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贷款逾期

网贷逾期能冻结楼房吗,不上征信的网贷会冻结银行卡吗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上官航air 贷款逾期 时间:2022-11-14 14:26:39

封卡!封卡!封卡!

近期,关于“招行信用卡批量封停网贷逾期客户”的消息不胫而走,令不少网贷多头共债客户惴惴不安。

此事是真是假?

1

因网贷未还,信用卡被封

《国际金融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确有“封卡”一事。

据多位信用卡持卡用户反映,其所持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发生了降额或封卡情况。而本次封卡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持卡人大多拖欠了一个叫“暖薪贷”的网络小贷未还,且被封的不仅仅为信用卡,还包括储蓄卡。

一位招行信用卡持卡人朱明(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封卡当天,其收到了一条短信称“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将在24小时内被封”。随后,其紧急联系招行信用卡工作人员询问后才得知,因有小贷公司反映称其有网贷资金逾期未还现象,进而导致信用卡被封,且将永久不能再复卡。

“没过多久,甚至连持有的储蓄卡也在未经任何消息提醒的情况下悄然被冻结。经过多方联系后才得知,必须要将在夸克金融的‘暖薪贷’贷款资金全额归还后才能把储蓄卡解冻。”朱明表示,早前确实曾在夸克金融办理过一款名为“暖薪贷”的网络借贷产品,当时贷款资金为2000元左右,但后期由于个人疏忽且该平台未曾有效提醒导致发生了逾期。

值得注意的是,据记者了解,本次被封卡的用户群体不仅为在夸克金融发生逾期的人士,未曾逾期仍有该网贷欠款的人士同样发生信用卡封卡及储蓄卡被冻结的现象。此外,被封的信用卡并非仅出自招行一家机构,还有中国银行、广发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

一位爆料者小张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只要在夸克金融还有欠款的,无论是否逾期均被封卡及资金冻结。借贷人必须归还余下的本金及利息,否则所持的储蓄卡将无法被解冻。

2018年8月25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黄浦”发布消息称,2018年8月21日,上海夸客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郭某来黄浦公安分局投案,交代了其通过网上理财平台高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事实。

立案后,警方开始采取措施催促逾期借款人还款。2018年11月26日,夸克金融发公告称将97名逾期借款人信息上报至人行征信系统。此后,夸克金融连续发布逾期借款人银行账户被警方冻结的公告。截至2018年7月31日,夸克金融累计成交量为156亿元,待偿余额38亿元。

2

常态性风险管控

“虽然在夸克金融有过逾期,但在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过程中从未发生过逾期。”朱明激动地表示,由于银行卡被封,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及不便。

“对于此部分客户的封卡属于常态性风险管控。”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回应称,当客户的资信状况发生恶化,还款能力下降及存在非正常用卡现象时,银行是会采取管控举措的。

上述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指出,“其实,招行并不存在所谓的大面积封卡,主要由于从去年至今网贷平台频繁暴雷,市场网贷风险集中爆发,所以风险客户呈现出一定的平台集中性和时间集中性。”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银行授予用户的征信额度,是从客户本身资质及偿还能力的整体性来考量的。并不是说某一客户在某银行未曾逾期过,就意味着资质良好、不会发生降额封卡现象。”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当发卡银行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持卡人本人、亲属、交易监测或其他渠道获悉持卡人出现身份证件被盗用、家庭财务状况恶化、还款能力下降、预留联系方式失效、资信状况恶化、有非正常用卡行为等风险信息时,应当立即停止上调额度、超授信额度用卡服务授权、分期业务授权等可能扩大信用风险的操作,并视情况采取提高交易监测力度、调减授信额度、止付、冻结或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等风险管理措施。

3

审慎借贷,勿存侥幸

面对网贷高昂的利息,不少借款人声称“还不起”。

一位借款人对记者称,目前夸克金融要求其一次性偿还所有逾期及分期的资金,并加上了高昂的利息。

“当时借贷时被收取砍头息,到手资金是低于合同金额的。而逾期后算上滞纳金及罚息等,折算下来的年利率远远超出36%。有用户可能逾期时间较长,早期借贷的8万元到现在竟然滚到了50万元。”上述借款人称。

既然深知问题重重,当初为何仍要选择借这类网贷呢?

小张告诉记者,相对来说,网贷审批较容易。其实当初在签署合同时也存在一些疑虑,但自己急需钱,就作出了妥协。另外,当初想着借网贷资金即使逾期也能够不上征信系统,不会带来后期影响,存在一定侥幸心理。没想到的是,现在银行竟然也能查到网贷的逾期信息了。

对此,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银行业的风控管理不断完善及优化,征信数据也在不断趋于透明化,信息传导机制上也更为敏锐迅速。并非不上央行征信就代表不会被查出,在借贷的过程中还是需保持审慎、勿存侥幸心理。”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