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刑法小常识

荥阳市刑事诉讼律师法律咨询(荥阳市刑事诉讼律师法律咨询热线)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大壮 刑法小常识 时间:2023-05-19 15:44:36

荥阳市刑事诉讼律师法律咨询(荥阳市刑事诉讼律师法律咨询热线)

◆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答疑解惑

◆ 科技助残疾人摆脱信息障碍

◆ 转换视角了解残疾人真正诉求

◆ 提供服务要有爱心耐心信心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婕

北京市顺义区一名因工致残的中年人不但没有得到单位的赔偿,反而被解雇。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社区公益律师欧阳继华接到案件后及时提供帮助,虽然费尽周折,但最终维护了这名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持证残疾人3780.7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残疾人口达85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其中,既有先天残疾、因病致残的,也有因公致残、意外致残的。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一直以来,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问题受到广大律师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律师努力为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在残疾人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撑起“一片天”。

及时伸出援手

2020年,上海市50多岁、身患癌症的肢体残疾人王女士在化疗期间发现,自己被法院缺席判决恶意大额透支信用卡,养老金等个人存款全部被冻结,银行已申请强制执行。

上海市律师协会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郑祺为王女士提供法律援助,向法院申请再审案件。经核实,王女士身份证遗失,银行办理信用卡时的签名并非王女士本人,系他人捡到其身份证办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的王女士得以安心治疗。

从2002年9月开始,郑祺作为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坚持每周值班,带领律师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近3000人次。

北京市顺义区一名残疾妇女因受到丈夫家暴想要离婚,却不知道如何办理。欧阳继华热情地接待了她,为她讲解法律规定、整理证据,并无偿代理案件。在欧阳继华的帮助下,顺义区人民法院支持了她的诉讼请求,依法判决二人离婚。

据了解,北京各区各街道都有一到两个残联温馨家园,作为值班律师,欧阳继华每周都会到残联温馨家园值班一天。“残疾人涉及的一般是消费纠纷、离婚纠纷、劳动争议、遗产继承等法律问题。”欧阳继华告诉记者,值班律师经常提供上门服务,帮助残疾人解答法律问题。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也是不同群体间沟通的桥梁。

“聋哑人群体是唯一不能与外界正常沟通的残疾人群体。”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唐帅告诉记者,不能与律师、司法工作人员正常沟通,会影响对聋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前不久,湖北省武汉市一起聋哑人盗窃案件宣判,被告人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二审时唐帅代理此案,他调取了整个案件的庭审同步录音录像,仔细核对发现手语翻译答非所问,存在重大转述错误。唐帅准确翻译整理了这名被告人的供述后提交给法院与检方,为其进行辩护,最终二审法院改判这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两年。

手语律师奇缺

在服务残疾人的律师群体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自身有残疾,但通过艰苦努力成为服务残疾人的律师。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退休教师朱女士身患癌症,更为不幸的是,她患有精神类残疾待业在家的女儿被熟人欺骗贷款5000多元,手机也被拿走转卖。还贷的钱一直从朱女士的退休金里扣除,这让母女俩的生活雪上加霜,于是她们找到郑州市残联维权部申请法律援助。郑州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河南法中圆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豆豆作为朱女士的诉讼代理人起诉到荥阳市人民法院,帮助朱女士一家妥善解决了这场纠纷。

2010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进入律所前,杨豆豆因工伤致右手残疾,在维权之路上她深深理解残疾人的困难,也因此立志参加法考,并取得超过合格线60多分的好成绩。11年来,杨豆豆带领几十人组成的法律援助律师团队,为残疾人调解纠纷几百起。

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王慧是一名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视障人士。在近一年的实习期间,她帮助不少残疾人解决了离婚、遗产继承、居住权等法律纠纷,而她做得更多的事情,就是向残疾人宣传法律知识。

“残疾人与老年人一样,不是不想学法,只是少有人会教他们。很多工作并不是残疾人不能做,而是受到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局限。”王慧说,正因为如此,她决定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帮助视障人士和老年人摆脱信息获取上的障碍从而学习法律知识。

2020年,来自四川的谭婷通过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C证),成为一名聋哑人实习律师。截至目前,谭婷参与辅助办理聋哑人案件上百起,为聋哑人提供服务5000多人次。

谭婷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唐帅的培养和鼓励。

唐帅告诉记者,我国有2000多万聋哑人,而手语律师廖廖无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法律需求。2017年,唐帅开始教全所几十名年轻律师学习手语翻译,但半年之后他发现,学习成果有限。

“手语翻译对于健全人像一门外语,健全人并不了解聋哑人的思维,很难掌握聋哑人自然手语语法,也没有语言环境。”唐帅说,那时他就发现,国内高校的法律专业中鲜有聋哑人学生,而毫无法学基础的聋哑人学习法律要比健全人难很多。

深入了解诉求

2019年10月,司法部发布《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提出鼓励、引导律师为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此后,各地律师积极探索服务残疾人的路径,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全面、周到、温暖的法律服务。在此过程中他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做得更好。

重庆市律师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时,律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深入残疾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尝试用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知晓他们的真正诉求。

“当务之急,政法机关要加大培养会自然手语的检察官、法官及法律工作者,加强对聋哑人以案释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树立知法、守法、懂法、遇事找法和解决问题靠法的法律意识。”唐帅说。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司法机关应当为聋哑人聘请通晓手语的人参与诉讼,但相关规定应当更为细化,从而使他们享有的诉讼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唐帅建议,法院应开设服务聋哑残疾人的互联网审判庭,通过视频基于双方提交的证据就可以查明案件事实,作出裁判。

在欧阳继华看来,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社会各界的资源支持,各机构之间也应合理、精准地链接资源。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要设身处地多为残疾人着想。”杨豆豆建议,律师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时要有爱心、耐心和足够的信心去面对。

“残疾人的法律服务需求很大。”郑祺呼吁社会各界律师多尽社会责任,联合党员律师和法科学生成立助残志愿团队,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帮助。

来源: 法治日报——法制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