务动态,提供民生服务咨询,宣传灿烂文化历史,展示风情魅力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人无信不立,事无 时间:2022-11-15钱盆网逾期了怎么办,钱盆网法院起诉了
文章来源:盆友之家随着监管不断趋严,网贷平台合规化也更加明朗,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也已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在保障出借人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方面,各网贷信息中介平台也持 时间:2022-11-15招行逾期让请律师,招行钱端事件是什么
5月29日,招商银行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时表示,钱端公司5月27日、5月28日的相关公告,是钱端公司的虚假陈述,钱端公司目前与招行无业务合作,逾期资产与招行无关,不存在招行与 时间: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