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厦门去哪里找律师法斗士,感谢法律援助律师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19 11:50:59

编者按>>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关乎经济困难群众和符合特定条件当事人的权益保障,是暖人心的民心工程。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社会地位高低,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都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真正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我们身边一直有一群可亲可敬的法律援助律师。2010年1月至今,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近11万件,其中,民事案件86670件,刑事案件22934件。这些法援律师不求回报,默默地为弱势、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着社会公平正义。本期家访,记者走进4名法援律师家中,了解他们的故事。

不求回报,他们是法援律师!他们的故事很动人

供图/视觉中国

关键词 感动

为一个委托奔忙3年

因受援人更懂得生活

不求回报,他们是法援律师!他们的故事很动人

本报记者刘少敏(右一)采访李琳琳(右二)一家。


●出镜人物 

李琳琳,41岁,福建明鼎律师事务所律师;父亲李志平,69岁,退休;母亲阮美丽,66岁,退休。

●地址

集美区海凤路

●心愿

做好本职工作,为更多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学会珍惜和感恩。

文/本报记者 刘少敏

图/本报记者 陈偲瑶

“我一直觉得,不是我们在帮助委托人,而是他们在教会我们什么是生活。”周四下午,身穿西装的李琳琳坐在沙发上,搂着身边母亲阮美丽的肩膀,又看了一眼斜对面的父亲李志平,笑着说:“自从2014年定期在集美区和海沧区两个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后,我越来越懂得感恩生活了。”

“刚刚一审胜诉的一位受援人,我真的被她不离不弃的母爱感动了。”李琳琳说,2018年,一位愁容满面的陈女士来到海沧区法律援助中心,神情紧张地解释说 :“我不是当事人,我儿子是,但是他来不了。”

李琳琳耐心安慰后了解到,陈女士的儿子身有残疾,晚上骑着特制摩托车送朋友回家,离开时不慎摔倒受伤,其朋友直到次日清晨才联系陈女士处理。陈女士认为该朋友应承担一定责任,为此关掉经营的小餐馆,边打零工边为儿子四处奔走申诉。

但这个案子十分复杂,需多次司法鉴定、重新确定原告、启动特别程序等步骤。李琳琳为此奔忙了3年。2021年12月底,一审判决公布,对方需承担相应责任。听到判决结果的陈女士泪流满面,拉着李琳琳的手,一遍遍地说着感谢。

“她握得很用力,我能感受到那份感激之情。但我更该感谢她。”李琳琳说,开始她以为陈女士会时常抱怨生活的不易。可3年相处,她看到的是一位母亲含辛茹苦、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和伟大。

“她呀,说得这么轻松,其实每次从法援中心回来总像是心里堵着一口气。”母亲阮美丽说,她原本不乐意女儿当律师,太辛苦了。父亲李志平笑着从屋里拿出两面委托人送来的锦旗,骄傲地展开道:“女孩子怎么了?女孩子也能帮人,也能用法律伸张正义。”

“还不是有你们,做我坚实的后盾。”此时的李琳琳卸去法庭上的锋芒,仿佛一个小女孩,讲述起二老如何为她定制文件柜,收拾小山堆一样的档案文件,如何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李琳琳说,法援工作让她深刻地感受到,法律在冷静之下的温度。在她看来,法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守护一个个温暖的家,善良的人。

关键词 尽心

梳理100多页材料

只为调解一个案件

不求回报,他们是法援律师!他们的故事很动人

赵翼和丈夫陈日灿与本报记者杨霞瑜(右一)交流。

●出镜人物

赵翼,33岁,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律师、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律师;丈夫陈日灿,31岁,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律师。

●地址

思明区

莲花五村社区

●心愿

盼望疫情结束后,夫妻俩一起去欣赏不同的风景;同时,希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泰民安。

文/本报记者 杨霞瑜

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走进赵翼家中,记者看到的并非一排排的专业书籍或案件材料,而是众多小巧可爱的玩具公仔。“我们夫妻俩都是律师,不过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泾渭分明,基本上不会将与工作相关的材料带回家。”丈夫陈日灿说。

“是啊,因为案件容易让人神经紧绷,生活中我们需要从中抽离出来,学会放松。”赵翼从业近6年,在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当了4年的援助律师,共接手140余起案件,包括刑事案件、劳动纠纷案件等。

有时候人们会好奇地问赵翼:“与商业委托相比,律师在对待义务的法律援助时,还会一样尽心尽力吗?”对赵翼而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她曾与当事人见面“聊”了7个多小时,从如何整理材料到怎么收集有效证据,事无巨细。

“2020年底,有一起法律援助涉及多名工人薪资问题,工人们原本不抱希望,但我们认真梳理案件,准备100多页的相关材料,1个月内就成功调解、帮工人顺利拿到10多万元的报酬。”赵翼说,当时工人们既激动又兴奋,不断地表达着感谢。

在赵翼看来,当下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帮到当事人才是最重要的。陈日灿点了点头说:“我老婆接手的案件调解率很高,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她对当事人心理、对方当事人心理的把控都很准确,这得益于她此前的工作经历。”

原来,赵翼2011年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之后,在北京从事了4年的人力资源工作。“一方面是想念在厦门生活的父母亲,另一方面是觉得人生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种可能?”赵翼说,带着想改变的决心,她放弃了北京户口,回到家乡厦门,自学通过司法考试后,如愿成为一名律师。

“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现在的生活与工作是满意且开心的状态。”2020年12月,赵翼因工作表现优异,被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评为“每月之星”。赵翼认为,援助律师除了用专业知识帮助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还应主动为当事人进行普法宣传,帮助更多人提高法治意识。

关键词 温暖

为及时帮受援人解疑

整天捧着手机放不下

不求回报,他们是法援律师!他们的故事很动人

记者赵张昀(左一)采访王雪华(右二)一家。

●出镜人物

王雪华,37岁,福建银江律师事务所律师;丈夫李建军,37岁;女儿颖颖,10岁。

●地址

集美区集美街道

●心愿

希望新的一年能继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到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

文/本报记者 赵张昀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今年是王雪华自愿成为法律援助律师的第6年,她定期在集美区法律援助中心窗口值班,经手的多个案件都获评厦门市十佳法律援助案件。

“法律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我学习法律知识、获得专业资格,就能帮助到更多人。”王雪华说,成为法律援助律师,初心就是如此简单朴实。有时碰上经济困难、文化程度有限,甚至重病重伤在身的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她就能为他们的生活带去多一点的温暖。

王雪华回忆起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案件——受援人及其公婆三人都得了重病,家庭经济困难,受援人与单位之间又产生劳动争议纠纷。“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她们家庭来说,尽早争取到应得的权益确实是太重要了。”她解释道,若通过裁决,受援人合理的主张也能得到支持,但急需治病的受援人,却经不起漫长的流程与等待。

于是,王雪华努力与原本拒绝沟通的涉事单位交流谈判,几个回合下来,该单位终于为受援人支付医疗补助金、经济补偿金和病假工资等六万多元,缓解受援人的窘境。另外,翻翻众多法律援助案件,王雪华还曾帮助一位年轻人免于起诉,为一众群体及背后的家庭争取权益等等。

王雪华说,看到受援人获得帮助后释怀而感激的脸,她便觉得一切辛苦都有了意义。她也总是从中汲取能量,“他们真诚的感谢、逢年过节的问候,有时遇到法律问题想到我,还有的要给我介绍法律案件、让我成为他们的代理律师……这些朴素而美好的行动,我就已经非常满足。”

王雪华的丈夫李建军告诉记者:“律师‘光环’之下,其实有很多艰辛。”除了奔波劳碌是常态,每当王雪华接手群体案件,就常会接到许多受援人焦急的电话,一人一句咨询下来,就像是一场“信息轰炸”,让她一整天都捧着手机放不下来;有时受援人情绪较为激动,李建军心里也总难免隐隐地担心。不过,王雪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她说:“我很能理解受援人的心情,他们如此焦急、无助,身为法律援助律师,我就应该提供及时的帮助。”

在母亲耳濡目染下,小学四年级的女儿颖颖也开始对法律产生兴趣。一个月前的宪法宣传日,颖颖所在学校进行相关的法律科普,“课堂上讲了很多相关的法律问题,我都能答上来!”小姑娘噘着嘴说道。在颖颖心里,有一个能帮助很多人的律师妈妈,也是自己的一份骄傲。

关键词 激励

律师夫妻档

携手践行法援精神

不求回报,他们是法援律师!他们的故事很动人

记者房舒(右一)采访张红(右二)一家。

张红,29岁,福建贝盈律师事务所。丈夫林祺龙,29岁,律师;女儿林桐乐,3岁。

●地址

思明区七星西路

●心愿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争取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文/本报记者 房 舒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每一起法律援助,我都印象深刻,”放下手里厚厚的材料,张红笑盈盈地说。在准备接受采访前,她准备了一大沓资料,想了想还是放到一边。

张红接手的第一起法律援助(以下简称法援)是刚执业的2017年。那是一对来自河南的老夫妻,在厦务工一年,临回家过年前丈夫受了工伤。“夫妻俩口音很重,反复念叨着‘没人管’,”张红回忆说,两人拿出一袋住院凭证,张红翻看了半天,发现伤者的工伤认定都还没做。张红来自漳州,面对口音浓重的夫妻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沟通上。

在张红耐心解释下,几个小时后两人终于弄清楚,要先申请工伤认定,再申请赔偿。将两人送走,张红又与伤者老板取得联系。老板说,他是愿意赔偿的,无奈在此之前双方因语言问题无法沟通。在张红协调下,夫妻二人获赔20余万元。千恩万谢的夫妻俩送来了锦旗,妻子还一直握着张红的手,用依然浓重的口音不停地说着:“谢谢”。

张红与法援的不解之缘是从2016年底参与值班开始的。“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法援律师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法援精神,”张红说,不分前来求助的人身份贵贱,中心工作人员永远耐心、和蔼。从业多年来,张红接手了近百个法律援助,她都站在求助当事人角度,寻求对他们最有利的处理方式。

“是她的热情感染了我,”林祺龙说,看到张红每次通过努力,取得有利于求助人的判决或裁决时的那种欢喜,他也由衷高兴。疫情期间,张红接手了一名被辞退、面临养老金受影响的阿姨求助,辗转1年多终于帮阿姨讨回公道时,那种满足不限于“官司赢了”。

夫妻双方都是律师,两人忙起来脚不沾地,但回到家中,他们像平常的小夫妻一样,你做饭、我洗碗,约定好周末和节假日一起好好陪孩子。“老婆很辛苦,”林祺龙说,能分担的要多搭把手。张红说,作为律师时常看到人生百态,这让她更加珍惜生活。她也相信:“随着我们国家法律援助制度越来越完善,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来源:厦门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