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福鼎万古亭交通事故死亡,福鼎别茶道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09-27 00:08:10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原标题:茶乡古道上,茶亭岁月长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1500年前,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五里十里,长亭短亭。

彼时江南,即今浙、湘、皖、赣、闽、粤诸省,皆丘陵地貌,古代道路大都翻山越岭,鲜有坦途,加之温热潮湿,气候多变,故而“凡通衢官道皆建亭,以憩行旅。”

在现代公路出现之前,作为古道所需的配套设施,大致五到十里即有一亭,供行人暂憩,挡风遮雨,兼有驿驻、补给的功能,一般称之为路亭、山亭或风雨亭。

因区域风土差异,各地路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具备条件且有施茶传统的地方,乡民会在亭中设置茶水,供路人休歇之余免费饮用,这样的路亭便是茶亭。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福鼎处闽浙交界,东临大海,北通温州,福温古道贯穿全境,福温古道又名福建北驿道,乃古代闽越间沿海交通动脉,其福鼎路段尤为崎岖,“层峦叠嶂,跬步皆山。”

此外,另有西通柘荣、福安的桐管线官道,以及大量支线道路,密布如蛛网。经近年地毯式寻访,所有这些古道上,几乎都有路亭或遗址留存。

福鼎自古即为茶乡,更是白茶的原产地。历来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据大面积的田野调查考证,早年福鼎地界所有路亭都兼具施茶的功能,并自发形成一套有效的茶亭运作和维持体系,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日渐沉淀为颇具地方色彩的民俗传统。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早期境内茶亭大都以宗族形式筹建,如西园高氏、玉塘夏氏、章峰李氏、翁潭萧氏、透埕王氏等望族,其宗谱都有修建茶亭的记载。如福鼎最知名的万古亭,便是由章峰李氏捐建,年代可上溯至明朝。此外亦有多个家族协力,如肇始于乾隆二十四年的坡头亭,即由当时的几大家族共同建造。

大约自清道光始,特别是同治光绪之后,因海禁驰解,福鼎当地商品流通日渐活络,尤其茶叶的产销量爆发性增长,茶亭除原有的公益属性之外,其实用需求日益凸显。这期间,茶亭的捐建模式更多是由附近村落的村民集资,而不限于某一族姓,如同治七年的保安亭、光绪十四年的菜堂半岭亭等。

还有一些茶亭,则是由个人修建,如海尾渡亭,即对岸石龟村村民吕孝诗因病愈还愿而独立完成。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查福鼎境内茶亭的建筑形制,根据所处的环境位置,各有不同,主干道及人流较大的支线,基本是标准的双拱门十六柱亭,如福建北驿道全线所有茶亭,一律采用该形制;店下、沙埕、佳阳沿海一带,考虑到台风肆虐,为坚固计,以石结构亭为主,现存有云塔亭、章嵩亭、万八岭亭等,其外墙、内柱,乃至顶盖,全以石块或石条砌就;山区较偏僻的道路,因行人稀少,许多是相对简易的敞墙式亭,如管阳的长安亭、磻溪的仙蒲亭等;而一些跨溪地段,则采用廊桥式茶亭,全境廊桥式茶亭仅存三座,分别为点头后坑桥亭、磻溪龟后亭、前岐桥亭。

运维方面,福鼎早年茶亭大都设有茶田,即在建亭同时,于附近另置几亩良田,以田租收入供守亭人生计,一些茶亭配有耳房,为守亭住所。守亭人则负责每天亭内的茶水供应,兼顾该茶亭前后路段的清理和维护。现存的七蒲桥茶田碑等,对此有确凿记载。吴洋岭亭、会甲溪亭等,亭边都还尚存完整的耳房结构。

未设茶田的茶亭,便由守亭人定期向周边村民每户收取少量谷物,福鼎民间称之为“茶谷”,都习以为常,可见这种模式亦较为普遍且历史悠久。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福鼎全境皆产茶,一般捐建茶亭的时候,都会在亭边留出几垄荒地种茶,因而茶亭中供应的茶水,大都由守亭人就地采摘,经简单的晾晒、烘干而成,这样制成的茶叶,在当地俗称“粗茶婆”,早年福鼎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产,堪称最传统的制作方式,也可视之为近代白茶的源头。

长期以来,在当地乡民的认知里,捐建茶亭和修桥铺路一样,系惠及子孙的一大善举,长年累月的守亭施茶,亦属积德。这种敦俭而朴素的善良,如涓流一般,随行旅的脚程接踵传递,远播四方。

同时,遍布乡野的茶亭也是乡土文化不可或缺的块面,凡所家族或村落的迁徙、繁衍,以及当地产业、人文、技艺乃至审美的发展变化,都可与之一一印证。今天,每一座遗存甚或只剩下名字的茶亭,仍能唤醒许多人大量难以磨灭的记忆。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福鼎是茶乡,史载“茶,山园俱有,惟白琳多。”乡民长期有种植和制作茶叶的传统,“举州一带多植茶,谷雨一过,人行路中,茗香扑鼻。”到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之后,更因大量外销而一跃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尤以茶为大宗,各乡之拥巨赀开高第者,半由茶叶起家……本邑凡百销场之喧寂悉视琳山茶利之盈亏,其关系綦重有如此者。”

考察福鼎境内至今遗存的茶亭,可以发现,各乡镇茶亭大量新建或重修的爆发期,正是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咸丰之后,与福鼎茶叶的贸易发展史基本同步。一些茶亭更是直接由当时的茶商、茶人主导修建,如白琳翠郊的十甲亭,首事者便是福鼎茶史上著名人物梅伯珍。

而许多茶亭的修建形制,也出于当时茶叶生产运输的需求。比如,早年翁溪一带茶产量较大,作为外运的起点,翁溪亭便修得格外宽广。马冠亭在当地正常茶亭形制的基础上,另开一面敞墙,则是为了方便大批量驮茶的骡马车停歇。

至于福鼎茶亭中施茶的传统,更是悠久而广泛。一些现存的石碑和族谱,明确刻记“设置茶水以便行人”“增建耳室以为烧茶之所”“添置产业充作常年香灯茶之用”等内容。设茶田、收茶谷等可持续性措施,也是基于长期广泛的施茶传统而形成的风俗。

福鼎古道上的这些茶亭,暗藏多少时光与故事

先民行善积德的传统根深蒂固,纯是发自内心,经由那些茶亭中似乎微不足道的一勺勺清茶,天长日久,汇聚如汩汩清溪。

近数十年,随着公路贯通,古道抛荒,原本傍依古道的茶亭效用不再,很多都被拆除或改造,也有一些因荒废日久而坍塌消亡。据估算,截止上世纪中叶,福鼎境内原有茶亭数量应该在200座以上,现在还能找到遗址的,有110处,其中大多数都已被改建或损毁,尚存有保护价值的,共计31座。

从福鼎的茶亭,可以管窥一个传统茶乡最本真的气质,然而,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拱门石壁,以及镌刻其间的无数积淀,在现今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正以飞快的速度凋敝、消散。幸运的是,最近,从政府到民间,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如前岐的吴家溪亭、保安亭、桐山的安泰亭、贯岭的圣文亭等,都相续实行保护性修复。

追慕前贤,恢弘遗统,钩沉继往,扬善崇文,这对于乡土文化、包括茶文化的夯实与推广,不啻为一大福祉。

END

来源:闽东日报

文:黄河

图:黄河 太姥山旅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