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36岁能找律师吗,工作了怎么整容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31 02:40:51

原标题:先整容后上岗,变美还能拿offer? “招工美容贷”套住求职青年

半月谈记者 庞梦霞

“高薪招聘网络主播、总经理助理,月入5万”“高端工作,入职前免费整容提升形象”“没钱不怕,凭身份证现场放贷,工资还贷款”……时下,一些个人或公司,与医美机构、医美贷平台勾结,打着招聘岗位对形象有一定要求、公司免费整容等幌子,诱使求职青年贷款整容。被“招工美容贷”套路后,整容者背上大额贷款和高额利息,承担手术失败的风险,往往也得不到事先承诺的高薪工作。

先整容后上岗,变美还能拿offer?小心被套路

虚假宣传、违规收费,免费变高利息

整容前被告知“未来工资轻松还贷,每个月的利息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福州女青年小陈带着对高薪的憧憬贷款做了面部整形手术。整形后的小陈做起网络主播工作,但她发现,入职前说预计收入3万~5万元,实际每个月只有几千元。

不仅如此,小陈还发现自己被医美贷平台“先美丽,后埋单”“0利息0首付变美丽”等广告话术误导,误以为贷款利息不高,结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像小陈这样的青年经济实力不强,借款能力低,还款能力弱,但部分“美容贷”以低息甚至无息诱骗该群体超前消费、超高消费。

“各类医美App、消费贷App平台若宣传利率3%,该利率往往为月利率而非年利率,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6%。”福建谕维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李帆介绍,“医美贷平台实际上已经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但许多青年不知道此类借贷条款无效,仍在为此埋单。”

除了在利息方面误导贷款主体,部分医美贷还存在违规收取“灵活保障服务费”等问题。2019年7月,消费者林女士在某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办理贷款后发现,自己被收取了灵活保障服务费和客户服务费。这两笔费用由办理贷款人员在手机端操作,在纸质合同上并未体现。林女士表示,半年多过去了,医美贷平台工作人员并未就此提供任何服务。

某医美机构创始人吴启冰表示,部分机构所谓的服务费用,实为“砍头息”,就是放贷时先从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

渠道返款畸高,利益链各方勾结

许多求职青年并不知道,为了改善容貌,获得心仪的高薪工作背上的贷款,可能有一半进了“渠道”的口袋。

“医美机构分为‘直客’和‘渠道’两个模式。‘渠道’是为医美机构介绍业务的个人或机构。”福州某渠道医美机构负责人李超表示,渠道返款占公司成本三至五成。

医美“渠道”和医美机构之间存在高额回扣利益链,医美机构和医美贷公司之间也存在利益关系。李超说,医美贷是医美服务机构重要的资金端,由于医美消费单价较高,一部分医美机构乐于鼓动患者办理分期付款,以促成交易,获取佣金回扣。

为从医美机构和医美贷公司获得高额返款,甚至有不法分子虚构招聘公司和高薪岗位,在骗术完成后玩起了“消失”。半月谈记者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判决案例发现,诈骗者常常以介绍工作、工作需要为名,要求受害者在指定医疗美容机构进行贷款整容,并承诺贷款费用由未来工资抵充。

2021年3月,几名福州女青年求职时遭遇公司要求“先整容,再上岗,公司垫资”。几名求职者均借资整容,后发现涉案公司人去楼空,招聘只是该公司为了获得提成的幌子。

“招工美容贷”是披上医美外衣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福建省康复医学会整形与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志辉告诉半月谈记者,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超过5000家,大部分医美机构的获客成本在50%以上,甚至高达90%。畸高的返利刺激了不法个人和机构以“招工美容贷”为幌子,套住求职青年。

黑手正伸向学生,“颜值即正义”价值观需整形

今年9月刚刚升大四的余婷是应届毕业生,她在参加秋招时,也遭遇了“招工美容贷”套路。

“这是个靠脸吃饭的世界,整容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形象好工资高,未来的工资轻松赚回来”“求职时容貌拔尖的被录取,美也是一种竞争力”“凭准考证或学生证享任意手术8.5折优惠”……余婷说,因为班里的许多女生都做过医美,这对自己来说不是个新鲜事儿。在这些话术的狂轰滥炸下,她“差点心动了”。

余婷不知道的是,学生群体正是医美贷的目标之一,有“高利率”和“高回收率”两个特点。知情人士表示,医美贷机构乐意借钱给学生群体进行医美整容消费,“只要能在学信网查到信息的学生,贷款的利息基本是最高的”,“学生借钱还不上,可以找家长和学校,他们跑不了”。

“招工美容贷”套路能成功,抓住了求职青年亦想求美的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本钰表示,洗脑话术利用学生群体对自己的认知不完善的特点,迎合了求职青年想提升自我价值和得到就业机会的内心需求,社会经验不足的求职者容易落入陷阱。

福建省立医院整形科主治医师黄雄梅建议,对于贷款产品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免费、代还等口头承诺,应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慎重消费,理性消费。(吴启冰、李超、余婷为化名)

来源: 《半月谈》2021年第20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