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徐汇辞退纠纷律师哪里找,上海徐汇律师咨询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29 22:42:02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最优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近年来,上海市徐汇区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今年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徐汇当好企业“店小二”,深化“放管服”,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用法治思维为企业提供最温暖的营商环境。

制度先供给

“软实力”由“硬措施”来托底

提高营商环境“软实力”需要“硬措施”。近年来,徐汇区不断推动最优制度供给,营造最佳营商环境,释放最大改革红利。

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导规程,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完整的“闭环运转”;完善企业日常联系服务机制,加强与功能区公司协同配合、优势互补;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出台一系列意见方案,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同时,徐汇区不断夯实营商服务工作,优化营商工作机制,研究制定“1+2+3”制度体系,其中包含一个主体实施意见、两个激励考核实施办法和三个相关工作机制操作方案,形成“两翼”对外营商是一体、对内分工有侧重的合作机制。加强功能区公司激励,将招商引资和服务成效等纳入考核体系,设立工作经费和激励经费,对招商部门、团队内非公务员岗位研究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推进重点项目推介落地,探索建立引资资源共享机制和重大项目跨部门协作机制,及时解决企业设立、发展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在疫情期间,通过该机制有效推荐徐汇阿迪达斯亚太区总部项目、北杨人工智能小镇、茑屋书店、艾敏斯帝、酷量信息5个重点引进项目,分别以“现场签约”和“云签约”的形式,参加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暨特色产业园区推介活动。在配套服务机制方面,积极开展精准服务。例如,在疫情特殊时期,及时制定出台《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减轻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向11家区内银行收集防疫金融产品,并通过“企业服务随心选”公众号向企业推广,积极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帮助300多家企业咨询各银行,并达成金融服务对接27家。

引凤先筑巢

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徐汇区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寻求适合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为建成一流中心城区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

“育才”是发展的前提。为吸引各类人才来徐汇就业,徐汇区针对科技创新及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等不同领域人才实施相应人才政策,对在推动产业创新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新企业中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市场化前景明朗、具有技术创新、获得一定融资的创客个人或团队项目,均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留才”是发展的关键。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环境留人。徐汇区每年拿出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人才租房补贴,还在滨江区域“黄金地块”一口气提供近2000套人才公寓,只要单位注册在徐汇,或是在徐汇注册企业的人才都能“放开胆子申请”。徐汇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和知识产权综合改革示范区,正不断通过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最优人才保障和宜居环境建设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不断优化区域人才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数据多跑路

“一窗办成”服务不打烊

数据多跑路,企业才能少跑路。办事从线下到线上,企业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便利。2018年,围绕上海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目标,徐汇依托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建设,率先提出“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做优‘一窗办成’服务体验”的思路,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形成“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工作体系,实现“进一网、能通办,来一窗、能办成”,群众满意度高达99.97%,获评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优秀案例。目前,“一网通办”和“一窗办成”已成为徐汇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一块“金字招牌”。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空间重塑,政务服务更便捷。紧扣企业群众感受度,在市“一网通办”平台总集成的基础上,推动“一网通办”的线上速度与“一窗办成”的线下温度相结合,完成区行政服务中心2.0版升级,98%区级审批事项、100%“全市通办”个人事项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建成法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个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城市网格管理服务大厅和大数据治理创新实验室五大政务服务新空间。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全上海首创规模化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让办事人想什么时候办就什么时候办,群众成了时间的主人。自助服务点延伸到徐家汇商圈、漕河泾开发区和银行网点,形成行政服务中心、13个街镇与自助服务点的“1+13+X”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网络化分布的政务服务3.0版正加快形成。

职能再造,业务流程更优化。全力推动审批“两集中”、受理“零差别”改革,推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集中,将83个部门专窗压缩为18个政府综窗,形成前台“零差别”受理、中台一键呼叫专业支撑、后台透明工坊分类审批的工作流程,已成为徐汇“一网通办”的“硬核能力”。目前,当场办结事项占所有办件量的68%,现场排队等候时间减少三分之一。大力推进“双减半”“双100”,选取14个用户关注度高、获得感强的“一件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70%,提交材料平均减少56%,82个事项实现零材料提交,“最多跑一次”达到政务服务事项的95%以上。

技术赋能,让数据应用更加高效。推动大数据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网格中心“三位一体”运行,率先落地人口库、法人库等六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政务服务知识库及应用平台,由凭经验办变为凭标准办、依数据办。依托电子证照库,实现100类高频材料的互认共享,96%涉企审批事项的全程网办,办理量TOP50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达70%。率先试点政务服务“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实现“秒批秒办”。同时,升级“人工智能首席服务官”团队提供智能咨询、智能引导、智能递送、智能预审等服务,以人工智能提升服务的温度和速度。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以“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审批”事项为例,原本企业需要到窗口递交材料,一般在3个工作日办结,2019徐汇推进了事项的全程网办,办理时间缩短成1个工作日,申请材料实现了全程电子化,五十余家建筑公司通过此功能办理了千余次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的审批。

2020年7月,“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审批”再次升级优化,完成了无人工干预审批改造,徐汇区生态环境行政审批服务正式迈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目前,智能审批系统已经接管了“一网通办”中夜间施工作业审批事项的办理入口,从材料审查、条件审核、受理收件、批文拟定、制证签发直至送达申请人的全过程均由智能审批系统一手操办。申请人在线填写申请表的过程中,智能审批系统实时审核申请人填报的申请信息是否符合要求。符合无人工干预审批条件的建筑工地提交材料后最快20秒便能获得带有电子印章的审批意见。同时,智能审批系统还打破了时间上的界限,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依然能够正常完成审批工作。

除此之外,徐汇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建管委、区绿化局、区城管局等多个部门,对建筑工地的文明施工、扬尘管理、噪声防治、渣土运输、信访投诉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为全区29个建筑工地赋予红黄绿三色码。首批12个污染防治水平高的绿码建筑工地将率先享受7×24小时无人工干预审批带来的便利,更为灵活地制定施工计划,帮助工地缓解疫情造成的影响。

深化放管服

优化流程促进注册审批提速

对于和时间赛跑的企业来说,首要注重的是注册许可的便利性。在以前递交申请材料后,往往还需要等待数日才能领取到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等待的日子每增加一天,企业的成本就可能增加。执照能不能早点批出来,食品经营许可证审批能否加急?这些都是企业办事人员经常提出的问题。为此,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注册许可便利化、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通过对收件、受理、审批、核准、打照等各环节逐一优化,压缩审批时限,使那些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新设企业在收件次日就可以领取营业执照,为市场准入和企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一家公司法人在递交材料的第二天就拿到营业执照。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同时,为更好地体现对守信企业的支持,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发布食品安全领域放管服革新政“16条”,从“放”入手,努力为诚信经营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更多的实惠。以前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手续,相当于重走一遍办新证的流程,一个月左右才能拿到新证。根据“16条”,如今在徐汇区注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只要一个月内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年度食品安全抽检中无不合格结果,且主要生产经营条件未发生变化,换证时申请单位书面承诺后,市场监管部门可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真正实现让守法经营的良心企业,用好信用换来经营上的便利。

此外,2019年4月,徐汇市场监管局又在上海市首次推出“独任审批官”制度,取消原先两人“一审一核”流程,改由具备资质的中岛审核官一人完成材料审核与证照发放,为办事企业实现“一人经手、2小时办结、立等可取”。企业设立登记、符合简易登记条件的注册登记、不需进行现场核查的食品经营许可等104项事项,由“一审一核”模式改为“独任审核”模式,简易登记事项“立等可取”,注册许可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服务再优化

“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

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内园区企业众多,有职工近30万人,如何为辖区内多家企业以及众多员工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促进营商环境提升始终是街道相关部门关注重点。

近年来,园区所在的虹梅街道结合辖区实际,以企业和员工需求为导向,探索出“企业法务沙龙”、“午间法律门诊”、“法治共建委员会”等法律服务经验,有效推动各方法律服务资源进园区、进企业、进楼宇。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园区内员工来向法律“义诊小分队”“问诊”。“义诊小分队”身份角色多种多样,律师、法官、公证员都涵盖其中,以一对一、面对面“问诊”的方式为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在人群集中的普天科创、科产大厦、新研大厦、凯科大厦、越虹广场、创新大厦、双子大楼这七个主要园区,“午间法律诊所”活动每周雷打不动在公共园区线下开展,覆盖漕河泾园区内数万企业员工。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除了企业员工有法律服务需求,企业法务在工作中更是需要时时与法律打交道。针对企业法务,组织开展“企业法务沙龙”,沙龙围绕企业法务群体关注的热点,先后邀请法官、检察官及司法实务界专家举办5场沙龙活动,使企业法务成为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的直接受惠者。

为了当好服务保障企业发展的“店小二”,进一步满足园区4000多家企业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还将法院、检察院、劳动仲裁、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引入园区,并联合漕开发总公司、仪电集团、微软、星巴克、腾讯、商汤等重点企业以及矛盾纠纷较多的企业,成立漕河泾开发区法治共建委员会,实现执法者、普法者、司法者和守法者互联互通,共建良好法治生态圈;每年举办“漕河泾开发区法治论坛”,邀请各路专家,共同探讨园区法治建设如何为企业治理能力赋能,为优化园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出谋划策。

摒牢监管门

大数据助力监管云上办

营商环境改革既要跑出“加速度”,也要守住底线。以民办教育培训市场为例,今年初,受疫情影响,教育培训市场受到重创,“跑路”风险骤升。面对日益复杂而艰巨的培训市场治理任务,徐汇区教育局积极探索互联网+信用监管,依托区域内培训机构信用监测预警和分级管理政务平台和移动端应用,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推动实施事前差异化“不见面”服务、事中信用监测预警和事后联动奖惩措施。疫情期间释放行业政策红利,鼓励培训市场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引导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24小时服务不打烊,“法律门诊”开进企业园区!徐汇区争做金牌“店小二”

徐汇区教育局将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数据归集进“汇治理”小程序,分行业和街道以图例形式直观地进行分类描述,对培训市场运行风险排摸和预警分析,并制定细化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时的应急处置分工。同时在机构中推广《培训机构停业指引》,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多种方式,研究梳理公益互助能力、拟订互助方案,督促机构落实主体责任,鼓励同业机构做好公益互助准备。

依托业务监管数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徐汇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第三方机构信用互联网等数据,徐汇区教育局建设培训机构信用监测预警和分级管理平台和移动端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培训机构及举办人的全景动态画像,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和信用评价模型,实时监测辖区民办培训机构运营状态和风险企业预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市民只要扫一扫“信用二维码”,就能将培训机构的各类关键资质信息“一网打尽”。遇到纠纷时,通过信用二维码可以实现“零距离”投诉维权,进一步拓宽了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