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砚台有律师事务所吗,砚山哪里有律师事务所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0-19 18:51:06

文/夏明星 张宁

回顾淮海战役,张震将军(曾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一语中的:“淮海战役既是与敌人斗力,又是与敌人斗智。”“毛主席十分重视了解下情和发扬集体智慧,善于集中下级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前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他们以临机处置的权力,使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更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英明。”

纵观淮海战役决策全程,就如何彻底歼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人民解放军统帅毛泽东与华东野战军(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斟酌损益,高度互补,最终打响淮海大战。

一、粟裕谨慎提议“两步曲”,毛泽东大胆拍板“三步曲”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今山东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4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部队,加上从华中东援的黄维兵团等部,总兵力达80多万人。人民解放军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野战军(华野)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中野)7个纵队,还有华东、中原军区的地方部队,总共约60多万人,最终以少胜多,歼敌55.5万重兵,创造战争奇迹。

确定淮海战役的规模和部署,有一个发展过程。对于淮海战役,军史学界有“小淮海”、“大淮海”之说:一般认为,1948年11月8日以前,筹划的淮海战役是“小淮海”;1948年11月9日以后,筹划的淮海战役是“大淮海”。由最初旨在打通山东苏北联系的“小淮海”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有一个发展过程。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一度想变更作战计划,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淮海战役能否继续进行实未可知

1948年10月,粟裕与陈士榘(右)、张震(中)正在研究淮海作战方案。

最早提出发起淮海战役这个建议的,是华东野战军(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当华野大军突入济南内城进行巷战时,他判断济南解放已是板上钉钉,徐州“剿总”所派出援之敌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兵团面对华野18万打援大军,大有可能停止行动,遂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如敌停止北援,则我们(华野)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方案有四:

一、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迫使敌人退守(至少加强)长江防线及津浦沿线,以减少敌人机动兵力,为将来渡江南下创造有利条件,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为主攻占两淮(淮安淮阴),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二、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连云港等地为目的,主力置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一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三、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失守之际,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四、全军立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之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对于华野“下步行动”四个方案,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采取了谨慎态度。9月25日上午,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下同)发出两份电报,一份指示粟裕“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等华野主要将领,“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一份指示华野司令部电告“徐(州)海(州)铁路线上”、“东海灌云连云港区”、“两淮区”敌情。所谓“东海灌云连云港区”,就是海州、连云港等地。

这时,邱清泉兵团在商丘、砀山一线以北,李弥兵团在徐州东北,黄百韬兵团又在李弥兵团以东,位于徐(州)海(州)铁路中间偏东,距离海州甚近,位置突出。

9月25日17时,根据粟裕行动方案,结合刘伯承、陈毅等“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意见,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刘(伯承)陈(毅)李(达):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准备进行几个作战:(一)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注:高邮宝应)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

出乎大家意料,毛泽东把粟裕的“淮海战役”两步曲扩大为三步曲,既采纳了他的第一方案,又把他自感没有把握(“恐不易求战”)的第三方案揉合进来,“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剑指三股援敌中位置突出的黄百韬兵团,且作为三步曲的第一步。毛泽东心中有数,粟裕都认为“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不易求战”,敌人方面同样有此轻敌心理。现在,毛泽东偏偏来个出其不意,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时,毛泽东、粟裕、刘伯承等讨论的“淮海战役”,只是准备夺取两淮、海州地区,打通山东、苏北的联系,威胁长江北岸,为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创造有利条件,算是“小淮海”,还不是作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大淮海”。

当然,毛泽东构想的淮海战役三步曲,加上首歼黄百韬兵团这一步,相比粟裕规划的两步曲,作战规模、歼敌胃口、作战强度、歼敌气魄都有极大提升。

二、粟裕多次变更战役发起时间,毛泽东敲定11月上旬

对于战役拟发起时间(10月10日)、拟作战步骤(打黄兵团、打两淮、打海州地区),毛泽东和前线将领根据敌我形势反复商讨。

1948年9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致电华野领导人:

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注:豫东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为顾到攻济(南)兵团的休补,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至酉哿(注:10月20日)左右。

于是,战役发起时间从10月10日推迟到10月20日左右。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一度想变更作战计划,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淮海战役能否继续进行实未可知

毛泽东亲自起草发给粟裕领导的华东局、中原局《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文手稿。

1948年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部署”问题,毛泽东专门致电华野领导人并告华东局、中原局,提出几点意见供他们考虑:

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二、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连云港等地之敌,并占领各城。……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

四、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

五、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这份电报中,战役行动步骤正式确定为“打黄兵团、打海州地区、打两淮”。

这份电报中,毛泽东预见战役结果是“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华野主力只能再度兵分两路(东、西两兵团),主力西兵团西进中原,协同刘邓(中野)打大仗。

这份电报中,估计“将敌(注:徐州“剿总”部队)打至江边各点固守”最早要到1949年3月,还没设想将敌重兵歼灭于江北!

诚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诚然,如果完全按照这份电报行事,淮海战役就不是后来的样子了。

这份电报中,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位于郑州、开封间的孙元良兵团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州)徐(州)线,牵制孙兵团。据此,刘伯承指挥中野一部转战豫西,牵制黄维兵团东移,陈毅、邓小平(中野政治委员)指挥中野主力东出,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之势呼之欲出。

1948年10月12日凌晨,粟裕、谭震林等致电中央军委并华东局,报告淮海战役准备工作,表示“如情况无大变化,拟本月二十五日前后发起战斗”。当日深夜,考虑天气渐凉,部队棉衣、棉花发放没有全部到位,粟裕、谭震林等又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将战役时间推迟至28日举行。

10月14日,针对华野争取早打部署,毛泽东复电粟裕、谭震林等并告中原局,主张慎重待机,精心准备,不汲汲于早打:

华野主力,第一步,应全部开至临沂、梁丘、白彦、邹县之线的展开位置,……而不应先后参差不齐;第二步,各按规定任务由该线同时前进。因此,你们不但应等候棉衣、棉花完全到手分配,而且应等候攻济(南)各部的兵员补充及由济南附近开到临沂、邹县之线,因此全军从临邹线向南出动之日期,应推迟至十一月五日至十日之间为适宜。

毛泽东审时度势,一锤定音,淮海战役发起时间定在11月上旬。

10月14日21时,毛泽东又专门致电中野领导人并告粟裕、谭震林等:“粟谭主力本月不动,加紧完成淮海战役一切准备工作。”

三、粟裕等一度想变更淮海战役计划,毛泽东力主计划不变

这时,华野司令部获悉,国民党军统帅部命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共军攻打济南损失奇重,现正整补,应趁其立足未稳急起反攻。为保卫徐州及徐(州)浦(口)段,国军应该采取以攻为守战术,出击鲁西南。由此,华野司令部很快判明,敌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将向鲁西南发动防御性进攻,以破坏华野经鲁西南出击徐蚌段。当时,华野一些将领(包括粟裕)认为敌情巨变,淮海战役应该变更。幸而毛泽东目光如炬,“假如邱孙两兵团真如此行动,对我淮海郑州两地作战极为有利。”10月15日,他致电华野领导人并告中野领导人,揭破其诡计:“邱孙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其目的是阻塞你们出汴(开封)徐(徐州)线道路,并使你们误认其将收复济南,因而仓卒部署应敌,不得休整,并不敢出苏北。”面对部分将领决心动摇,毛泽东电授机宜:“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变更,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主力)按照我们所提意见,首先集结临沂、邹县之线,待邱孙进至相当位置之际,即齐头南进举行淮海战役。”

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淮海战役能否继续进行实未可知。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一度想变更作战计划,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淮海战役能否继续进行实未可知

1948年,毛泽东与周恩来(右一)、邓小平(右二)、陈毅(右三)等人在西柏坡合影。

10月15日申时,粟裕、谭震林等致电中央军委。电报详细报告了作战的具体部署,提出整个战役以10月31日前进至临沂、邹县一线集结准备位置,11月5日对新安镇及其东西守敌发起突然攻击。

10月17日,毛泽东复电两野战军领导人:

不论刘陈邓何时攻郑(州),粟谭方面按照删申(注:15日申时)致军委电所定计划行动不变更。

毛泽东拍板:淮海战役发起时间为11月5日。

10月23日5时,在中野主力攻占郑州,准备东进配合华野发动淮海战役之时,毛泽东电催粟裕、谭震林:

粟谭速赴南线指挥,以便按预定时间(戌微)发起战斗。

戌微者,11月5日也。

10月22日13时,眼见两大野战军汇合在即,毛泽东致电粟裕、谭震林等并告陈毅、邓小平,酝酿中野主力攻占郑州之后东进“举行徐蚌作战”,歼敌胃口变大:

我们预计是以一部留在郑州、淮阳之线,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

这时,毛泽东赋予中野主力“举行徐蚌作战”任务,“相机攻取宿县、蚌埠,……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即首次提出“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预示着淮海战役规模由“小淮海”向“大淮海”悄然迈进。

不过,关于“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毛泽东有过犹豫。

……淮海战役最紧张时间是戌微至戌哿约两星期左右。……如开封之敌东逃,则陈邓月底可能进至商丘附近,可以适时密切配合淮海作战。……陈邓东进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第二个目标是攻占宿县、蚌埠。

戌微,11月5日;戌哿,11月20日。郑州解放,毛泽东决心淮海战役如期发起,中野主力“可能进至商丘附近”,优先目标不是攻占宿县、蚌埠——“徐蚌作战”重要内容,而是敌孙元良兵团,显见“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决心一度犹豫。

10月26日,毛泽东三思而定,复电陈毅、邓小平:“执行徐蚌作战方案”,使淮海战场歼灭刘峙重兵集团成为可能。

10月26日当天,就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具体部署,毛泽东致电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等:

为了确保胜利,宁可推迟几天发起战斗,不要仓卒从事。

就是说,原定11月5日打响淮海战役,可适当推迟。

粟裕心领神会,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战部署。10月28日,他与饶漱石、谭震林联名向中央军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报告最终作战计划:采取声西击东的策略,“运(河)东作战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同时在运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战役发起时间,运河以西各部为11月7日晚,运河以东各部为11月8日晚。

10月30日,毛泽东复电指示:计划与部署甚好,望即照此执行。只有一点,分为7、8两晚发起作战,是否有使黄兵团闻声警觉,于8日白天你们尚未接近该敌时迅即收缩集结之虞,似不如同时于7日晚或8日晚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此战打得好,可能歼灭黄兵团八个师,……接着不久并可能歼灭东海及两淮之敌,则长江以北之战局便可展开。……故望你们精心组织这一伟大的战役。”此时,毛泽东构思的仍然是“小淮海”——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一度想变更作战计划,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淮海战役能否继续进行实未可知

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华野指挥部蔡凹村第一次开会,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粟裕认为确有此弊,于10月31日复电中央军委并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淮海战役当遵命于十一月八日晚同时发起战斗”。

最终,毛泽东敲定11月上旬打响淮海战役的计划维持不变。

四、粟裕提前打响淮海大战,毛泽东拍板“歼灭刘峙主力”

大战在即,蒋介石集团嗅出危险。11月5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拍板定案,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11月6日,华野发现驻守海州之敌第44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兵团指挥的动向。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

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把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提前两天,即由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夜间发起攻击。当天戌时(19—21时),就把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同时下令部队执行。

作出这样一个决定,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略。粟裕心里明白,这次机断专行虽然为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但也可能被视为无纪律行为而受到批评指责。

毛泽东不以为忤,反而欣赏粟裕当机立断。11月7日,他指示:“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这件事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谈到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的优良作风时说:“他总是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他十分重视战场指挥员的意见,给予应有的机动权和自主权,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能动作用。”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争取到的两天时间,是多么宝贵的两天啊!

这两天时间,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创造了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有利战机。在这两天时间里,华东局和华野前委成功地组织指导了何基沣、张克侠起义。于是,徐州东北大门洞开。华野3个纵队迅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直插陇海路,攻占大许家、曹八集,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一度想变更作战计划,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淮海战役能否继续进行实未可知

后来,粟裕谈起提前发起战役的决策,特别强调“兵贵神速”对争取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的意义:“如果再晚4个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海州、连云港不战而下,原淮海战役三步曲只剩下打黄兵团、打两淮了!这时,毛泽东、粟裕等胃口大了。

11月9日16时,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粟裕等:

(一)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四)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这时,毛泽东已经决心歼灭刘峙重兵集团于淮河以北。

11月9日稍后,他在收悉粟裕、张震关于“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歼灭之”的建议(11月8日辰时电,齐辰电)后,歼灭刘峙重兵集团于淮河以北的意志更坚,立即复电,言简意赅:“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至此,“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11月23日毛泽东致中原、华东领导人电)便最终确立了。“小淮海”终于演变成“大淮海”。

尾声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覆灭,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龟缩徐州(杜聿明节制),华中黄维兵团跌跌撞撞来到宿县、蒙城间,刘汝明部车运蚌埠,改编为第八兵团(刘为司令官),与第六兵团李延年部盘踞蚌埠。这时,大势之下,两淮已经无须用力,上下左右斟酌损益,决定次歼黄维兵团,相机收拾蚌埠之敌,最后解决徐州之敌。12月初,黄维兵团覆灭在即,杜聿明集团被围永城陈官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消极北援,《刘伯承传》传神刻画了当时敌人的窘境:“在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室里,刘伯承随手将口杯、砚台、电文纸摆成三堆,接着对参谋们说:‘这就象我们面临的三股敌人。军委电令我们吃掉己围的黄维兵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阻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团,这叫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要保证夹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须吃掉黄维兵团,腾出手来,再歼杜聿明、李延年。’”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最后决胜,徐州“剿总”之敌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残部南窜。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