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北京大兴区找律师在线,律师上班了吗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20 18:57:53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一、我不想去律所上班

1.超一线城市里律师的一天,都给了通勤

5:00的北京大兴,小丁律师被闹铃叫醒,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叹一口气,“今天又是奔赴国贸的一天”;

8:20的深圳北站,小常律师刚从 5 号线的拥挤中出来,又进入了 4 号线的队流,“明天一定要早起坐公交,去梅林关堵车也比在深圳北堵人好受”;

18:30 的珠江新城,小袁律师好不容易正常下班,想早点回家休息,结果,“我是眼睁睁看着 4 趟地铁走过,才硬生生被摩擦上去的”;

20:00 的陆家嘴,Amy律师决定在黄浦江旁静一静,然后再去想怎么回家最方便,“此刻,我不想说话”;

23:00 的南山科技园,小刘律师终于要下班了,打开滴滴,显示有 148 辆车在排队,“我是做知识产权的,所以律所离腾讯蛮近的,可现在他们也下班了…”。

然后,凌晨 1 点、2 点、3 点、4 点的北上广深,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律师的朋友圈中,所不同的,不过是换个地点、换个人打卡而已。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2.我不想坐班,可以吗?

007 的超长待机魔咒,似乎在选择做律师的那一刻起,就打不破了;那么不去律所坐班,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

“小白呀,我们律师行业是和人打交道的,和人保持接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小白呀,不是我不信任你,只是如果你不在办公室工作,其实你就没有在工作”

“小白呀,上班是追求一种仪式感,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还会怀念这样的日子”

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答案,也是我们经常给自己的答案。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3.坐班和不坐班可能都是伪命题

可坚持坐班的理由似乎在 2020 年初被打破,疫情来了,原来这些不可以的理由可以不存在。

我们又发现,其实律师经常不在律所上班,比如:

极度敬业的A律师常常在聚餐开始前仍然拿着他的 mac 电脑“奋笔疾书”;

斜杠青年B律师总是在副业经营点给客户答复法律咨询;

远渡重洋的C合伙人在游学期间仍然让自己的团队发展得有条不紊;

而一入行就加入非诉战队的你,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出行达人,高铁、飞机、出租车,总之除了律所和家外,哪里都可以成为你的办公所在地

而看似在一家律所天天上班一同共事,却可能互相不认识。同在一家大型律所里执业3年的X律师和Y律师,二人对彼此的印象大概是年会时被评为优秀青年律师,一起对着相机咔嚓一笑。

可见工作不一定要在律所中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不是一定要在律所中养成。比起单纯论坐班或者不坐班,倒不如为「多样化办公」做好准备。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二、律师天然需要「多样化办公」

1.就行业属性而言:律师隶属于商业服务业,具备专业精神

疫情期间,智联招聘关于在家办公做了一组调查,数据显示,除却通信电子、互联网等本就带有技术属性的行业外;商业服务、文化传媒及娱乐体育等具备内容属性的行业在家办公比例位于第二,占比超过了 25%。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律师服务隶属于商业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出售的是高品质专业智识服务,带有较强的内容属性,强调个体创造力,群体协作性。其专业精神的追求强调一种独立判断,向往相对自由、富有想象力的工作模式,在法律、商业和社会的维度下,创造独有价值。


2.就管理架构而言:运营轻量化和项目协作制的趋势要求一种信任前提、结果导向

律师群体往往组成2-8 人的紧密型团队进行协作,没有较重的层级,反而带有互联网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和轻量化运营属性。除却律师助理和低年级律师外,中高年级律师或团队合伙人则突破了普遍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更偏向一种合作。

随着律师业务到达一定阶段或律所运行成一定规模,跨团队进行项目协作是一种更为常见的作业方式。这种协作方式往往需要强大的信任作为前提,以目标为导向,对结果负责。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3.就个体能力而言:高质量文本、重规则意识和强沟通能力是必然要求

律师的个体能力往往从招聘数据里就可以看出,文本写作、逻辑思维、沟通协调往往是位于通用能力高频词前三甲。其对应的法律工作往往是法律研究及法律意见书的撰写,企业合规或诉讼仲裁的参与,以及商务谈判或法律培训的主导。

在脱离实体环境提供的感性便利条件下,可以更精准的识别律师通用技能的有效本领,并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法治社会的大环境建设。在应对更多的商业场景或疫情等相关突发事件时,也需要更多外部资源的融入。

远程办公的介入与既有集中办公关系需要形成有效互补,于是「多样化办公」产生。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三、多样化办公需要些什么

1.需要的、培养的都是会沟通的人

律师终究还是和人打交道的,即便是远程办公也并非完全隔绝面对面沟通,事实上律所或者任何集体都是人类情感牵绊的载体,而在律师行业,客户的信任感往往也需要实体感知才能获得。

只是更多情形下,团队办公、为客户提供服务需要的是沟通——有效理解并传达客户的法律需求,并用精准的文字输出专业价值。而其收集需求、交付成果的载体 99.99%都是文字。

这些不一定需要坐班完成,反而拥抱不坐班的「多样化办公」形式会倒逼沟通能力的强化。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2.比人更难搞定的其实是工具

每一个职业都会有它的“围城效应”,而律师相对却很少,10 个律师里有 11 个都抱怨过执业环境,但至少有 9 个绝不会放弃这个职业。他们从一开始就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所以其实并不需要担心律师偷懒,如果一个人想偷懒,他不会选择律师行业,或者说他终究会被这个行业消灭。

而「多样化办公」的难点在于如何去连接分布于各处的团队律师,毕竟律师这么聪明的群体,能想不到不坐班吗?他们也不是没用工具连接过。

比如选择“在线文档”,看起来不错,主办律师给律师助理二次审查合同时,不用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文件夹名称,而是使用在线文档就搞定了。可惜合同如果要创造价值就不能一直在律师手中,最终还是要交付给客户。可是客户需要的却是 word 文档,在线文档当然支持导出功能,但是导出时没有出现过格式错误的请举手。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这种感觉大概就像用啤酒起瓶器开红酒,你要是真的想打开肯定能打开,但是那场面一定毁灭了红酒的浪漫。

MeBox 也没有解决多样化办公中律师协同中的全部问题,但我们对所看见的问题,都在用技术尽心尽意去解答。

比如在线协作太心累,二次上传人太累,我们推出了同步盘功能,写作一份法律意见书,只需上传MeBox或者在MeBox本次文件夹里操作,你和一起合作的小伙伴就都可以随时看到文件最新状态及修改记录,无需任何多余操作。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比如记得自己引用过“以物抵债”的一个案例,但标题名称和它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怎么在电脑里找都找不到,MeBox推出了穿透检索功能,只要文章里提及了文字,哪怕它在邮箱-附件-压缩包-图片里的,都能找得到。如果恰好你的同事也有相关案例,并上传了共享空间,你也可以一并查阅。

这届律师,都不想去律所上班了

同时,聪明的你也看到了MeBox支持邮箱操作,不需要再次登录网页,就可以收发邮件,更关键的是还可以有效利用邮箱及附件的内容,更方便地与同事、客户进行商务连接。

工具的价值在于使用,使用的要义在于低上手成本,在不改变律师工作习惯的前提下,用技术去解决麻烦。做一款律师真的会用的,律所知识管理与协作软件,是MeBox的初心。


3.多样化办公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作为生物本身带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需要依靠理性自律获取心流高效工作,也需要依靠感性交流获取存在感或生命力。固定的律所比起集中办公而言更多功用可能在于成为团队情感交流的载体,呵护人性的脆弱。

而「多样化办公」的要义是将人从固定环境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非将人再次囚禁于另一种新型工作方式。我们相信它应当是依靠越来越新的技术,实现越来越高的效率,体验越来越舒心的工作及生活。

MeBox,就为此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