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常识

交通肇事改造小结(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彰会)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夜未央 交通常识 时间:2023-04-15 19:01:10

交通肇事改造小结(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彰会)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彰会发言摘登

高位推动、精准发力推进解困脱困工作

云南省总工会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主任 李卓坤

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是党赋予工会的重要使命,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五年来,云南省总工会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坚决贯彻全国总工会的决策部署,在云南省总工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云南实际的解困脱困之路。

一、突出高位推动、试点先行,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云南属于边疆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深度困难职工多、分布散,自我脱困能力弱,工作开展面临诸多困难。2016年,我们第一时间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了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推动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带动全省16个州市党委、政府相继出台贯彻《意见》,成立了地方党政领导任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解困脱困工作的强大态势。

在工作启动之初,我们就坚持系统谋划、全盘考虑,先后深入8个州市,走访上百家企业,访谈2000余名困难职工,查阅近百万字资料,召开14次会议,八易其稿,科学制定了《云南省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规划(2017—2020年)》,制定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考核评价等方面文件11个,确定6方面25个具体项目进行量化考核,明确了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

要把解困脱困工作从“设计图”变成“高楼大厦”,必须找到一块合适的“试验田”进行实践,找到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经过分析论证和实地调研,我们选择了大理州祥云县启动了试点工作,祥云县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负责,将解困脱困工作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创新“系统集成”机制,汇聚党政部门和社会资源,成立10个工作组,形成了5类87项帮扶政策措施,在两年内成功完成了全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任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春色满园春常在。祥云县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全总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随后,红河、楚雄、文山、普洱等地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丰富,又产生了一批优秀经验做法,有力把解困脱困工作引向深入。

二、突出精准推进、合力攻坚,用心用情帮扶困难职工

2018年,解困脱困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后,我们针对调研走访中发现的一些单位仍然存在识别不够精准、施策不够精准、退出不够严格等问题,在全省实施“回头看”行动,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核查比对机制,对7.1万户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再次全覆盖逐一复查清查,累计核查住房、车辆等信息23.2万人次,全面精准掌握了困难职工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以精准为前提、以机制为保障、以评估为抓手的推进思路逐渐清晰。2019年1月,我们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对解困脱困工作进行核查评估,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措施,倒逼各级工会压实责任、积极作为,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解困脱困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2020年4月,我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在全省实施“户户清”专项行动,制定“六清”工作内容,形成精准帮扶任务清单,协调各部门解决职工的困难4815个,帮助3400余户在档困难职工实现脱困。

五年来,云南各级工会共投入9亿元资金,对困难职工家庭实施了30万户次生活救助、2.5万户次子女助学救助、1.3万户次医疗救助和7.8万人次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帮助困难职工落实就业、社保、医疗、子女助学、住房保障、低保保障等方面政策7.3万次。

三、突出建章立制、标本兼治,努力构建长效帮扶体系

随着工作的逐步推进,我们越发意识到,困难职工不可能彻底“清零”,这是一个动态增减和反复变化的特殊群体,如何巩固解困脱困成果,从制度机制层面保障困难职工可以随时得到有效、精准的帮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围绕困难职工致困原因、诉求、类别等情况,对已有制度机制进行了认真梳理,查找政策短板,补齐制度缺失,牵头省教育厅、民政厅、住建厅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相关政策的通知》和10个制度文件,从困难职工的住房、上学、看病等方面,集成汇总22条政策清单,其中针对困难职工指向性政策16条,构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1 10”梯度帮扶制度体系,使帮扶工作进一步向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方向迈进,实现了对困难职工的“一般困难机制帮、突发困难及时帮、突出困难重点帮”。当前,我们正在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对困难职工动态管理、及时帮扶的系统,以便更好地为困难职工提供帮助。

如今,“十四五”征程已经启航,云南省总工会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将继续按照全总的工作部署,继续巩固解困脱困成果,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做好职工普惠性服务项目,不断提高职工生活品质,在工会维权服务工作中谱写新的篇章。

解困有“方”,脱困有“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总工会副主席 韦红革

柳州是广西的经济和工业重镇,困难职工集中,致困原因复杂,困难程度较深,解困脱困任务十分繁重。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自治区总工会的部署要求,柳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持续把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3649户困难职工全部解困脱困,全面打赢了解困脱困攻坚战。

一、坚持把握高度,推动解困脱困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大局

解困脱困工作,既关系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我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推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融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柳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推动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领导任组长,工会、民政、人社等25个市直单位为成员的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切合柳州实际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困难职工群众解困脱困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及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市委政府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工会民政牵头落实、职能部门齐头并进、社会力量共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注重突出广度,合力做好解困脱困大文章

解困脱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工作推进中,我们联合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从困难职工帮扶、送温暖慰问、互助保障、生活服务等多方面,构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联合救助机制,开展相互衔接、层次清晰、各有侧重的梯度帮扶服务,有效解决困难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0年6月至9月,我们联合民政等部门在全市开展决战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百日攻坚行动,为困难职工搭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教育救助、基本住房安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待遇等“六条保障线”,并对获得制度保障仍未脱困的困难职工实行临时救助和各类社会资源帮扶“两个全覆盖”。全市共有20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近2000家企业、3000多名工会干部投入到解困脱困百日攻坚工作当中,走访慰问困难职工一万余户次,推送帮扶需求2968人次,落实政策1707人次。同时,我们还注重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到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来,先后培育10家困难职工创业孵化基地、动员8家人力资源机构、组织10家爱心企业,共同推动困难职工家庭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三、聚焦提高精度,推动解困脱困工作网上网下大融合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之要求,也是现实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作为全区困难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单位的有利时机,充分运用广西工会系统自上而下建立的“网上工会”云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 困难帮扶”新模式。开发“困难职工申请”小程序,通过一键简易申报,将困难职工申请从线下手工操作向线上无纸化审批转变。对接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平台,与民政、人社、公安、银行等多层次联网,跨部门核对,将困难职工信息从人工核查向网上自动化比对转变。利用手机入户APP,进行即时帮扶和动态跟踪,将帮扶救助从静态监测向动态跟踪转变。依托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帮扶资金分配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监测自动化,将帮扶资金从人为监管向技术监管转变。通过“四个转变”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既方便了群众,也提升了工作的精准度、时效性。

四、着力挖掘深度,积极营造帮扶解困长效机制大环境

解困脱困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我们坚持瞄准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困难职工家庭常态化帮扶机制,切实防止相对困难、意外致困职工家庭致贫返困。在保障体系上,不断健全与民政、人社等部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着力筑牢“六条保障线”、夯实“两个全覆盖”。在职工就业上,通过深入开展“送培创”工程,着力提高困难职工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职工生活上,积极推行帮扶服务清单制度,突出做好生活不能自理困难职工的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帮扶解困无小事,服务职工显真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为重心,不断创新服务职工载体平台,精心打造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不断为广大职工提供品质更高、内容更实的服务项目,在服务职工能力和水平上再上新台阶。

心中有大爱,帮扶系真情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主任 牟洪杰

大家好!我叫牟洪杰,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主任,从事工会保障工作已经23年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黑龙江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大量职工下岗,生活困难。那时候,每天我都要接待大量下岗职工,望着那一双双彷徨无助的眼睛,我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总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加以研究和部署。带着对困难职工的真情,我走家串户,摸清职工困难情况;研究政策,为困难职工争取帮扶资源;想方设法,帮助困难职工自强自立。在我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佳木斯市30473户困难职工实现了解困脱困。回首这五年的汗水和付出,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守望初心,做困难职工的“暖心人”。这些年,我经常收到职工的信,说的最多的就是对工会的“感谢”和“感恩”,最大的心愿就是“回报国家和社会”。记得第一次走进困难学生小高家时,一间潮湿阴暗的小土房,全家三口人挤在一铺小火炕上,父母下岗失业,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患多种疾病,一家人正因交不起学费愁苦不堪,我第一时间带着“金秋助学”资金上门解决学费问题,并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一套52平方米的廉租房,为他家添置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告诉他“不要担心,你的背后有党和政府,有工会组织这个家,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有任何困难就交给我们”。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我的手说:“牟姨,是工会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祖国和社会!”果然不负众望,孩子大学期间入了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航天系统工作,为建设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困难学子的助学经历,使我感到不仅要让受助对象努力学习,还要让他们带着感恩的心去帮助更多人。于是我们创建了“大学生联系卡”制度,与千余名受助学子建立长期跟踪联系服务,还建立了“爱的家园”微信群,加强与优秀学子的思想交流,目的就是希望有越来越多像小高一样的孩子,在工会大家庭的温暖助力下,勇敢前行,不仅挺起家庭的脊梁,更是成为国家的栋梁。

行无止境,做困难职工的“娘家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深知资金救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掌握一技之长和生存本领才是脱困之道。为了使全总、省总设立的职工技能培训政策和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结合大部分下岗职工年龄大、找工作难的实际状况,创立家政服务“5+N”技能培训体系,实施“两免四助”技能培训制度,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开办培训班68期,培训3817人次,就业率90%以上。下岗职工李晓娟经过培训后,在全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育婴师项目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目前月收入超万元。每当我看到从培训班走出的学员能够自食其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打心眼里为他们欢喜,无论付出多少辛苦,我都觉得:值了!

使命担当,做困难职工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个牵挂是一种情怀,是一份温暖。我认为,工会的解困脱困工作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充足的资金,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项工作干好! 2017年底,为了一户不落地找到困难职工,精准传递党的温暖,我带领同志们连续一个多月入户调查,每天工作到深夜。在走访一户困难职工家时,突然眼前模糊不清,医院诊断眼底严重出血,需要住院治疗至少2周,但是快过年了,帮扶资金还未发到困难职工手上,我着急,只住了3天院,视力刚刚恢复就继续入户走访,落下了右眼视力不清的毛病,但是想到困难职工能过上一个温暖舒心的大年,我觉得:值了!

我今年58岁了,对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感情和热爱,已经融入了我的灵魂和血脉,成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我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胸怀家国大爱,在服务职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为了困难职工的笑脸

山东省滨州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救助科科长 左丽华

大家好!我叫左丽华,是山东省滨州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救助科科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帮扶经历。

记得2012年我刚调到工会时,走访的第一户困难职工是董新村。当时我还没进董新村的家门,腿就迈不动了,这哪像一个家呀,家徒四壁、破旧脏乱,迎面墙角的小柜子上除了一台老式的小电视,就是堆满东倒西歪的药瓶子,董新村蜷缩在一张布满污渍、油得发亮的破旧沙发上,老母亲正一脸愁容,用颤微微的双手给他喂药……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想不到在城市里,还有生活如此艰难的职工。我暗下决心,作为帮扶干部,一定要承担起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责任,让他们摆脱贫困,露出笑脸!经了解,董新村患有恶性脑瘤,多次进行开颅手术,医疗费用高达28万多元,妻子不堪重负撇下幼女与他离婚,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压在85岁年老多病的母亲身上。回来后,我就认真研究政策,帮他申请了工会的医疗和生活救助金,并纳入工会常态化帮扶对象。后来,每当我电话回访时,董新村的母亲一接电话就说:“吆,工会的大恩人又来电话了!”

董新村的困难是暂时解决了,在我感到欣慰的同时,心情却更加沉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家庭困难,让他们摆脱贫困,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我负责联系的一名困难职工叫付加军,因遭遇车祸腿部残疾,妻子下岗,家境比较困难。我了解到他有水电工技术后,不顾自己手术还没好利索,先后联系多家部门,又跑了建筑、物业、安装等公司,但都没合适的岗位。于是又从他是残疾人的情况出发,经过多次了解,终于帮他在滨州市机关事务局找到了水电维修工的工作,随后又帮他爱人做了保洁工。现在付加军夫妇两人月收入5000多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困难。2018年随着孩子大学毕业,家庭成功实现脱困。付加军一家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脸。就这样通过就业帮扶举措,许多困难职工家庭实现了脱困。

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导致职工家庭困难的原因千差万别,仅靠工会一己之力是有限的,真正实现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还需要众人拾柴、借势借力。破产企业下岗职工高雪梅,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父母双亡,独自生活。我问她:“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她说:“之前到过三个单位打工,都因为心脏病突发晕倒让120接走,后来就没有单位敢用我了。”聊着聊着,高雪梅难过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病了,我赶快帮她拿出药服下,才缓过来。这件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像这种情况的困难职工,仅靠工会救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于是,我多次跑市、区民政、街道、社区,帮她成功申请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当她收到第一笔低保金时,专门跑到我办公室抱着我的脖子哽咽着说“左科长,俺和你素不相识,却帮了这么大忙,俺该咋谢您啊!”通过社会兜底保障,部分困难职工家庭实现了解困。

在帮扶工作中,我感到最难的是如何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让真困难的职工一个不漏,不困难的职工一个不添。经过探索,我和同事们创造了一套“一看二问三讲四精准五落实”的工作方法:“看”,就是进门先看家庭居住情况,做到心中有底;“问”,就是掌握职工生活状况,做到胸中有数;“讲”,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解困脱困的政策;“精准”,就是对困难职工家庭做到“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帮扶精准”;“落实”,就是针对每户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制定一户一策,针对性实施就业、医疗、助学、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实现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作为职工的娘家人,我将困难职工视为亲人,几乎倾注了我的全部感情,但对家人却多有亏欠。一直与我生活在一起的80岁的父亲,突然腿肿得很厉害,当时我正忙着筹备全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推进会。母亲瞒着我给远在170公里外工作的哥哥打电话,哥哥连夜赶回将父亲送去了医院,经诊断得了严重的深静脉血栓,立即做了手术。父亲在做手术时,我正在大会上讲解帮扶政策。但这次生病因治疗不够及时,让老父亲留下了后遗症,至今生活不能自理。我一想起这事心就疼,只能通过帮他洗脚、理发、洗澡、接尿等等这些生活上的细心照顾来稍稍弥补对他和家人的愧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是为大家,每当看到脱困职工那一张张笑脸,我无怨无悔!

做困难职工的一盏灯、解困脱困的一颗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主任 李倪豪雄

大家好!我是李倪豪雄,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图木舒克市,属于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程度深、发展能力弱,是兵团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仅2012年,整个师市贫困发生率就达27.9%。作为兵团的一名干部,我肩负着兵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作为工会的一名帮扶工作干部,我还肩负着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这个任务。在工作中,我以做困难职工的一盏灯、做解困脱困工作的一颗钉为目标,时刻坚守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第一线。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三个感受。

只有我们跑到位了,困难职工才有依靠、有主心骨。为确保困难职工认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15年来,我走遍了师市16个团(镇)175个连队,走访了6000余户职工。尤其是2018年,我组织协调师团连100余名工会干部按照“团不漏连、连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集中对困难职工进行逐一走访。由于长时间持续超负荷工作,我在51团9连精准摸排比对期间晕倒被送往医院抢救。医生建议我住院观察并做详细检查,可是为了尽快核实需要帮扶的困难职工,我不顾家人劝阻,能够正常行走后就第一时间返回了工作岗位。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战,我们精准识别出师市困难职工1093户。逐户地走访也让我们摸清了这1093户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分布情况,理清了基本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

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职工记在心头。困难职工清楚了、致困原因清楚了、分布情况清楚了,那怎么有效帮扶?为打破语言交流的障碍,我们通过聘请专家、成立“草根宣讲团”等方式,让他们掌握现有的惠民政策,为每户困难职工家庭培养一名政策 “明白人”。本着帮种帮收不如帮观念,帮款帮物不如帮技术的思路,我们坚持资金扶持、政策扶持、技术扶持、促进再就业四条路子相结合的方式,让困难职工腰包鼓囊囊、精神亮堂堂,切实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帮扶措施是他们需要的?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主动申请去44团18连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期间,我了解到全连有302户职工群众有意愿发展城郊经济,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项目。为此,我为他们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寻找技术员,帮助他们发展蔬菜种植、养鸡、养羊。困难职工艾合买提·阿吉就通过这次扶持,争取到资金建了一座温室大棚,学会了大棚种植技术,种植各类时令蔬菜,当年就获得纯收入3万余元。得到实惠的他说:“现在党的富民政策这么好,还有这么多的扶持,今后,我要把种植大棚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职工群众,让大家一块走向致富之路”。像艾合买提·阿吉这样,依托工会帮扶实现就业、实现自救的职工还有很多。我们通过开展订单式输送培训、帮扶自主创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一共帮助了1853名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全部实现就业。

困难就像是一座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攀登者。经常有人问我:难不难?难!在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做解困脱困工作确实难,各种难!干不干?干!看到困难职工家徒四壁的房屋,看到困难职工身患疾病蜷缩在炕上的身影,看到困难职工子女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悲喜交加和期盼的眼神,肩上担子再沉重也得干!“5 2、白 黑”是我多年的工作常态。2020年7月,在工作中我再次倒下,切除了一半的胃,瘦了43公斤,病愈后我继续回到工作岗位。妻子对我说:“能不能请你停下脚步,往后望一眼。我不希望与你最后的距离,是你的背影!”妻子的话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心里。回顾过去的15年,我始终奔走在困难职工家中、奔走在维稳一线,却无暇顾及家庭。都说陪伴是最好的爱,可是年迈的父母生病住院时,年幼的女儿高烧不退时,我都不能陪伴。我想我应该不是好儿子、好女婿,也不是好丈夫、好父亲。我放不下家庭,可是我更放不下充满期盼需要帮助的职工群众。我的岗位虽然平凡,却同样需要责任和担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千万个工会干部努力汇聚成的强大力量是无限的。

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困难职工精准帮扶、精准脱困深入人心,困难职工家庭的人均收入大幅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我用15年的坚守成为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这个营盘上的“营桩子”!有困难找“李子”已经成为图木舒克市困难职工的第一反应,我想“李子”这个亲切的称呼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责任编辑:李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