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大家尽量足不出户。我们楼栋检测出好几例异常,正在拉警戒线。”4月1日一早,在盒马App界面卡顿10分钟后,我自知今日份抢菜再次失败,刚放下手机准备再眯会儿,手机弹出一则“你关注的”语音提示。
从3月18日起,我所在的小区就因封控筛查建起了核酸检测群,把最熟悉的陌生人笼络在一起。15天来,群里热闹非凡,有的人吐槽抱怨,有的人慷慨解囊,有的人联络团购,有的人嬉笑闲聊,再加上居委会书记时而呼救“保心丸”,这个群已然成了我隔离期间少有的乐趣之一。
但万万没想到,前一晚还在群里期待解封的我们,收到了再次收紧防控的通知。而我,在一个小时后,成了核心当事人之一。围绕着我的传言,也就此开始弥散。
一
用我爸妈的话来说,我这孩子,“心大”: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志愿书会无聊到睡着;工作中挨批评,过两天就忘……一直以来,除了吃与喝,仿佛没啥事能让我执着。
但再“心大”的人,也架不住对“未知”的焦虑。居委会书记在群里多次强调“足不出户”,群友们又纷纷晒出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而我每次登陆“健康云”查看,都显示“等待检测机构上传”,难免有点着急,“总不会是护士看我名字难认,最后给我上传吧?”可转念一想,没人联系我说明暂时没问题,我急啥?焦虑不过3秒,我就给自己安排早饭去了。
话说回来,一个人突如其来的担忧不无道理,预感这个东西,科学解释不清。早饭后,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还在微信上跟同事聊,“群里说几个楼层核酸检测异常,要单独放垃圾桶,我的核酸报告现在还没出,紧张。”话音未落,一个标注为“疾控中心”的电话打了进来。如果有监控,我想我此时脸上应该满是问号,“这都能猜中?”——就在接通电话的前一秒,我还在想,“嗯,这个给‘疾控’来电做提醒的人民建议,落实得不错。”
电话那头是个温柔的小姐姐,一上来就告诉我,我的核酸检测结果异常,并开始流调:你最近这几天去过哪里啊,接触过什么人啊?我如实“交代”。封控在家两周多,我的“轨迹”少得可怜:要么下楼拿菜、扔垃圾,要么下楼做核酸,不到10分钟,通话就结束了。可挂掉电话的那一刻,内心的焦虑开始疯狂生长。
出于工作性质,我对这个病毒有着一丝丝了解,再加上自己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病毒本身实在引不起我的恐惧。我更担心的,是那些因为我受到“牵连”的人。要知道,此前楼里接连测了5次核酸,都是全员阴性。30日那天,我抽空理了理存储的物资,还把多出来的蔬果给独居老人送了去,他们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住楼上的同事韩潇28日给我送过水果,她会不会也因此被封控?
思绪开始漫天飞,我有些坐立难安。问了同事的具体信息后,我赶快给流调工作人员回拨电话。“没关系的,你戴好口罩就行,楼里会给他们再做核酸。”小姐姐温柔的话语总算把躁动的我安抚了下来。
二
一滴水落下,拥有荡动整个湖面的神奇能量。疾控小姐姐的一声安慰,仿佛也有无穷的蝴蝶效应,同事、朋友的安慰接二连三发来,我的微信“炸”了。
其实,挂断疾控小姐姐电话后,我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情况向居委会、单位报备。不过,当时居委会拿到的名单上似乎并没有我,书记很负责,赶忙登记,并告诉我在家等通知、复核。工作群里,一声声问候随之涌来:“有不舒服吗?”“家里有连花清瘟吗?”“东西还够吗?”“接下来怎么处理?”朋友们的电话也拨了进来。我开着免提,一边回复,一边在药箱里翻找,发现仅剩两盒“连花清瘟”在有效期内,笑出了声:一盒4月过期,另一盒9月过期,其他早已过期,大概药箱也没料到“身体壮如牛”的我居然“中招”了。“我们帮你想想办法,并向单位反映一下。”工作群里,领导和同事留下一句嘱咐后,匆忙进入工作状态。
之后我获悉,30日那天的核酸检测,是单户单管。在我们这套出租屋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室友们都在朋友家隔离。换句话说,基本不需要复核就能知道,“中招”的人是我。得知自己有可能会被转运后,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卫生间洗了个澡,然后开始收拾“家当”。同事小巩发来的《隔离必备》操作模板随即派上了用场:衣物、毛毯、插线板、充电器、口罩、酒精湿巾、女性用品……不一会儿,一个大箱子就填得满满当当。
另一边,各方的慰问一直持续到深夜。来自单位工会、团委、行政、居委的电话、微信时不时响起,回复的次数多了,手机输入法都默默记住了我的语言习惯。心,一直暖暖的,一句句“没事,有我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满满的感恩。
三
4月2日,出现了一些“dramatic”(编者注:戏剧性)的情节。我还在居家隔离,等待转运。这个时候,我感受到楼里部分居民的担忧,也感受到了传言的“力量”。
“足不出户”的通知下发后,原本团结的群里开始出现一些抱怨的声音,不少人自发上传了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声称要排查出哪家出现异常,并要求加强管理:“异常的门口会安监控吗?”“楼里的消杀工作可以加强吗?”更多人的关心,如果继续封控,物资供应能否跟得上。
其实,作为一个已经居家隔离十几天、莫名其妙变“阳”的当事人,我面对大家的抱怨有些无所适从。到底是怎么变“阳”的,我也搞不清。好在,仍有不少居民头脑冷静,有条不紊地向居委提出了几则建议,并安抚了部分情绪激动的居民。同时,小区团购送到的蔬菜和当天居委会正在安排的“大礼包”,也抚慰了不少居民的心。
与此同时,我所在的单位工会也想尽办法,通过有配送资质的农业合作社,给楼里另外几位同事送来了慰问物资。可正当几位同事欣喜地感谢牵头人时,一则传言让我哭笑不得:“听说某某部门有人确诊了,在浦东,小姑娘昨晚在网上求救,饿了没吃的。”
看了传言,我笑了,又有点莫名其妙:光看前半句,显然是真的;可后半句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因为自己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我从未在网上发布过求助、求救信息;另一方面,我没有“饿了没吃的”呀,客厅还放着前段时间刚买的60元蔬菜包。
传言究竟从何而来?我仔细回想了这几日的言语,试图梳理出一个逻辑:不久前,楼上同事花花说余粮即将告罄,我虽然还有封控前买的2斤大米,但不够匀,就想到了室友留在厨房的5斤米,和室友商量着先吃她们的,等疫情结束,再重新买一袋还给她们。或许,这就是“饿了,没吃的”的源头。
“上网求助”的信息,或许与我在31日那天转发过上海辟谣平台的《服务信息|上海疫情求助渠道》有关。本来是想传播服务信息的,没想到“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与室友商量吃余粮”“转发求助信息”几个细节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故事。
说实话,这些天我一直都在关注与疫情有关的谣言,甚至还与被造谣的当事人沟通过——那个当事人也是因为核酸检测阳性,发了一条朋友圈提醒别人注意防护,却被传成“故意传染给他人”,由此遭到网暴。没想到,我自己也成为不实传言的当事人——当然,关于我的传言,是出于大家的关心。
不过,这个经历让我深深感到,每个人在转发消息的时候,其实只是将自己得到的核心信息予以分享。转了几手后,有些信息已然模糊不清,要让这个故事恢复完整,于是一些“合理想象”的内容被填了进去,半真半假的传言由此出炉。如果说,同事们转我的这种、出于关心的传言还不具备什么“杀伤力”,那么像我接触的另一位谣言当事人那样被无端指责和网暴,未免太可怜了。
四
如果电话不是来自疾控中心,仅凭“4月1日”这个日期,我一定会以为小姐姐的那句“你核酸检测结果异常”是个玩笑——当天,我告诉几个朋友说我“阳性了”,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我不信”。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之后的传言也让我发现,每个人对待消息都会有自己的态度,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把不准确的消息四处传播,就可能变成谣言。
所以非常时期,还是希望大家谨慎对待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以讹传讹。当然,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关心我的人:此刻的我,虽然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身体无症状,不缺衣少食,也不会给邻居们添麻烦,正耐心等待下一步通知。我相信,疫情过后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栏目主编:任翀
来源:作者:黎孜
花呗逾期了可以买飞机票吗,花呗消费后分期
年轻人的“自杀式”人生,从花呗分期付款开始“花呗一时爽,还款火葬场!” “一入花呗深似海,从此工资是路人。”大家一边抱怨着,一边使用着,甚至衍生了另一句经典名言“你是想笑死 时间:2022-11-15银行对逾期利率的法律规定,逾期还款的利率是怎么规定的呢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都知道人们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往往都是会想到借款,借款的话那么是需要按时还的,那么逾期还款的利率是怎么规定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时间:2022-11-15有逾期怎么去借钱,贷款出国不回来了
近些年来,各省各市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诈骗案件,而这还是在各省各市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协会每天都在宣传的基础上,而就算是这样,为什么还会不断的有人会上当受骗呢?我们根 时间:2022-11-15互联网金融背后的“狼藉”网络借款有去无回,投资人状告“拍拍贷”
核心提示唐先生在“拍拍贷”网站上看到一条10万元的借款需求,年利率高达20%,于是他投标出借8000元。孰料,借款人只归还了两期借款便音讯皆无。为此,唐先生将借款人告进法院,并同 时间:2022-11-15渣打现代派逾期,上海申城观光夜景线路线
图说:和平饭店的彩色玻璃门窗 新民晚报记者 杨建正 摄(下同)上海,值得一步步丈量,一帧帧记录。上海之美,藏在每一栋建筑中,烙在每一瞬时光里。前日,上海文旅业年度首个重磅活动— 时间: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