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刑法小常识

让我来普及一下江湾刑事辩护律师哪个收费合理,淞沪会战蒋介石后悔吗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安安 刑法小常识 时间:2023-05-28 09:56:43


接上文:

上文,我们介绍了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我军最接近胜利的一次会战,忻口——太原会战的经过。

虽然忻口—太原会战由于阎锡山的部署不当而与胜利失之交臂,但他却为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就此奠定了未来八年里华北敌后战场的基本格局。

说完华北战场,我们就应该调转方向,再说一说华南战场的淞沪会战了。

此时我们的“蒋委员长”正在上海忙的焦头烂额,对委员长的历史功绩,我们也不能忽略。

事实上,这一次老蒋也没有偷奸耍滑。因为这里是他的江浙财富大本营,所以他把自己的嫡系中央军也都派上战场了,会战打的很惨烈,国人也无不拼命。

关于淞沪会战的战斗细节,是十分繁杂的,我看了好多资料,看得头晕脑胀的。敌我双方打得也是硬碰硬的阵地战,在攻防战术运用上并没有出奇的地方。

所以,本篇在介绍淞沪会战时,我们就不深入介绍战斗细节了,那样容易把大家也绕晕菜了。我计划从大战略布局和大战术运用的角度去介绍这场会战,讲明其中的成败得失。

一、老蒋战略布局上的“改纵为横”

关于淞沪会战中老蒋的战略决策,大致有这么一种说法:老蒋发动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整体作战方向,是战略指导上的非凡杰作”。

此战使日军侵华的战略大方向由原来的从北向南,被迫改为由东向西。

我国整体上的地理格局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所以我国历史上大多数统一战争都遵循这样一种模式:

北方政权兵分两路:一路从华北和中原地区出发,向南平推过去;另一路则占据川蜀长江上游地区,利用水军顺流而下,直插南方政权的腹背。

最后两路大军饮马长江,会师荆襄(武汉),会攻南方政权的政治中心金陵(南京),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比如晋灭吴之战,隋灭陈之战,蒙古灭南宋之战,就都是这么干的。

日本鬼子对我国的侵略可谓蓄谋已久,而且他们对中国历史也十分了解。

如果日军以一部沿平汉和津浦铁路由北向南推进;一部由山西进关中,再由秦岭古道夺取四川盆地的话,他们必然会沿江顺流而下;

到时候东南沿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再逆长江而上,三路日军就可以会师武汉了;

而且,此时的台湾已经被日军割占几十年了。他完全可以以台湾为跳板,登陆广东,再由南向北进攻,到时候再和其他几路日军会师,那样整个中国可就完全歇菜了。如下图

所以,老蒋在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使日军的战略方向变为由东向西,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去阻挡日军的兵锋,确实可以起到改变日军战略布局的作用。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完全对。这其实是对老蒋事后贴金的马后炮辩护,或者说是淞沪会战失败后,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战略态势。逼得日军不得不在华南投入重兵,同时开辟华北和华南两个战场。

而真正让老蒋决定在淞沪地区开辟战场的,更多是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二、打乱日军进攻节奏,使得日军从一线作战变为多线作战,以空间换时间

从大战略上看:

七七事变爆发后,虽然日本鬼子妄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那只是他的嘴上自嗨。在实际作战中,鬼子胃口也没那么大,他并不想同时在华北和华南开辟两个战场。

当时,日本在战略上执行的是老奸巨猾的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石原一开始提出的假想敌并不是中国,而是苏联和美国。

对苏联来说,石原的办法是,加强关东军的力量,以武力为后盾与苏联进行谈判,断绝苏联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觊觎,巩固日军对东三省的占领。

对美国来说,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石原知道东三省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没有石油和橡胶。和美国亲善可以满足日本对石油和橡胶的需求。

最后,石原的对华战略是“稳固好日满和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准备的基础工作”。也就是反对扩大战争,企图通过蚕食的方式谋求华北自治,以巩固和屏障日军对我东三省的占领。

我们事后来看,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相比于作恶多端的东条英机,石原才是中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幸亏他被死对头东条英机压得死死的,不然让他的计谋得逞,那我们的东三省、甚至华北地区可就完了。

从日本军方势力之间的角逐看:

众所周知,日本海军和陆军向来是一对冤家对头。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青就提出,他们陆军已经动起来了,我们海军也不能落后啊,必须让陆军派兵过来帮我们夺取上海。

但是日本陆军根本不刁他,陆军的经营范围在华北,为什么跑上海来给你们海军打辅助啊,你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什么德性。

所以,鉴于上述原因,日本鬼子一开始的心思并不在华南。

但是,架不住长谷川青不死心,他还为此制造了一起海上版本的“七七事变”。

1937年7月27日,长谷川青硬逼着一名海军士兵跳海自杀,计划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施压。但好死不死,这个士兵被我国渔民救起来了。人没死成,海上版“七七事变”也就搞不起来了。

老蒋一看,既然日本海军那么想在上海搞事情,那我就成全你。老蒋是这么想的:

1、中国当时国力弱,确实无法和日本抗衡。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本其实是没能力一下子就占领中国的。

2、华北当时面临的压力太大了。日本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三股势力:东三省的关东军,华北方面军,朝鲜驻屯军。

这三股鬼子加起来有百万之众,在北方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在开战后,日军必将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达到其攻略华北五省、切断中苏联系的目的。

3、要想延迟日军攻占华北,就要想办法将日军的华北兵力吸引走。而纵观中国能起到这一作用的,也只有老蒋的大本营——以上海为中心的京沪杭地区了。

事后来看,淞沪会战坚持三个多月,确实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为华东地区工厂、物资等的转移争取到了更多时间,使国民政府以四川为持久抗战根据地的战略得以实现。

客观的来说,老蒋的上述战略对以后的持久抗战的确起到重要作用,在战略上是个不错的选择。某种意义上,他和毛主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想有相通之处。

但是,老蒋接下来的一些想法,可就不难么明智了:

三、想让日军从一对一的侵略中国转变为一对多的向欧美列强开战

老蒋就想啊,如果放任日本鬼子侵占华北,英美西方列强是肯定不会管的。因为他们的核心利益不在华北,而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

如果把日本鬼子的战火引向东南沿海,威胁到英美列强的核心利益时,他们会袖手旁观吗?当时的上海可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里面租借林立,各国势力范围犬牙交错。

日本鬼子打上海,在你们眼皮子底下张牙舞爪,不就等于是和你们开战吗?如果把上海打烂了,你们的在华利益要不要了?你们放给我们的贷款还用不用还了?

这就是老蒋的现实考虑,说起来有点悲情色彩,期望通过燃烧自己的方式,引诱日本鬼子把步子迈得大一点,把蛋扯着,以换来英美列强的强烈干预。

上述这一点从战略博弈的角度看,算是一个高招,但他没有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

当时最大的国际形势是什么呢?就是欧美列强的“绥靖政策”大行其道。

在欧洲,从1933年小胡子元首上台起,德国就开始了扩军备战,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等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行为,不断挑衅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英法列强却噤若寒蝉,对德国的这些行为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

在亚洲,“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占领了我东三省。老蒋国民政府也曾向国联提出抗议,国联也派李顿调查团来东北调查。但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恫吓,国联只是在口头上给予谴责,并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制裁。

基辛格曾有一句名言:“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要命的”。

事实也证明:在绥靖政策大行其道的20世纪30年代,指望通过“引火烧身”的办法把英美列强绑上战车,是老蒋对当时国际形势“一厢情愿”的严重误判。

四、老蒋在地缘战略考量上的不足之处

从地缘位置上来说,上海并不适合开辟为新的战场。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大海龟趴在沙滩上。

上海是龟头,杭州和江阴是前龟脚,镇江和芜湖是后龟脚,龟尾即是南京。上海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如下图

上海的这一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日军可以充分发挥其占绝对优势的海空军联合作战,从上海两侧的长江和杭州湾登陆,实施战略大包围。

是的,在这样一个半岛上布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被日军两路夹击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在日军的诸军种中,什么是他的优势兵种?

在华北抗战中,鬼子以一个联队两千多人的兵力就能打垮国军一个万把人的整编师。所以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头戴屁帘帽,手拿三八大盖加“膏药旗”的鬼子兵才是日军的优势兵种。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虽然他们可以压着国军打,但如果让他们遇上德军、美军或者苏军的话,也照样能把他们打回原形。

所以,作为一个岛国,海空军才是二战中日军的优势兵种,日本的海空军力量在当时不敢说独步天下,至少也能和美军打得有来有回。

而上海的半岛地形距离日本本土和台湾都不远,这就决定了日军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海空军优势,去支援对上海的登陆作战。

淞沪会战等于是中国军队以陆军一己之力去抗衡鬼子海陆空的三军联合作战。

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数十万大军投入这样一个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根本没有迥旋余地,反而会成为鬼子空军和海军舰炮的活靶子。

好了,说了这么多,既然老蒋要在上海开干,就有他的道理。我们也不能一个劲的说马后炮的话,下面来看看老蒋是怎么打得。

五、秘密筹划,先发制人,准备将日军赶下黄浦江

自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中国军队已经被逐出了上海,上海成为一座不设防城市。

日本鬼子经过多年的猥琐发育后,已经在上海的闸北和虹口地区修筑了大量永备工事,军事存在已成气候。不过,好在鬼子在这里的兵力并不多,仅有3000多海军陆战队。

为扫清日军威胁,老蒋决定,先把这三千鬼子赶下黄浦江去,恢复上海防御态势,之后再与后续日军做反登陆作战。

为此,他把部队分为左右两翼:

左翼为“和平将军”张治中负责的第9集团军,下辖王敬久87师、孙元良88师、宋希濂36师;他们是老蒋精心调教出来的王牌德械师,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主要负责把这伙鬼子赶下海。

右翼由张发奎的苏浙边防部队组成,主要负责浦东和杭州湾地区的警戒支援,下辖第八集团军(张发奎兼任司令)、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如下图

在老蒋的一声令下,担任主攻任务的张治中早已憋足了劲,指挥87师、88师向日军发动了猛烈进攻。具体部署是:

王敬久87师进驻虹口地区,准备夺占沪江大学、公大纱厂等要点,相当于是一记左勾拳;

孙元良88师进驻闸北八字桥,负责夺占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相当于一记右勾拳;

最后,两师再合力将日军赶下黄浦江。如下图

8月13日,战斗打响后,国军还派出飞机轰炸日军司令部及日军舰船,而地面部队也英勇冲锋。但是,日军的工事坚固异常,抵抗也十分顽强。

经数日苦战,87师占领沪江大学,88师也占领了宝山桥、八字桥等要点,但却很难再前进一步了。

不得已,张治中把新抵达战场的宋希濂36师投入战斗,他们在战车的掩护下直插日军的腹心——汇山码头。如下图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鬼子这几千陆战队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国军三个师三万多人马硬啃不下这几千人的硬骨头。

六、日军大举增兵,战场陷入焦灼

然而,就在我军付出重大牺牲,也快把日军赶下黄浦江喂鱼时,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日军援军在北面登陆了。原来是日本大本营开始向上海大举增兵了。

8月23日拂晓,由松井石根率领的上海派遣军在狮子林、吴淞口等地登陆。

他们的意图是,经罗店向西再向南,抄张治中第九集团军的后路。如下图

战况骤然趋紧,日军在舰炮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在狮子林、川沙口、吴淞口等地登陆,登陆之后就陆续进攻宝山、月浦、罗店等我军阵地。

老蒋急忙令陈诚指挥他的“土木系”生力军火速赶赴战场,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围绕罗店、月清、宝山等战略要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守军阵地几经一手,不断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阵地前尸集如山,血流成渠。

随着日军不断连接和扩大登陆场,罗店、宝山等地相继失守。我军伤亡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如下图

随着形势的变化,日本决定将侵华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再次从华北、台湾等地向上海增兵。算上空军和海军,日军此时的在沪总兵力已达到20万人。

为打赢这场硬仗,老蒋也是不惜血本,把当时的精兵良将全派到前线了。

9月21日,老蒋对前线部队做了调整:

左翼兵团为陈诚下辖的16个师,四个独立团,一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蕴藻帮以北的罗店,广福地区。

中路兵团为朱绍良部,下辖18个师,一个独立旅、一个炮兵旅、一个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要航一线及及以西地区。

右翼兵团为张发奎部,下辖十个师、三个独立旅、三个新编旅、一个教导总队。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如下图

加上即将赶赴上海的川军、湘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国军总兵力已达70个师、70余万人。

大家也会发现,怎么不见张治中了?原来,“和平将军”已经充当了老蒋的“背锅侠”。

本来在前期十九集团军进攻日本海军司令部的战斗中,如果能让张治中放手指挥的话,十九集团军应该是能拿下司令部和消灭这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的。

结果在开打以后,老蒋的老毛病又犯了,总在关键时刻给你来一个“暂停进攻”的微操命令。

老蒋有时候还绕开张治中,直接把命令下给了各师的师部,闹得张治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后,老蒋还对张治中一番臭骂,说他指挥不力,连个日军司令部都拿不下。

张治中有理说不清,急火攻心之下,气的他血压飙升,就辞去了第九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从此以后,文白先生就退出了自己的军事生涯,直至12年后作为“和平将军”进行国共和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军与日军在这一带的蕴藻浜、大场、陈家行,江湾等地区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战斗到白热化时,全国各地的杂牌军也踊跃前来参战,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特别是白崇禧也一改以往防蒋反蒋的态度,从广西调自己的21集团军前来参战。

虽然广西“狼兵”天下闻名,但他们装备落后,重武器缺乏,加上连续行军三个月,部队疲惫异常。在与日军交手一天后,就被日军的陆海空优势火力联合绞杀了。桂军六个师三个被打没,三个被打残,几乎全军覆没。

小诸葛白崇禧听说后,哭得差点背过气去。有人歌颂这群“狼兵”:“他们走了一百天,就是为了在厮杀激战的一天里,把生命和热血献给自己的国家”。

战斗至10月25日,在日军的重兵围攻下,蕴藻浜、大场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整个战线面临崩溃,国军被迫全线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如下图

在全军撤退苏州河南岸时,老蒋认为苏州河以北阵地不可轻易让给日军。因为他获悉国联在11月初要在日内瓦开会。为了获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老蒋让孙元良部坚守四行仓库。

但孙跑跑觉得留下一个师守卫这里有点多余,就派了下面两个营400余人来守四行仓库。《800》这部电影就是依据这段历史改编的。

七、日军登陆杭州湾金山卫,国军腹背受敌,全线后撤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后,国军虽处于被动地位,但仍控制着上海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日军大本营经过研究后认为:中国的半数兵力已经云集上海,摆出了决战的架势;此前将鬼子主力放于华北纯属浪费兵力,应该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

于是,日军大本营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从国内和华北抽调3、4个师团约十万人,组成第十军,准备在杭州湾的金山卫实施登陆。如下图

日军第十军的作战方案是:

1、在金山卫附近地域登陆,主力以快速突进的方式向黄浦江支线前进。攻占松江,并切断我军退路,策应上海派遣军作战。

2、渡过黄浦江后,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击前进,与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配合,消灭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如下图

11月5日拂晓,由济州岛出发的第十军在金山卫附近突然登陆。

负责这里防务的是张发奎的两个集团军。他们力量本来也不弱,但由于这里的部队大部分已经派往淞沪主战场作战了,导致这里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几个连的正规军防守。

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老蒋不禁大吃一惊,他立即命令陈诚派兵前往增援松江。但援兵还没有集结完毕,就遭遇日军的凶猛攻击,苦战三天三夜也未能退敌。

随即,日军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驱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如下图

这下,战局瞬间恶化,淞沪地区的中国70万大军陷入被日军两面包围的危险境地。

八、组织不力、指挥混乱、大撤退演变成大溃败

眼看部队就要遭受大合围的危险,作为最高统帅的蒋“委员长”,本应当审时度势,及时组织部队撤退,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后面的持久抗战积蓄有生力量。

可是,“委员长”却寄希望于欧美列强出面干涉,企盼九国公约签字国能为中国说句公道话。事实证明,这是老蒋“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一厢情愿,欧美列强对他的呼吁充耳不闻。

虽然老蒋最终也决定全面撤退了,但是他连续两次更改撤退命令,一下子就打乱了国军各部队的撤退部署和秩序,整个部队都懵圈了,造成了空前的大混乱。

还有就是,战前对于怎么撤?往哪里撤?国防部都没有做明确的安排,导致各部队各自为战,相互拥挤不堪,有时为了抢道路,还经常和自己人干起来。

这样混乱的撤退,不仅减缓了行进速度,给日军追击留下可乘之机,而且给官兵心里蒙上极大阴影。使他们在面对日军追击时,已经没了绝地反击的勇气,直到演绎成全线大溃退。

淞沪地区的地形也对部队撤退带来很大困难。部队西撤时,一路上全是河汊水网,只有一条公路可走。所有部队全挤在这条公路上,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他们损失惨重。

如:胡宗南在撤退过程中遭敌机偷袭,部队及警卫员多被打死,只剩老胡一人逃脱;薛岳在坐汽车撤退时遭日军飞机扫射,司机和卫士都被打死,薛岳跳到一条河里,才幸免于难。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国军共集中八个集团军、48个师、15个独立旅、九个暂编旅等部队,总兵力有70万人,最终伤亡达30万人。

其中不少都是在撤退途中,由于组织混乱,相互践踏而非战斗损失的。

日军在此战中共投入八个师团、两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动用战机390架,舰队两支,航母4艘,其他战舰30艘,总兵力共20万人,死伤有4万余人。

总之,淞沪会战使国军60%的精锐损失殆尽,老蒋仅有的这点“德械师”家底全丢在上海了。这些精锐的损失,损伤了国家元气,给后来的抗日带来更大的困难。

总结一下

好了,淞沪会战介绍完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这场战役和我们的“委员长”呢?

首先要明白,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评判国军统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时,要有一个最高且唯一的评判标准。

这个评判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中国军民更好的开展抗日持久战。

中日战争是一个现代工业国对落后农业国的降维式打击,双方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中国军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扭转局势,他势必有一个敌我力量消耗均衡的过程。

虽然毛主席当时还没有写完《论持久战》,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行抗日持久战已经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国人民的一个共识。用国民党的说法叫“以空间换时间”。

而有利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决策,无外乎两个有利于:

一,在战略上是否有利于建设稳定的抗日持久大后方。

二,在战术上是否有利于消耗日军兵力和最大程度的保存我军有生力量。

拿这两条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就会评判出老蒋在淞沪会战中的功过得失了:

有功的一方面:淞沪会战确实在客观上改变了日军的侵略大方向,使日军由北向南的进攻改为由东向西,利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增加了日军困难,有利于抗日大后方的建设。

有过的一方面:老蒋国民党糟糕的战术执行能力和对欧美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直接断送了大量国军精锐和华东工业区的搬迁,给日后的抗日持久战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是的,在早已将抗日大后方定为“云贵川”大西南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提前抓紧时间将华东地区的大部分工业厂矿转移到后方?

在没有转移前,为什么要着急的在上海开辟战场?吸引那么多鬼子到中国的经济中心祸害来?日军第十军都已经在杭州湾登陆了,为什么还要寄托希望与欧美列强的调停?

这样做的最直接恶果是:大量国军精锐在撤退途中的无谓牺牲,使我们在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兵力严重不足,也就避免不了日本鬼子在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了。

在这里,我也不想去黑老蒋,但老蒋身为当时的最高决策者,确实有点德不配位。

建千秋之功,创万世之业,必待非常之人。可惜,这个人不是我们的蒋委员长。

下一篇,我们接着介绍南京保卫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