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在青岛市找一个律师多少钱,在青岛市找一个律师多少钱啊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3-01-04 12:25:06

最近,青岛的政府部门花钱雇了一支拥有几十位资深律师的法律服务团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免费向企业提供“全流程”的政策服务,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他们的“雇主”——政府部门进行监督。

花钱雇人监督自己,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正是青岛最近实施的一项创新举措——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方式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试点。

今年7月,青岛市印发《关于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率先出台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实施意见的城市。

青岛政府竟花钱雇律师监督自己!这是什么操作


△青岛政务网截图

这一意见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法律中介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监督政策执行实施、参与政策制定等服务,促进各级各部门自觉兑现惠企政策和承诺。

其中有几项工作内容尤其引人注意,那就是对各级各部门涉及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等执法活动和政策实施进行社会监督,并接受企业对各级各部门行政违法、行政不作为、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反映,向有关监督机关报告。

不止于此,律师团队还有权督促各级各部门及时清理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双招双引”、减少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等要求不符的政策文件。

青岛为何要花钱雇律师团队为企业服务,还要时刻监督自己呢?

1 一批“睡大觉”的惠企政策将被“唤醒”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一创新“大有玄机”。比如政策咨询,目前,企业的需求不是一般的迫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制定的惠企政策可谓多如牛毛,但为什么企业还是感觉“不解渴”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大量政策从制定到发布实施,都“悄无声息”,一发布就“泥牛入海”,或者束之高阁,公众知晓率很低,落地兑现率不高。甚至还出现群众来办业务,而窗口服务人员竟然不知有该项政策的笑话。一局之长说不清楚本局都出台过哪些政策,也是见怪不怪!

为了让企业知悉,政府部门纷纷编发“政策汇编”“政策一本通”。比如,9月25日举行的青岛企业家暨“双招双引”大会上,每位参会嘉宾面前都摆放着几份厚厚的政策摘要,只需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就可获取电子版文件。与会企业家如获至宝。

那么仅仅将政策告知或者送达企业,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了吗?显然不能。坦率地讲,目前政府部门制定的不少政策专业性强,生涩难懂,阅读门槛高,没有专门的知识储备,想要读懂、吃透,绝非易事。

引入法律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服务,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青岛选定5家律师事务所和市律师协会一起设置6部热线咨询电话,安排专门律师值班,及时接受企业咨询、汇集企业意见建议、发现督促惠企政策线索。

在试点区市城阳区,3月份成立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后,城阳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拨款,为人才引进和项目发展提供场地、硬件、政策、服务等一体化服务。

在试点区市即墨区,区司法局签约5家律师所,有25名律师加入惠企政策落实法律服务团队,即墨区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初步计划拿出50万元为律师团队的服务费。区政府着手成立惠企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认识、熟知政策以后,企业家心里就有数了,政策这样才能为企业所感知,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放下管理者的“高姿态” 自掏腰包找“裁判”

青岛政府竟花钱雇律师监督自己!这是什么操作


△《青岛日报》“曝光台”栏目报道截图

企业感受不到政策实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不兑现、难落地。《青岛日报》开设的舆论监督栏目“曝光台”最常见的报道就是各类拖欠奖补资金的问题投诉。拖欠时间动辄一年半载,长的两三年也不鲜见。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出台的政策就是公共产品。如果政策不能兑现,那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就是无效产品、劣质产品,那就是失职渎职。过去,系统内部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督查、考核来衡量政府的效能。

如今,青岛引入外部衡量手段,即企业和企业家。因为针对企业出台的公共政策,“消费者”和“用户”就是企业和企业家。政府服务水平如何,他们最有发言权。

但是企业和企业家都很忙,于是,政府花钱委托律师来替他们提供服务。对于因政策制定、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等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免费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

根据前期摸排掌握的情况,青岛对涉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未兑现的情况,共梳理出问题事项21个,目前,已解决8个,即将解决3个。剩下10个问题经分析研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延续或政策发生变化,已全部分配到各律师事务所提供“包干式”法律服务。

青岛还组织律师事务所主动与各领域企业对接,梳理出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影响营商环境的19类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和7个方面的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对部分案件已指派律师事务所协助企业依法维权。

相关部门还密切关注《青岛日报》等媒体曝光台栏目,凡有反映涉及招商引资政策未兑现、城市管理法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的,主动与当事人取得联系,由律师事务所跟进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律师团队还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信用建设、“双招双引”,对各级各部门涉及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等执法活动和政策实施进行社会监督。接受企业对各级各部门行政违法、行政不作为、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反映,向有关监督机关报告。

对涉及企业的现行政策文件、政策落地情况和企业发展法治环境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督促各级各部门及时清理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双招双引”、减少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等要求不符的政策文件。

3 给“民告官”配备专业团队

今年以来,一次次坚决的表态和一个个强硬的做法,向外界透露出青岛法治化的决心与追求。

有的行政行为不讲法治、不讲诚信,让企业无所适从,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比如,不知从何时起,“新官不理旧账”似乎成为一个潜规则。青岛则向这一潜规则坚决说“不”。

“任何官员‘新官不理旧账’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法盲的表现,都是违法的行径,必须彻底改变!”在“2019春季央企青岛行”上的致辞中,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向与会的企业家庄严承诺,同时“告诫”青岛各级官员:政府是行政法人机构,市长、区长只是法定代表人,代表人换了,政府的法人资格并没有换,法律主体的责任义务没有变,任何一位继任者,都必须对前任签订的任何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和承诺负法律责任。

今年以来,青岛不断强化政府法人主体意识和契约精神,敬畏法律,尊重规则,打造人人平等依法办事、可预期可信赖的制度环境。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解释者、兑现者。在政府面前,企业很难“挺直腰板”。对此,青岛鼓励“民告官”,积极营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环境。

为让“民告官”有操作性,发挥应有作用,青岛要求:凡是政府部门违规、违约、违法导致纠纷的,一把手要上法庭!

目前,青岛正在分类处理前一个时期摸底排查出来的因为政府原因导致的各类纠纷400多个。10月底之前全部办结,该处理的处理。只要有法律规定,政府就要兑现,该赔偿的赔偿,该调换的调换。

打官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还要花钱,这也是很多企业选择“忍气吞声”的原因。为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青岛花钱购买服务,免费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

此外,律师团队还将参与涉及企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制度性文件的计划编制、草案起草、文件制定的前评估和后评估,充分听取和汇集企业对有关政策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提出意见建议报告,供各级各部门制定、修改政策时参考,同时将意见采纳情况及时反馈涉及企业。

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就是企业的“代言人”,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从实际效果看,青岛这一创新举措一经推出即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刚入驻位于城阳区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的企业代表王先生说:“园区律师事务所针对我们入孵企业在劳动合同、商务合同等运营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全程服务,这项工作确实为我们在降低企业管理、劳动用工和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方面排除了后顾之忧。”

青岛天安数码城是专业的产业园区运营商,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方式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试点之后,青岛天安数码城第一时间享受到“法治红利”。园区运营全过程都有专业法律机构参与,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规范管理、拓展业务、对接资源、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环节把住法律关。

对企业来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可以更专业地处理各类法律事务。但考虑到成本因素,一些中小企业只能是望而却步。现在由政府出资买服务,对企业来说,没有了后顾之忧,还可大大减轻自身承担的法律风险,对发展的信心自然更足。

看似“一小步”,带来的却是足以撬动流程再造,激活政务效能提升的“一大步”!

(作者 沈默 来源 |青岛日报客户端“青岛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