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杭州法律咨询网 找泰仁律师事务所,为明朝殉国的朝鲜人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12 10:36:18

朝鲜王朝由高丽大将李成桂在1392年篡位王氏高丽而建立,朱元璋赐名“朝鲜”,历经600多年风雨,是朝鲜半岛上最后一个中华藩属国,长期以“事大字小”为原则,向中国称臣纳贡。

600多年中,朝鲜与中国明清两朝来往密切,不仅仅是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流十分紧密,人员交流也是如此。不过一般而言,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中国向朝鲜半岛上移民,特别是政治性、军事性移民,甚至是战争难民。

而经济性移民,在明朝初年一般是朝鲜人移居中国辽东,明军辽东都司的著名将领李如松家族,其祖辈就是为避开朝鲜国内苛政移居中国境内的。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期及之后,也有部分朝鲜人跟随回国的明军移居中国。

这里主要看一下明朝时期移居朝鲜的中国人有哪些。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一 、明朝初期的中国移民


1、散漫军和难民


元末明初,辽东地区经历了红巾军及明元两军的激烈争夺战,产生了不少难民和溃兵,他们陆陆续续跨过鸭绿江逃亡朝鲜半岛。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明朝多次派人来要求“刷还”在战乱时期进入朝鲜的中国人,特别是“散漫军”。“刷还”是当时的专有名词,意思就是要求朝鲜“遣返”中国籍的人民,散漫军就是指在战乱时期产生的元军残余、乱兵、逃兵等等。

在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中,辽东明军也有被燕军击败后,逃入朝鲜国内的。

在李氏朝鲜的太祖李成桂时代,在明朝政府多次要求下,朝鲜前后“刷还”了十几批“散漫军”以及其他中国难民,总计人数不下一万多人,实际数量肯定更多。到了永乐时期,辽东局势已经基本稳定,明朝政府还在发文要求朝鲜追查逃到朝鲜丰海等地的4940名“散漫军”。对于这时期的遣返中国难民的要求,朝鲜已有点敷衍了事了。毕竟久经战乱的朝鲜国内,也需要劳动力,因此朝鲜国以各种借口推脱,最终留下了这些散漫军。

实际上按《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估计有万余中国难民、散漫军被朝鲜方面隐蔽了,没有老老实实地向明朝“刷还”,最后都留居在了朝鲜国内。

这些人之中比较出名的,大多是原先的元军成员。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其中有岳飞七世孙岳豆兰,原先为元军千户,1371年随元军一部进入高丽,率三百人投降此时为高丽大将的李成桂,改名李之兰。李成桂自立为王,建立朝鲜王朝后,李(岳)之兰为开国功臣,深受重用,其四个儿子都在朝鲜国历任文武高官,子孙繁衍已遍布全朝鲜。

还有元末入高丽定居的小官吏韩昉、李原弼,后被李朝官府留用为通事,以教授汉语为业,为李朝培养汉语通事官。

在明朝仁宗时代后,朝鲜国对于那些因为各种意外来到国内的“唐人”(中国人),基本都会安排他们定居,帮助安置。特别是那些掌握技术的人才,都会加以优待。辽东等地在元朝时期有大量的高丽移民定居,因为元朝、明朝的辽东赋税要比高丽国内的低不少,因此朝鲜半岛的居民纷纷逃到辽东去生活。明朝时期,这些高丽移民后裔有的犯罪后就偷渡到朝鲜国,也有其他民族的人犯罪后逃亡到朝鲜境内,朝鲜对于这些人一般也会加以安置,除非明朝政府强烈要求“刷还”的,才押送回明朝。

2、政治难民


陈友谅败死之后,其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明朝封其为归德候,1372年(洪武五年)明廷将陈理迁移到高丽。其后陈理家族就定居李氏朝鲜的京衢汉城,后代在朝鲜国内为官吏。

和陈理一齐被流放到高丽的明升,为元末在四川称帝的明玉珍之子,明朝授爵归义候。明升家族定居朝鲜后,明升的孙子明光启在朝鲜科举中及第,任平泽县丞。1592年万历朝鲜抗倭战争期间,明光启率众抵抗日军侵略,奋战而死。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洪武十七年,明军平云南。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南王忽哥赤的后代。他镇守云南时尽心尽力,严于利己,训练兵事。明军攻入昆明,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其后,梁王家族成员都被流放到了朝鲜国济州。明军在后来征伐北元时,又俘虏了一大批蒙古族王公贵族,这些人也都按照朱元璋“使元之子孙复优游于海中”的命令,全都流放到了济州。今天韩国的姓元、梁、安、姜等姓氏之人,很多是当年被流放者后裔。


3、入朝的文士、使者


有不少元朝官吏在元亡后,为避祸旅居朝鲜。

比较出名的有偰逊(1319~1360)及其家族成员。偰逊为元代诗人,字公远,又字伯僚,高昌维吾尔族人。原寓居溧阳,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翰林应奉,迁宣政院断事官经历。元末以尚宾出使高丽,逢元朝鼎革,便携五子留高丽不还,被高丽朝廷封为高昌郡公。

偰逊自幼接受西域和中原两方的文化熏陶,对汉文文史典籍有深入的认识。他在江南时就以写作汉诗文与友人交流,为官后更是应用自如地用汉文写作,但当时尚无大的影响。 到高丽之后,他将自己的诗作结集成《近思斋逸稿》,于是诗名大振。虽然收入了许多在高丽的思乡之作,但主要内容还是在中国的作品。在现代韩国的宣传中,他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

偰逊的长子偰长寿也是诗人,在韩国汉语古诗总集中收录他的诗作约有10首。偰长寿助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为朝鲜开国功臣。他作为高丽、朝鲜的外交使者,8次出使明朝。他的儿子偰眉寿也曾经五次出使明朝。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偰氏家族由此在朝鲜国繁衍发展,已经成为朝鲜国内的一个大家族。

高昌维吾尔族偰氏家族在明朝中国、朝鲜两地都有家族成员出仕为官,偰逊的五弟偰斯,是偰氏家族仍留居江南的一位名人。他在明洪武年间出任礼部尚书,《明实录》中有两篇偰斯小传。他与江南著名诗人有诗文往来,还作为明使两次出使高丽,这是否与偰逊遁入高丽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唐诚,元未入高丽为官,曾经在中国、高丽都担任过官员,朝鲜王朝建立后,出任恭安府尹。

也有明朝官员、使者入朝鲜定居的。

史繇,山东青州人,明朝开国功臣,明太祖初期曾任礼部尚书。1372年(明朝洪武五年)出使高丽。后因故留居高丽京衢道坡州郡,明太祖谕令高丽恭愍王以国宾待之。他的儿子后来出任朝鲜王朝庆尚左道观察使,1429年(朝鲜李朝世宗十一年)参加了征伐对马岛倭寇之役,立了大功,其家族后代累世为朝鲜高官。

宣允祉,明朝文渊阁学士,1382年(洪武十五年)奉命出使王氏高丽,后留居宝城,出仕高丽,任全罗道按廉使,朝鲜王朝建立后任湖南观察使。宣氏后代子孙也大都在朝鲜以武官出仕,其家族不算显赫,不在朝鲜王权核心,一般在地方任职。其中宣允祉曾经抵御倭寇,其孙辈宣居怡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也和明军一起抗击倭寇,在蔚山战役中战死。后代中宣炯、宣世纲曾经抵御满洲女真入侵。因宣氏五位忠烈对国家的贡献,朝鲜国王对宣氏家族后裔旌奖有加,其家族历代在朝鲜为官。

到了明未的1630年(崇祯三年),宝城宣氏家族的宣若海为宣慰使出使后金,在后金都城沈阳完成出使任务后,留有《沈阳日记》。宣若海因为“力辩强胡”等等出色的表现,晚年受到重用,得以升迁,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二、万历朝鲜战争之后的中国移民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祖國戰争;韩国称:壬辰倭亂;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指1592年—1598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此次战争持续7年,明军前后多次派军入朝参战,总人数不下十余万,驻军范围遍及朝鲜国全境,与朝鲜军民来往密切。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1、 明军士兵的后代们


明军将领和士兵,有的驻守朝鲜多年,很多就在朝鲜国内娶妻生子。由于当时国家制度不许将外国子女随意带入国境内,因此在明军班师回国时,很多明军士兵的子女就留居之朝鲜国内,后来都归入朝鲜国籍。

朝鲜义兵将领赵庆男所写的关于壬辰倭乱的手记《乱中杂录》中,记载了此事:

“初,天兵(明军)各娶我国女子,在胡岭设家居之。及今振旅,并皆随去。携至山海关,不得入,与房子等作配寄住,前后如是者几至数万。其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尽数查还。”

史料中没提到入朝参战的辽东明军相关情况,按照明朝当年的行政效率估计,留居辽东的明军子女应该还是有不少的。不过,属于明军南军部分的那些后代子女,可能就大部分回到朝鲜定居了,为数万余,还是有不少人的。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2、援朝将领后裔


朝鲜国内对于曾经入朝参战的明军将领后代,为昭示报恩之意,常常厚待他们。

李天忠,明军统帅李如松之子。李如松在朝鲜作战、驻守期间,娶奉化琴氏,所生之子即李天忠,后李如松率军回国之时,李天忠就留居朝鲜国内。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李如松的孙子李应祖(应仁),如松之弟李如梅之孙李明祖(成龙)东渡朝鲜,定居巨济岛鹅州。李氏子孙至此在朝鲜国繁衍生息,后代子孙皆在朝鲜国为官。

麻贵后代麻舜裳,为麻贵之孙麻严的儿子。麻贵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备倭总兵救援朝鲜‎,多次击败日将加藤清正。其孙麻严以舍人身份从征,后因功升迁至总兵。麻严之子麻舜裳在1627年任通判户部郎中兼调兵督粮使,由山东庙岛出海督运粮草,遇暴风在海上漂流三日,到达朝鲜黄海道丰川上岸。此后就在全罗南道光州落户,与本地官员之女结婚生子。朝鲜王朝有感其曾祖父、父亲对朝鲜有恩,对麻舜裳非常优待,并追封麻贵为忠武候,麻氏家族从此在朝鲜扎根,后来还把麻贵之墓迁到了朝鲜庆尚南道。

陈璘之孙陈泳溸,原在明朝为官,1644年明朝覆亡后东渡朝鲜。陈璘为明朝御倭都总管,1597年率广东水师五千入朝抗倭。他与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作战,在露梁海战中击败日本殿后部队。其子陈九经也跟随入朝参战,立功受封百户。陈泳溸既是陈九经之子,入朝后定居朝鲜全罗南道海南郡的皇朝里(现称德松里),如今据说已经发展为300多户的大家族。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李舜臣的龟船

石星的儿子石潭东东渡朝鲜,定居首阳山下。石星(1537年—1599年),字拱辰,号东泉,明朝大名府东明县石家井村人。1592年(万历二十年)四月,日军大举入侵朝鲜,朝鲜向明朝紧急求援,石星认为中朝乃唇齿关系,不能不救,力主一战。后明军入朝,日军失平壤、汉城,退回朝鲜南部。石星力主和谈,封贡日本国王。1597年二月,倭寇第二次侵朝,封贡和议之策宣告失败。石星被革职。随后朝臣开始上疏弹劾石星,首辅赵志皋为了推卸责任,把议和失败的责任全推到石星身上,万历皇帝大怒,下诏将石星下狱论死,妻孥发配广西。 1599年九月,石星病死在狱中。其子石潭东(中国史料中)在父亲死后第二年就东渡朝鲜,朝鲜感其父首先倡议救援朝鲜,优待其定居朝鲜。其后,石氏家族有不少子弟陆续东渡朝鲜,也在朝鲜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

游击将军柴登科之子柴公植,1644年明朝覆亡时为痒生,以义不可事清,不愿在清朝统治下生活,东渡朝鲜到了泰仁县定居,后世以他为泰仁柴氏先祖。柴登科为浙江人,万历壬辰倭乱时任明军游击将军,先后两次入朝参战。

彭富山,为明军副总兵彭友德后代,游击将军彭信古之孙。彭友德父子在第二次日本入侵时入朝参战,多次击败日军,立下战功无数,凯旋归国。明亡后,彭富山东渡朝鲜,朝鲜国为报答其祖辈的功劳,赐庆尚南道镇海为食邑。彭氏子孙从此在朝鲜开枝散叶,历代多有为官者。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3、 援朝将领入籍朝鲜


明军入朝作战时,明军将领向朝鲜国说明:入朝作战,只为援助朝鲜,不会占朝鲜一寸地。日军溃败回国后,明军振旅凯旋,果然没有占领朝鲜一寸土地。不过有不少参战明军将领因为国王亲自挽留、生病养伤、或为战死的父老守墓、或为不舍得离开朝鲜的妻儿等等原因,留居朝鲜,没有再回故国。朝鲜国朝廷也热情挽留这些明军将士,为他们落籍本地大开方便之门。

施文用,其父亲为明朝兵部侍郎施允济。1597年,明军第二次派兵援朝御倭,施文用时任都司,为游击将军蓝芬威行营中军,入朝参战期间屡立战功。第二年明军凯旋回师时,施文用刚好患病,只好留居朝鲜。此后他在岭南之星州定居,任佥知中枢府事。施文用能文能武,还通晓象纬医卜之术,著书立说,留有多部著作。其后代多有为官者。

徐鹤,明朝吏部侍郎徐麟湖之孙,1597年与施文用一齐入朝参战,任游击将军蓝芬威行营把总。入朝后在昆阳一带击败日军,屡立战功。后明军凯旋回师,因好友施文用生病卧床不起无法归国,徐鹤决定与好友一齐留居朝鲜。朝鲜朝廷任命徐鹤之子徐歇世为承仕郎,孙徐宗吉为通政大夫,徐嘉行为训练副将。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千万里,浙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作为明朝将领携二子千祥、千禧赴朝,主管运送军粮等后勤保障。千万里完成任务,使明军在平壤、郭山、东莱等战役中大胜日寇。5年后,在丁酉第二次御倭之战中,他率军在蔚山、稷山等地三战三捷,又立战功。因战功卓著,朝鲜宣祖国王在战后一再挽留,他就携子定居半岛,被录为一等功臣,任正二品资献大夫,封花山君。朝鲜国原无“千”姓,千氏及子孙落籍朝鲜半岛后,定居花山(今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千氏子孙在朝鲜发展很快,成为名门望族。


片碣颂,浙江人。万历年间援朝抗倭,奉命以游击将军之职东援,在收复平壤的战役中立功,次年归国。丁酉第二次援朝御倭,片碣颂又以中军都督之职再度东援,在稷山等战役中又立大功,朝鲜宣祖国王亲致书信慰问。战争胜利后定居朝鲜庆州(今庆尚北道属市)金鳌山。万历二十九年(1601),片碣颂的三个儿子片丰世、片丰源、片山甫自浙江赴朝探亲,但片碣颂已故。三子为父守墓三年,后留居朝鲜。朝鲜原先没有“片”姓,此后片氏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奉片碣颂为东渡始祖。片氏定居朝鲜后子孙繁盛,遍居各地,分立出许多支派。后代子孙很多人在朝鲜位居高官,有官至吏曹判书、五卫都总府都总管的,后代中的片丰敏为户曹参议,片万宗为承政院左承使,片永锡为佥知中枢府事,片云俊和片炳俊均为敦宁府都正。还有著名学者片铸寿、片万寿。


贾维钥,苏州人,万历年间历任枢密院使、兵部尚书、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壬辰倭乱,贾维钥以苏(蓟)辽按察使赴朝抗倭,在安州战役中立功。丁酉再乱,又携儿子贾祥(游击将军)、孙子贾琛(兵部从事官)赴朝参战,立下赫赫战功。贾氏祖孙三代在南原击败倭寇,但贾维钥和贾祥不幸战死沙场。贾琛将祖父和父亲的遗体葬在庆尚南道蔚山西生镇都督洞。战后,贾琛定居蔚山守墓,并与安东权氏通婚。贾氏定居朝鲜半岛后,子孙繁衍,家族壮大。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秋水镜,其先祖原为南宋出使高丽的文臣,留居高丽国咸兴。秋氏在高丽国繁衍十代,在明朝时回国,任武康刺史。朝鲜壬辰倭乱,秋水镜带领长子秋芦、次子秋荻,作为明援军赴朝参战,在郭山、东莱战役中屡立战功。但因连续作战,劳累过度,病逝于全州(今属全罗北道)。中朝双方将他就地妥善安葬,并追封其为完山君。其子定居全州,以全州为本贯。秋氏子孙落籍朝鲜后,不仅后代繁盛,而且多人在朝为官,后孙中秋瑞郁官至汉城府左尹,秋海奉为同知中枢府事,秋元启为承政院都承旨等等。


刘亿寿,浙江人,刘綎之子。刘綎为明军名将,壬辰倭乱以提督之职参战。于癸巳年(1593)二月统领川贵汉土官兵及南兵五千驰援朝鲜,当年晋升副总兵,战功卓著。丁酉再乱时,又携子千寿、亿寿参战。刘綎为西路提督,又立战功。己亥年(1599)凯旋时,千寿随父回国,亿寿滞留朝鲜,定居娥林(居昌古城)赤霞王岩(现属庆尚南道)。


杜师忠,壬辰倭乱时,任明朝尚书左仆射的杜师忠随提督李如松东援朝鲜,初为水陆地划主事,再任裨将仆射门下主簿,在抗倭战斗中立下战功。战后杜师忠未归,定居大邱。杜氏在朝鲜半岛定居后,家族不断壮大,人口不断增多,从最初定居地大邱逐渐向星州、咸州等地播迁,并有许多人在朝为官。


扈俊(浚),壬辰倭乱时,将军扈俊(浚)作为东征提督李如松的副将援朝抗倭,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战后留居朝鲜未归,定居全州。扈氏定居后子孙延续,有的成为著名学者,如扈有国;有的做官,如扈承权为副护军,扈仲权为大护军,扈荣泽为郡守,扈然尚、扈然弼为通政大夫等等。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张海滨,生于浙江省杭州道乌江县。丁酉再乱时,张海滨以把总之职随游击将军吴唯忠赴朝参战,在竹山、忠州、蔚山战役中立下战功,但在战斗中负伤。明援军归国时,张海滨伤病未愈,只能留在朝鲜,后定居庆北军威山北里。朝鲜国朝廷任命张海滨为栗峰道察访之职,娶朝鲜女子南氏为妻,有五子一女。其子孙定居朝鲜后皆在朝廷中枢为官,张德礼任通德郎,张德安任通政大夫,张天冀任参奉,张宽伯任通政大夫,张敬宰任通政郎。

化燮,为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花云龙后代(花与化同),丁酉再乱时,化燮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朝鲜国录为一等功臣,战后定居朝鲜晋阳。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4、 晚明入朝的人们


胡克己,明朝翰林学士,擅长诗文,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术。1643年奉使出使朝鲜,第二年未来得及回国,北京陷于李自成起义军之手,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覆亡。胡克己因此留在了李氏朝鲜,隐居在京衢道加平郡之大明滩,娶南阳洪氏之女为妻。李朝孝宗即位后,特赐其书札。

在明未清初的朝鲜国地方史及野史笔记中,也记载了一些在明清之战中成了清军俘虏的明军士兵,经历千辛万苦,辗转深山密林,九死一生逃到了朝鲜国境内的事迹。

1667年丁未年,还有一批来自南明台湾郑家势力的海难漂流者在朝鲜济州岛登陆,他们作为郑家的御用商人去日本贸易,但被台风吹到了朝鲜。后来几经周折,还是在清朝压力下由朝鲜遣返到了中国北京,随即被处死。此后,对于南明漂流船的难民,朝鲜国采取放任自流态度,船毁了的就地安置留居,船坏了帮忙修好让他们自己离去,不再强行遣返。

青山有幸留忠臣—明朝时期移民朝鲜的中国人

三.留在朝鲜的明人后裔们


来自明朝中国的一批批移民们,有文士、武将、士兵、工匠、商人,他们为朝鲜国朝廷重用,也带来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在朝鲜中央各部门及各级地方官中,都有万历年以后落籍将士和东渡明朝中国人任职。有史家根据《李朝实录》等史籍不完全统计:三品以上官员中有80人来自中国,最高官职为正二品的吏曹判书,为千万里后代。

三品之下的各级官员那就更加多了,无法一一统计。可以说,如今韩国那些大家族之中,往上追溯几代,都能找到和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中国移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为朝鲜半岛的建设作出的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参考书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明史》、《中朝关系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