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找法网何睛律师,使得剧目粗制滥造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3-01-07 17:43:34

元旦和春节之间,横盘整理是行业的基本面。但作为媒体,我们不能停止研究问题。

这一轮风暴过去,天价和横财大概不会有了,短视和套利之徒应该也撤出了,剩下的人继续开工,第一件事是看看行业的收纳箱里还有什么存货,各工种的农具和技能所剩几何,以便重整旗鼓,春种秋收。

而我们这组报道,把研究对象锁定幕后,对武术、美术、剧作、配乐、剪辑、特效、摄影、配音、录音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采访,说现状,说问题,说成就,说差距,盘点家底,客观呈现。

今天是第三篇,有请编剧出场。


编剧是什么?他们是无中生有的信奉者,是脑洞大开的梦想家,更是掌握言语炼金术的修辞魔法师,他们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让罪犯难逃法网。编剧是人性的洞察者,编剧是情绪的操控师。

编剧的神奇功力,全部都浓缩于剧本之中。如何编织故事让观众茶饭不思苦等更新?如何写出掷地有声广为传颂的金句?是每个编剧都会遇到的难题。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经历了2018年影视行业的大浪淘沙,进入2019年,观众和市场都对编剧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面对新变化与新问题,编剧的一支生花妙笔该如何应对?带着疑问,影视独舌采访了《新围城》的编剧宋方金、《小别离》的编剧何晴、《和平饭店》的编剧张莱、《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的编审汪俞岑,听他们说说编剧行业里的“内功”和“外招”。


生死7分钟,黄金前三集


对于电视剧来说,想把观众留住越来越难了。在今年的腾讯V视界大会上,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抛出了一个观点:“生死7分钟,黄金前三集”,由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的数据发现,在第一集弃剧的用户中35%是发生在前7分钟内,与此同时40%的用户会在前三集弃剧。此外,前7分钟的弹幕发出率也是最高的,7分钟后倍速观看和拖拽的比例会增加20%。

一切的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观众的耐心在变短。想让观众不换台,就要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和好奇心。宋方金表示类似说法并不新鲜,早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黄金前三集”的观念就已经很流行了,现在增加了“生死7分钟”,是一种对过去说法的延续和补充。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宋方金

“现在大家都没有听完一首歌的耐心了。”宋方金表示在互联网的训练下观众的耐心已经不多了,注意力更是被大大分散,“电视剧要跟无数的综艺节目,要跟无数的短视频争夺用户,原来‘开门迎客’式的优势没有了。观众已经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里,创作者在充满巨大焦虑感的时代里怎么奋起直追?这很关键。”

“前三集非常重要,最核心的是让观众在七分钟之内爱上剧中人。”编剧张莱以他的作品《和平饭店》为例,强调有魅力的人物是吸引观众的法宝,“谍战剧主要在写悬念和悬疑,而人物对这些影响很大,剧情的推进要靠人物来主导,要让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感到揪心。”当观众对剧中人的命运关心之后,留存度就会大大提高。

“别说前三集,第一集不出彩就会流失很多观众,一经传播,对整部剧的影响很大。”作为网剧《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的编审,汪俞岑对于“生死7分钟,黄金前三集”的说法格外有体会。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汪俞岑

“现在在视频网站上看剧已成为大多人的生活习惯,但观剧并不是所有人最重要的事,他们也没有精力去消磨时间,甚至很多观众习惯1.5倍甚至2倍速看剧,可见节奏紧凑是多么重要。”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在《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里,每三到四集一个大案件,大案件中又穿插了不少小事件,通过不断反转给观众新鲜感。

观众看剧耐心不足,倍速看剧居多,这对编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何晴认为一个成熟编剧,老是在考虑观众会不会弃剧,反而会束缚住创作的手脚,不能因为顾虑重重导致无心创作。她以《大江大河》为例,前几集剧情也是相对平缓,但是越到后面越精彩,持续追剧的铁粉也越来越多,这说明真正的好剧,还是会吸引一大批忠实观众的。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何晴

“我们能不能改变这个状况,我认为是能的,前提是我们要创作出优质的作品,把观众的耐心拉回到一部剧集的长度上来。”宋方金表示,越是在这样讲求速度、心态浮躁的时代,越需要沉下心来的创作者,需要“定海神针”式的作品。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编剧


伍迪.艾伦在他的电影《子弹横飞百老汇》中借角色之口对编剧进行了调侃:“问题在于你的剧本不说人话。”深居庙堂之上的文武大臣满口江湖黑话,足不出户的富家小姐见识广博,这些有违生活常识和日常逻辑的桥段,就如同“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一样让人尴尬。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在日常的观剧体验里,观众或多或少都会遇见角色和台词错位的情况,也遇见过剧情不符合日常逻辑的问题,这类槽点满满的电视剧,往往都是搞混了戏剧逻辑和生活逻辑。好的编剧能仔细观察生活,从被常人忽略的地方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桥段。能够厘清戏剧逻辑和生活逻辑,是编剧创作中的一个硬指标。

在电视剧的诸多类型里,现实题材的作品因贴近现实、展现普通人的生活、感情真挚等因素,格外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也正是因为现实题材作品和普通观众联系紧密,被观众吐槽最多。

“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创作一定要避免。”宋方金认为这个时代创作上的微小失误就有可能毁掉一部电视剧,“在互联网时代,瑕疵会被放大,原来小范围传递的失误会演变为狂欢,这个狂欢会打击创作者的信心。局部可能毁掉整体,这就要求编剧必须要谨慎。”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小别离》获得了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奖,可以说是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翘楚之作。作为该剧的编剧,何晴认为现实题材作品,还是要注重生活感。“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为了追求戏剧感放弃生活逻辑,否则就没有真实性了。但也应该辩证来看,不能光注重生活逻辑,可戏不好看,那也没有意义。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张莱认为在电视剧中冲突很重要,无论戏剧逻辑还是生活逻辑都免不了冲突,但无论哪种逻辑下巧合太多都是大忌。“冲突不是吵架,要靠冲突来构成人物关系的悬念。用太多的巧合是笨办法,太多的巧合导致剧情的设计感太强,会让观众出戏。”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张莱

让观众喜爱并认可一部剧,编剧就要避免创作和观众的生活脱节,遇到创作盲区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些盲区。对于解决创作盲区的问题,何晴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定要对题材充分熟悉。“采访和体验生活是最重要的。遇到盲点,一定要去采访,去‘下生活’或者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当盲点出现了,编剧就不能在剧本里给人物合理的台词,也不能因此去编织故事,是编剧这个职业不允许的。遇到盲点不可能躲过去,还是要去学习,去了解。”

面对创作的盲区,汪俞岑同样喜欢直面问题,“我自己很喜欢亲自去查证的过程,或向相关专业的老师和编剧前辈请教。每个作品其实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一步学习。”但是很多创作盲区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在这种问题上,汪俞岑表示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

“因为你费尽心思做出来的东西,还得考虑拍摄环境、拍摄条件、以及播出呈现的视觉效果。很可能好几个小时弄清楚的东西,甚至请了专家大张旗鼓耗时费力,可播出时就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有时候,倒不如避开可能会出现争议或者逻辑漏洞的地方。”

灵感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在很多文学作品的描述里,灵感被包装成创作的万金油。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灵感来了,创作者就会立刻写出精彩的作品,洋洋洒洒十数万字仿佛立等可取。但是在对几位编剧采访的过程中,从他们口中听到的答案是:灵感很重要,可灵感也没那么重要。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在早年创作的时候,一部电影剧本,宋方金一个晚上就能写出来,但是电视剧做不到这么迅速。长篇创作,再强的灵感也无法短时间内完成,何况编剧在创作中还会遇到一个难题:卡壳。

“卡壳的问题,任何编剧都会遇到。”宋方金表示卡壳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问题出在哪儿。

“不管卡壳在什么位置,一定是人物关系出了问题。在编剧创作中,没有比人物关系更重要的了,它是故事的‘宪法’。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人物关系的变化。当写作的过程中卡壳的时候,就要回过头去看,找到的人物关系是正确的吗?符合时代发展吗?是有张力的吗?如果有,可以往下走,如果没有,卡壳还是会存在。”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另外,如果一个编剧在他的作品中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人物关系无法承载过于庞大的主题,也可能会卡壳。如果说人物关系是作品的‘腿儿’,主题就是作品的‘魂儿’。主题越简单,含义越复杂。”

张莱的回答更看重方法而非灵感,“在方法面前,灵感一文不值。用好的方法编织故事,比单靠灵感要强太多。方法对路了,卡壳的地方不会太多。即使真的卡壳了,绕开它然后按照既定的路线往前走,最后回过头来再解决问题。”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与其迷信灵感的突然出现,倒不如耐下心来按部就班创作。“在长篇电视剧中,灵感一定是99%的辛苦努力,加上1%的灵光突现。”何晴的看法是,先要去坚持创作,然后灵感才会产生,要有耐力去完成这样的一个长跑。

“灵感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对于长篇创作来说灵感是什么呢?它不可能是灵光一现,写一首诗歌,或者是一篇散文。长篇电视剧你只有坐下来去写,耐心去写,跟自己做斗争,然后灵感是越写越多,如果你前期的结构、人物足够丰富,足够立得住。写到一定的时候,这些人物就活了,他们之间就会不停地互相刺激出各种各样的戏,然后产生出新的灵感。”


金句频出,小台词背后见大功力


唐诗宋词的只言片语,写尽了古今多少人的心事,三言两语中,读者读到了人生,也读到了自己。作为编剧,没人不希望自己的剧作金句频出,广为流传,但是金句不易得,甚至好的台词对白都不易写。毕竟生活语言和台词语言还是有巨大差距的,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金句,这是一个有学问的事情。小小的台词背后,有着大大的文章。

“编剧在创作过程中要倾注情感,赋予角色血肉,台词很重要,怎么提炼很有讲究。要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景,按照戏的需要写出真正有韵味的对白。”在《小别离》中,何晴设计的台词都是很贴近生活的,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不把对白写出生活的味道,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宋方金的作品一贯以金句多而闻名。在他看来,台词创作是一个重新“擦亮语言”的过程,那些日常生活中观众习以为常的话语,经过巧妙的改动和打磨,重新焕发出语言的魅力,这是金句之所以“金”的原因。

“好的台词,在符合人物的前提下,有三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它要观察现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是它有一定的智慧性,三是它要有多义性。多义不是含混,而是内容丰富,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一类的经典在不同的年纪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常读常新。”

宋方金举了自己作品里的一个例子,在《手机》的剧本里,有这样一个设定: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儿去考学没有考上,旁人安慰她明年可以再考,这个女孩儿说了一句台词:“明年我就老了。”

四位少壮编剧妙解流行剧作法|深扎幕后系列报道之三

“这是一个戏剧性表达,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儿说出这样的话,很气人。今年十七岁,明年十八岁,刚成人就老了,这样的戏剧化信息对观众来说体验很不一样。台词是有结构的,同样是这句台词,《手机》里后面还设置了一个四十多岁中年女性的台词来呼应这里,那句台词是‘老了,真的是老了’。”中年女性对自身衰老的感慨,呼应了前面花季少女对自己年龄增长的戏剧性表达,在时光易逝的感慨里,台词透着一股聪明劲儿。

通过台词设置的前后呼应,使得整部作品结构精密,这样的台词才是好台词,也只有好台词才能被当做金句。即使在采访中,宋方金依旧是金句频出,最后,他也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对台词的存在进行了总结:“台词必须像浪花融于大海。”


【文/赵春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