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尤其是农村,“私了”还是比较普遍的。所谓“私了”顾名思义就是不经过司法程序而私下了解。如果受害人所受的伤害是轻伤以下,不构成刑事犯罪,那么协议有效。那么,刑事案件可以私了吗?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带您了解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刑事案件可以私了吗
刑事案件是否可以私了(即由被害人和对方协商处理,不再追究对方刑事责任),关健要看是什么性质的刑事案件。
如果是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或是属于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而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私了。而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形的刑事案件的,则不可以私了,但如果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的,在法院量刑时可予以从轻处罚。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 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第二百零六条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本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
二、私了协议是否有效
健康权纠纷中都会约定侵害方赔偿受害方经济损失(赔偿的数额大多大于实际损失),受害方不追究侵害方的刑事责任。有人认为此类协议是有效的,主要理由是该“私了”协议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是当事人双方自愿签订的,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还有人认为此类协议是无效的,此类协议是侵害人为了躲避刑事责任而签订的,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私了”协议的有效性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如果受害人所受的伤害是轻伤以下,不构成刑事犯罪,那么协议有效。
协议就民事赔偿部分而言是有效的,协议是双方约定的,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也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干涉。但是就免除侵害人刑事责任部分而言是无效的,刑法是公法,故意伤害侵害的法益不是单一的,其所侵害的法益不仅仅是受害人的身体权、健康权,还侵害了国家的公共管理秩序,因此仅获得受害人的谅解并不能免除其刑事违法性。
2、如果受害人所受的伤害是轻伤及轻伤以上,那么此类“私了”协议应当是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是否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也不是受害人能够控制的,也不以受害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就免除刑事责任部分而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是无效的约定。
三、哪些刑事案件可以私了?
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重要区别在于绝大多数刑事案件一旦由侦查机关(公安或者检察院)立案,则报案人(或者受害人)既不能私自撤案,也不能私下和解、私了。
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百多个罪名,但是,按照法律可以由当事人意志私了的,只有自诉案件以及未达到重伤的故意伤害案件。
主要包括以下罪名:
1、侮辱、诽谤案;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3、虐待案;
4、侵占案等;
5、故意伤害案(伤害程度未达到重伤的)。
除此之外,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对于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的自诉案件(注意不包括公诉案件),也可以由当事人自行撤诉。(但是司法实践中并不常见)
1、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指被害人掌握有证据,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不是很大,依法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刑的犯罪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交通肇事私了撤案(刑事案件多久必须结案)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私了”还是比较普遍的。所谓“私了”顾名思义就是不经过司法程序而私下了解。如果受害人所受的伤害是轻伤以下,不构成刑事犯罪,那么协议有效。那么,刑事案件 时间:2023-04-17交通肇事罪的客观(科学界定交通肇事罪“责任”内涵与影响因素)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大体上可以按照以下逻辑展开:对主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责任等要素进行分析,判断其组合关系是否符合交通肇事罪的行为模型,从而进 时间:2023-04-17交通肇事者的主观(微***课堂|实例辨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的界限之二)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8-06-27第6版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编者按: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副庭长苗有水针对该问题撰写了《 时间:2023-04-17交通肇事逃逸同伙(德州:女子热心调解惹误会 险成肇事者“同伙”)
近日,在德州市青年路某饭店工作的陈女士遇到了麻烦事:她在好心调解身边的一起交通事故时,不慎让肇事者逃跑,瞬间她被误认为肇事者同伙。当天晚上,陈女士在其工作的饭店上班,突然听 时间:2023-04-17交通肇事需要主观(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点击文末小程序,免费咨询法律问题】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一、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二、犯罪客体。交通 时间: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