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大唐找律师,贞观之治文化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8 18:26:26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做“二十四史”,指的是从《史记》到《明史》的庞大史书,宋代有十七史的说法,加上元朝修撰的《宋史》、《辽史》和《金史》,为二十史,加上明朝所修的《元史》,为廿一史,后来乾隆皇帝修撰《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了散失很久的《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加上后是廿三史,加上乾隆时期完本的《明史》,合称“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把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作为史部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二十四史。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十年春正月壬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上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诏藏于秘阁。”这是《旧唐书》的一段记载,鲜为人知的是,二十四史中,居然有八部是成书或者编纂于贞观年间的,占据了中华全部历史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文化成就,和贞观时期开疆拓土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却名声不显,背后的故事值得挖掘。

一、《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传统

和西方历史著作相比,中国历史著作的特色就是,正史大多是纪传体的,这来源于《史记》的传统。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出生于陕西韩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便跟着孔安国学习儒学,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得以很小就接触到皇家的图书典籍,而司马谈一直想写古今历史的著作,看到司马迁已经有了才学,却缺乏历练,就让他先环游天下,根据司马迁自己的说法,他走遍了楚、越、齐、赵、魏等地,除了东北的燕地外,司马迁的足迹遍布了全国,丰富的阅历让他亲自考察了很多历史遗址,听到了很多风俗传说。后来他也当上了太史令,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因为替战败投降的李陵求情而受了宫刑。

司马迁受宫刑这一事件自古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渲染,他身残志坚后,用无畏的意志坚持写作,体现了司马迁的高风亮节,他的心境剖露在《报任安书》一书中,不过作为这个故事总被人指责的汉武帝,虽然为了打击陇西李氏家族不得不作出这一处理,但他并没有杀了司马迁,而是准许他写作,后来翻阅了《史记》后,看到对于汉高祖和他自己的很多记录,也曾经勃然大怒,却依然准许这部书流传下来。

司马迁的《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当时的名声还不是很显著,这部书的名声彰显在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虽然司马迁受了宫刑,可他早已经结婚生子,有一个女儿司马英,司马英后来嫁给了丞相杨敞,因此司马迁的外孙就是杨恽,他为人刚正不阿,特别喜爱外公写下的《史记》,不仅详细考证了《史记》一书,而且还把这部书昭告天下,等于说让《史记》得以公开流行,不过他的命运也很悲惨,桀骜不驯的他撰写了《报孙会宗书》,被人举报说谋反,后来被杀了。

《史记》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纪传体的体裁,在先秦史书中,体裁很多,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但是纪传体的并不多,所谓纪传体,就是不以年份来记载历史,而以一个个人物的传记来记载历史,这在文学上有极其高的价值,今天的文学研究说,文学说到底是人学,应该以塑造人物、而不是编造情节为主,纪传体写了一个个人物,很多写得好的简直如同文学名篇了。

但是如果中国只有《史记》一书,那史书的传承也是孤立的,好在东汉的时候,有了《汉书》。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父子史学家的例子,父亲开始搜集素材,儿子继续写作,完成著作,前文的司马谈和司马迁如此,如今的班彪和班固也是如此,班氏家族是陕西扶风的大家,班固从小就博览群书,虽然《史记》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了汉武帝时代,可是司马迁毕竟不能写完他死去之后的历史,于是班彪就想续写《史记》,他完成了《史记后传》的资料收集工作,后来班彪去世了,班固在父亲的基础上接着写书,和舞文弄墨的哥哥相比,他的弟弟则喜欢舞刀弄枪,就是后来投笔从戎、收复西域的班超大将军,一家人能文能武,堪称奇迹。

班固结交了当时的外戚家族窦宪,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联合南匈奴和鲜卑族,大破北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这一战之后,匈奴几乎彻底瓦解了,随军的班固写了《封燕然山铭》,记载在了史书上,碑文刻在摩崖上,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更神奇的是,根据史书记载的文字一对比,发现一字不差。穿越千年的汉字至今依然能辨认,而穿越千年的历史就这样被史书记载。可是班固和窦宪走的太近,在东汉皇帝除掉外戚的行动中,他也受到牵连被杀。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封燕然山铭

如果说,中国大一统的开创者是秦,奠基者是汉。那么,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是《史记》,奠基者则是《汉书》。司马迁写作史记,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并非谁都能像他一样,动辄写3000年的历史。一般来说,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是最为详备的,所以和纪传体通史《史记》相比,纪传体的断代史开创者则是《汉书》,后来这一体裁被历代沿用。

《汉书》是东汉所修,记录的是前朝西汉的历史,这一惯例被沿用下来,后面一个朝代建立后,一定要记录前朝的历史,否则不是正统,这一传统逼迫着中国历朝历代都要编纂史书,保证了中国历史的连贯性,这是《汉书》开创的功劳。

同样的是,班固还参与了《东观汉纪》的写作,东汉王朝在洛阳宫廷中修建了“东观”,东汉的第二任皇帝汉明帝时期,命令大臣记录本朝的历史,这是一大开创,毕竟一个王朝只能记录前朝的历史,本朝的历史还在进行中,你并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无法写完,可是,发生多少就记载多少,于是,东汉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要命令史学家记录当代的历史,后来集结起来的书就叫做《东观汉纪》。然而,《东观汉纪》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东汉历史,原因很简单,因为东汉王朝还没完,所以这部书也记录不全,它无法预料到几十年后是一个叫做曹丕的人取代了东汉。但这部书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0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范晔博采众家之长,写成了《后汉书》一书,记录东汉历史,主要依据的就是这部《东观汉纪》。后来这种体裁演变为实录和起居注等,成为记录当代国史的重要资料,也被后世所参考。

而所谓的文学价值最高的前四史,还差一部《三国志》,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国别历史,分别记载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王朝的历史,当时的曹魏与东吴也参考了《东观汉纪》的体例,为本朝修史,王沈的《魏书》和韦昭的《吴书》就是后来陈寿的重要参考文献,最终,陈寿在蜀汉灭亡之后,于西晋王朝时期撰写了这部《三国志》。《三国志》十分言简意赅,用词精炼,因此很多历史缺乏细节,后来南朝宋的裴松之为它做注,加上了很多鲜活的故事,还参考了鱼豢私人撰写的《魏略》,这成了今天补充《三国志》必不可少的资料,因为三国故事比较精彩,且《三国演义》小说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缘故,《三国志》也十分出名。

二、从晋朝之后就崩坏的朝代史编纂

西晋终结了三国乱世,可是西晋却因为腐朽奢靡而迅速腐化,长达二十年的“八王之乱”内乱摧毁了西晋,最终西晋被匈奴灭亡。

此后,晋朝皇帝南渡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而北方则连续建立了20多个国家,即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史学上的黑暗时期,历史资料非常匮乏,其实,十六国的很多王朝并非不重视修史,比如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虽然不识字,就喜欢听人读历史给他听。一次听人读,谋士郦食其劝说刘邦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侯的时候,这时石勒大惊,立马说道:这样做如何能统一天下?接着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又说道:幸亏有此人劝阻!因此,石勒对于刘邦极其崇拜,崇拜他出身平民就能建立王朝基业,他自己出生奴隶阶层,最终也建立了后赵国,可是子孙不给力,很快灭国。

石勒任用了谋士张宾,作出了不少改革,包括重视修史,专门置史官修史,可是十六国的政局变换太快了,后赵很快灭亡了,冉闵大开杀戒,成立了几年短暂的冉魏,最终也被慕容家族的前燕所灭,因此,后赵修史的著述大多亡佚。文献资料的遗失,使后世史官在著述时加入了很多的想象和虚构,这是十六国历史比较模糊的重要原因,也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困难。

可以说,北方政局的持续动荡是十六国时期修史停滞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比较安稳的东晋王朝为何不修史呢?

前面说过,当时已经有了《史记》、《汉书》和《三国志》三部正史,东晋王朝理应为西晋王朝修史,可是西晋王朝如此腐朽,东晋王朝估计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写了,当初晋明帝司马绍曾向丞相王导询问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的,王导详细说明了司马懿父子当时的所作所为,司马绍听后非常惭愧,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晋朝的社稷怎么能长久呢?

况且,东晋王朝并不认为自己是另一个朝代,既然“晋朝”还在,还未完结,哪有写《晋书》的道理?所以东晋王朝并未组织官家修史。

不过东晋时期的个人倒是写了一本书,当时的史学家袁宏,继荀悦编著《汉纪》后,他编著了《后汉纪》。但是100年后,南朝宋的范晔写出了《后汉书》后,这些书都湮没了,《后汉书》取代了它们。

十六国后来被前秦短暂统一,可前秦还没来得及进行文化建设,淝水之战的失败又让北方分崩离析,分成了后秦、南凉、北凉、西凉、夏、北燕、南燕、西蜀等国家,最混乱的时候,全中国有11个国家并立。但最终都被北魏王朝所终结。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五胡十六国时期

北魏王朝倒是重视修史的,最初做过修史官的有邓渊等人,后来则主要是谋士崔浩。崔浩是拓跋焘的主要谋士,“大魏”这个国号就是他提议的,因为魏国地处中原,是大国的象征,且“魏”的意思是大名,魏即大名,比如河北的魏州又叫作“大名府”,因此拓跋氏最终选择了魏作为国号,表明了想建立中原大帝国的理想。

身为谋士,崔浩在鲜卑人的朝廷中多次献上神机妙策,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当时北方诸国并立,陕西的夏国十分强大,辽东的燕国则实力差点,很多人都建议先打燕国,只有崔浩力排众议,请求拓跋焘去攻打夏国,理由是攻打夏国,燕国不敢骚扰后方,南朝宋此时也不会干预,正是灭夏的最佳时机,等到南朝宋北伐,时机就错过了。而且此时军事能力强大的赫连勃勃正好去世了,拓跋焘最终决定灭夏,一举攻灭了夏国,为统一北方铲除了最大的绊脚石。

可是公元450年,崔浩被招进大殿,披头散发的他被宣布一系列罪状,拓跋焘下令夷灭崔浩三族,将清河崔氏灭族,一同修史的河东柳氏等家族也先后遭殃,共计百人,均遭屠杀。一同修史的只有高允逃过一劫,因为其对拓跋焘说了实话,拓跋焘欣赏他的诚实。

这一切是为何呢?原来崔浩当时负责的是北魏史的编纂,所谓的《国史》,北魏王朝的祖先过着十分原始的生活,很多习惯并不符合儒家的传统观念,比如说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今天根据记载是拓跋什翼键的孙子,但也有可能是他的儿子,这些乱伦的细节崔浩不仅不加掩饰地写出来,而且还刻在石碑上,供行人观看,勃然大怒的拓跋焘最终杀了崔浩。

当然了,十年之后,北魏还是建立了史官制度,《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九《宋纪十一》记载:北魏自崔浩之诛也,史官遂废,至是复置。可是,经过这次浩劫,很多人不敢写历史了。但另一位清河崔氏的族人崔鸿却留下了一部重要的文献,他看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政局十分混乱,就撰写了一部史书,名叫《十六国春秋》,其实那一时期并非是16个国家,还有一些小的,比如说冉魏、仇池等并没有记入,这一朝代的得名源于崔鸿的这部书。这部书成为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参考资料,甚至后来的史书也参考了它,它成为记录这段历史的唯一一份资料。

可是,南北朝时期,总体来说,修史还是十分少的,今天流传下来的正史只有三部,那就是《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南朝梁武帝建立梁朝之后,在位达47年之久,这不仅在南北朝时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都名列前茅,且有40多年都是太平的,所谓“盛世修史”,这一时期已经安定了下来,于是诞生了两部正史,即《宋书》和《南齐书》。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梁武帝

《宋书》是记载南朝宋的一部历史,南朝宋只有几十年,可是这个王朝是南朝的开创者,更是东晋的终结者,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沈约为当时的著名大才子,和梁武帝本人也是好友,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精通音律,创立了“永明体”,为唐朝时期律师和绝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也精通历史,著有《晋书》《宋书》《齐纪》等史书,甚至写了一本《梁武帝本纪》,可是他和皇帝过分亲近,又比皇帝有才,经常聚会的时候,皇帝答不出来的问题,他能答出来,最终被猜忌,只能闲居而死。

沈约的《宋书》非常重要的是,保留了很多典章制度,我们知道,纪传体史书除了帝王本纪和名人传记外,其实还有表示典章制度的“志”,从《三国志》之后,几百年的历史中,都没有历史书能流传下来,而《三国志》名字叫做“志”,却只有传记,没有“志”,所以说,从东汉开始,一直到南朝宋,这200年间的典章制度,全部记载在《宋书》中,甚至说,今天我要查阅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应该翻阅的居然是《宋书》,可见《宋书》的价值。

而萧子显的《南齐书》也质量颇高,他自己就是南齐的宗室,在梁武帝时期,得到充分自由写作,写成了这本南齐的断代史,这本得以流传不是偶然的。

另外一本唯一能流传的就是《魏书》,北魏经过孝文帝改革后,边镇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两个国家,继承了北魏大部分军人和制度的是东魏,以及后来演变的北齐。

北魏时期,长期北方的文化十分原始,甚至连诗歌都没有留下来,南方的齐梁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可是到了北齐时代,北方居然也出现了很多大诗人,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这三个人都曾经出使过南梁,在那儿舌战群儒,震惊世人,人们说,以为北方全是愚昧之人,没想到有如此有才的。魏收,就是这本《魏书》的作者。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南北朝后期

魏收后来在北齐王朝时期受命撰写《魏书》,当时朝廷给他优厚的俸禄,让他专门在史馆著述,不参与其他事务。当时,高洋对魏收说:好好地直笔写史,我始终不会像拓跋焘那样诛杀史官。后来高洋果然对他格外尊重,而魏收也说:我愿在东观秉笔直书,早日写出《魏书》。

高洋的举动显示,似乎他并不像今天史书记载的那么暴虐。当然了,魏收是河北魏氏大家的成员,后来的魏征也出自这一家,家族实力显赫,高洋也不得不依靠他。

可是,魏收或许性情太耿直了,得罪了不少人,史书说他经常说: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敢同我魏收作对!我的史笔要抬举你能让你上天,要贬低你能让你入地。问题是有人跟高洋举报他,高洋却说,不许干涉魏收写作。

后来,《魏书》写好了,却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北魏王朝的很多人当时还在,或者家族后人还在,他们纷纷说,史书上写的不客观,称《魏书》为“秽史”。不久,魏收进行了一些修改,后来还是进行了刊行。或许是魏收得罪了一些鲜卑勋贵的利益,《魏书》被污名化了,今天看来,《魏书》还是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的。

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著作了。后来北周灭亡了北齐,隋朝又统一了天下,可是隋朝时期,并没有组织大规模的修史,也没有著作留下来,隋朝放弃了这一历史重要的话语权。

三、贞观时期跟时间赛跑的修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那个时候,大唐已经开国9年,三门峡藏书沉船是一大损失。继位不久后,房玄龄和魏收等人就提议要修史,毕竟盛世修史是传统,可是到底修撰哪些史书呢?贞观时期官员一回顾,惊得一身冷汗,过去的400年间,除了几部断断续续的历史书外,其他的大多散失了,中国文化出现了大缺口,看来留给贞观王朝的使命非常重。

贞观三年,李世民下诏修史,当时魏征提议的是,修撰“前五代史”,即南梁、南陈、北齐、北周和隋朝这五个朝代,当时已经有了很多人开始了这些史书的写作,甚至有的从隋朝就开始了,可是因为兵荒马乱的,最终写作停止了。贞观时期,要他们来书写历史了。

第一个被嘱以重任的是令狐德棻,他出生西部的敦煌豪门,从小博览群书,他跟唐太宗提议修撰北周历史,唐太宗格外重视,因为唐朝的统治阶级来自于关陇贵族,而统治隋唐的关陇贵族最初发迹就在北周,北周的府兵制等改革对于隋唐影响深远,最终,他和岑文本一同写《周书》,贞观十年,这本书写好了,当时他已经快60岁了,他还参与编写了高士廉编写的《氏族志》。

《周书》质量一般,且北周王朝十分短小,可是通过《周书》,却宣告了唐朝的法统正统性,同时安抚了关陇贵族的情绪。

第二个被嘱以重任的是李百药,他和前文的司马谈司马迁、班彪班固一样,也是父子搭档,他的父亲李德林是北齐的史官,亲眼经历了北齐王朝的历史,目睹北齐的灭亡,因此开始写作《北齐书》,后来还没有写成就去世了,李百药在隋朝天下大乱的时期卷入了农民起义,九死一生,等到贞观时期的时候,已经非常年老了,但他还想接着续写这本书,最终他写成了《北齐书》,等到写完刊印的时候,他已经74岁了。

第三个被嘱以重任的是姚思廉,如果说令狐德棻是西部豪门,李百药是关东贵族,那么姚思廉则是南方士人,他和李百药一样,也是父子搭档,他的父亲姚察先后在南朝梁、南朝陈和隋朝做官,亲身经历了梁朝和陈朝的灭亡,在隋朝的时候,就开始写作梁陈两个朝代的历史,可是没有写完,最终到了贞观年间,他受命撰写这两部史书,等到成书的时候,已经79岁了。在南朝史书中,他崇拜班固的文风,戒除华丽的词藻,和沈约完全不同,但因此也十分简略,《陈书》是二十四史中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本。

当然了,主要的重任落在了魏征和房玄龄身上,他们是这次贞观修史的主力军,自然要完成重要的任务,作为“房谋杜断”的代表人物,房玄龄受命开始撰写《晋书》。

晋朝这已经是300年前的事情了,可是晋朝历史书一直很混乱,这不能怪史官,因为晋朝自身就很混乱,之前有过“二十三家晋史”的说法,唐代以前属纪传体的《晋书》共有:王隐《晋书》、虞预《晋书》、朱凤《晋书》,谢沈《晋书》,何法盛《晋中兴书》、谢灵运《晋书》、肖子显《晋史草》、郑忠《晋书》、梁庾铣《东晋新书》、萧子云《晋书》、沈约《晋书》、臧荣绪《晋书》、陆机《晋纪》、干宝《晋纪》、曹嘉之《晋纪》,习凿齿《汉晋春秋》、邓粲《晋纪》,孙盛《晋阳秋》、刘谦之《晋纪》、王韶之《晋纪》、徐广《晋纪》、檀道鸾《续晋阳秋》、郭李产《续晋纪》。

这么多书,良莠不齐,唐太宗很不满意,需要重新编写。这一次编写,房玄龄好好下了一番功夫,“五胡十六国”是令人头疼的时期,如何记录这段历史?他把所有的十六国历史全部放在了《晋书》的“载记”中记录,解决了这一问题。

唐太宗非常重视《晋书》,也喜爱《晋书》,他最崇拜晋朝的书圣王羲之,为他写了文章,此外唐太宗自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他一定要警示后人,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他特地为司马懿的本纪写了一段话: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所以,唐太宗是借助司马懿来点醒后来的帝王,正因为李世民参与了许多,所以《晋书》古代说是“太宗文皇帝御撰”。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任务最重的就是总编辑官魏征了,他需要对所有的史书进行审核、校对,此外,他自己还负责撰写《隋书》。

隋朝是继秦朝后第二个大一统又分崩离析的王朝,隋朝灭亡的教训十分深刻,所以魏征这次撰写《隋书》,把它变成了大型“谏太宗十思疏”的挥发现场,处处影射唐太宗,劝谏他不要重蹈隋炀帝覆辙。同时,因为隋朝是南北朝的终结时代,这部《隋书》等于是对南北朝时代的回顾,可是李世民显然不太喜欢,他为《晋书》写了文章,不想听魏征唠叨,没为《隋书》写文章。

贞观后期,李延寿参与了这些史书的编纂,他是第六对父子史学家,他的父亲李大师就决定对南北朝历史进行总结,遗憾没能成功,李延寿参与了官修的《隋书》和《晋书》的写作,但是他觉得南北朝历史太纷繁复杂了,虽然《魏书》和《宋书》、《南齐书》成书于南北朝时代,可是如果南北朝能够融为一体,对于看待这段历史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他独自撰写了《南史》和《北史》两部书,把南朝和北朝作为两个时期进行撰写,算是两部通史,可是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他没能等到献给唐太宗看,唐太宗就去世了。后来他把这部书献给了唐高宗,唐高宗大加赞赏,把它列入了正史中。

可是,李延寿毕竟离南北朝时期太远了,他追求历史的好看与精彩,采用了大量的野史传闻,比如说《北史》中的“猫鬼”传说,历代被诟病。因为后世《北齐书》散失了,一些史学家用《北史》补全了《北齐书》,所以很多北齐皇帝的荒淫事迹十分离奇,最早见于李延寿,这也是为人诟病的。

总的来说,贞观年间的修史工作,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八部正史,而且成书的时候,主要的编纂者大多70岁左右了,他们从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代走来,又在太平盛世的贞观朝去世。如果贞观朝不留下他们,或许就不能留下魏晋南北朝这一乱世时期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庆幸。

同时贞观朝大量的国史和实录也给五代十国后晋的《旧唐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今天我们在感慨中国历史记载之丰富的同时,不能忘记这些史学先贤们。

贞观修史——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拯救行动

相关文章

  • 徐州找可靠的担保纠纷律师,担保合同被拿去给陌生人贷款

    徐州找可靠的担保纠纷律师,担保合同被拿去给陌生人贷款

    最近徐州邳州市民刘女士求助说有人冒用她的个人信息担保贷款由于这笔钱一直没有还清导致她在9年的时间里三番五次接到法院的法律文书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究竟是... 时间:2022-12-08
  • 大唐找律师,贞观之治文化

    大唐找律师,贞观之治文化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做“二十四史”,指的是从《史记》到《明史》的庞大史书,宋代有十七史的说法,加上元朝修撰的《宋史》、《辽史》和《金史》... 时间:2022-12-08
  • 找导游和律师哪个好,打官司如何选择律师和律所

    找导游和律师哪个好,打官司如何选择律师和律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遇见问题不再是向以前一样只论人多势众,“打官司”也不再是谈之色变之事。尤其是在征收拆迁中... 时间:2022-12-08
  • 宿迁市找刑事纠纷律师,优秀公诉人

    宿迁市找刑事纠纷律师,优秀公诉人

      10月21日下午2点,宿迁市第二届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决赛拉开了序幕。历经刑事检察业务笔试、论文写作、业务答辩、模拟法庭论辩环节后,前20强选手... 时间:2022-12-08
  • 女子网上找律师被骗,苏州网上找工作诈骗案

    女子网上找律师被骗,苏州网上找工作诈骗案

    近日,唯亭派出所接待了一名三个月内多次被骗的群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份手工活 被骗七万今年六月份,张女士在网上找到一份做手工活的工作,在招聘网站完成注... 时间: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