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刑法小常识

固始县刑事重罪律师费用(刑事犯罪律师费最高多少钱)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一粒小沙子 刑法小常识 时间:2023-05-11 12:46:06

固始县刑事重罪律师费用(刑事犯罪律师费最高多少钱)

唐姓图腾。

四川唐姓支系分布与全国其他省市唐姓支系分布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四川唐姓绝大多数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入川的,支系众多,相同字辈的支系分散在各地,有的支系族人分布在省内10多个县市甚至多个地区,有的一个县内,不同字辈的支系达6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至少有3600个唐姓支系。

四川唐姓人口有170万左右,是全国唐姓第一大省。在四川各地中,南充唐姓人口超过20万,是全省唐姓人最多的地方。其次是达州、资阳、广安、成都、遂宁、绵阳、德阳,人口都在10万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 唐姓主要分布在四个地方

上一期我们说了唐姓的几个来源,每个来源都有不同的发源地,主要有4个地方:山西、陕西、豫鲁一带、湖北。

春秋战国时期,唐姓主要分布在魏、楚、晋、秦等国,总的来说有4个地区:一是晋阳(今山西太原、临汾),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二是湖北随县一带,也是早期唐姓的聚居地;三是鲁国(今山东);四是秦国(今陕西关中地区)。

这一时期的唐姓名人较多,如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将军唐昧、文学家唐勒、将领唐狡,相术家唐举,魏国外交家唐雎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唐雎了。唐雎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是中学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重点关注的文言文之一,为什么呢?因为N年来的语文考试题中,都会变出各种花样来考学生,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会如此。

对于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过,如今有不少争议。有学者指出,《战国策》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古代书籍,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有一些历史事实,其中的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用寓言故事。所以,《战国策》的“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看待。

唐雎胁迫秦王的情节是虚构的,不能作为真实的史料记录。原因是,《战国策·魏策四·秦魏为与国》中说,唐雎当时已经90多岁了,主动请缨去游说秦国;而在《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不但比较年轻,还能与年富力强的秦王相抗衡。这两个记载是矛盾的,其中必定有一个记载是虚构的。尽管如此,唐雎这个人,应该是存在的,因为他的后裔很有出息。

秦汉三国时期 唐雎后裔在邛崃当过县令

这一时期,随着赖以生存的国家纷纷灭亡,唐姓开始向全国分散迁徙,四川、江苏、江西、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都出现了唐姓人的足迹。

唐雎的孙子唐厉,曾在秦朝为官,迁居到沛国(今江苏沛县)。秦末天下大乱,唐厉加入刘邦的军队,历任舍人、左司马、亚将。在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中,唐厉担任东部都尉。因攻破项羽的武城有功,唐厉被封为成武侯。

公元前201年,唐厉被刘邦改封为斥丘侯,食邑千户,侯国国都在今河北成安县。唐厉后来又出任过中尉,在平息英布的叛乱中建立过功勋。唐厉的斥丘侯,只往下传袭了3代人:唐朝、唐贤、唐尊。

说起来,唐尊把唐厉辛辛苦苦挣来的斥丘侯丢掉,是很冤枉的事情。这一切,来自于汉朝的所谓“坐酎金”法律。

酎金,是汉时诸侯在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汉文帝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量,献黄金助祭,这就是酎金制的由来。对于酎金,要求非常严格,数量、大小、颜色、成色等,都必须符合规定,稍微哪方面存在问题,就会被定为“坐酎金”而受到惩罚、治罪。

到了后来,“坐酎金”成了皇帝用来巩固皇权、削弱地方诸侯势力的一种手段。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典型的,是汉武帝刘彻。西汉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准备对南越用兵,结果各地诸侯们没有一个人响应号召出兵。老大说的话都不管用了,这还了得?汉武帝决定好好收拾这帮目中无人的诸侯。

下半年,又到了祭祀献酎金的时间。诸侯们在献酎金时,皇帝会亲临现场受金。汉武帝以酎金不如法的理由,大发雷霆,一口气夺掉106名诸侯的爵位,其中包括唐尊的斥丘侯爵位。唐尊失去斥丘侯的爵位,侯国当然就不复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厉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斥丘侯爵位作为姓氏,称为斥丘氏,后来演化为单姓斥姓和丘姓。汉武帝引据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后,丘姓被强令改为“邱”姓。2000多年后,在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中,有的邱姓重新改为丘姓。

汉武帝时期,唐姓人中还出了一个非常杰出的外交家唐蒙。唐蒙最初是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令,后来上书汉武帝,建议打通到夜郎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的道路。唐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被任命为中郎将。唐蒙带着厚礼出使夜郎国,展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夜郎侯多同,使得夜郎归顺西汉。元光4-5年(公元前131年-公元前130年),西汉设置犍为郡,在夜郎境内设置数个县,从此开始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唐厉的第4世裔孙唐都,远赴四川临邛(今四川邛崃)担任县令,这应该是唐姓人在四川的最早记录了。但唐都在四川任官期间的情况,史料中难寻踪迹,很是遗憾。

唐都的孙子唐林因功被封为建德侯。但好景不长,不知什么原因,唐林的封地被收回去了,他的儿子唐蔚迁居到河南颍川。唐蔚的孙子唐帽任过会稽太守,唐帽的儿子唐翔任过丹阳太守。

唐翔的儿子唐固,修身积学,他研究的是治学者较少涉及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唐固身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他在江东非常受尊崇,每次讲课,前来听课的人达数十人。孙权听了他的课后,大为敬佩,拜他为固议郎,后来又任命为尚书仆射。

三国时,尚书台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是中央枢纽机关,正职叫尚书令,副职叫尚书仆射。所以,唐固担任东吴的尚书仆射,相当于是东吴最高的国家机关副职,位高权重。但他担任尚书仆射不久后,就去世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 晋昌发展为唐姓最大郡望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乱连绵,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向南方大量迁徙,也更广泛地分布在南方各地。

唐固的孙子唐彬,在西晋政权中担任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的儿子唐熙,因为娶了凉州刺史张轨的女儿,把家安到了凉州。唐熙的儿子唐郓在前凉政权中担任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到晋昌(今山西定襄西北),后来发展为唐姓最大的郡望。

唐郓的后裔有多人在西凉、后魏等政权中担任刺史、太守职务,甚至被封为公侯,家族很是显赫。

南朝齐国时,三吴地区有个叫唐寓之的人。唐寓之从小习武,成年后乐于济贫救困。齐武帝萧赜横征暴敛,徭役苛繁,对逃避赋役的人,定为“却籍户”,一旦查获,就治以重罪,老百姓对此苦不堪言。

485年,唐寓之召集400多人,以“抗检籍,反萧齐”为口号,在新城(今浙江富阳)揭竿而起。义军吸引了附近州县百姓,人数很快达到3万多人。唐寓之带着义军,先后攻克了桐庐、钱唐(今浙江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余杭、嘉兴、永兴、诸暨等地。

第二年春,唐寓之在钱唐建立政权,国号吴,自立为吴王,改元兴平。唐寓之建立吴国后,派部将高道度去攻打东阳郡,震动齐朝上下。

齐武帝派禁军带着骑兵南下镇压,两军在钱唐决战。唐寓之的部将们对战斗准备不充分,又缺乏应战骑兵的经验,导致全线溃败,唐寓之战死。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唐姓随陈政父子进入福建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唐姓人迁入南方,但更多的唐姓人还是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较少。唐朝后,先后出现了几次北方人口向南迁徙的移民浪潮,唐姓后裔纷纷南下,在南方不断建立新的家园。

唐高祖李渊还在为隋朝效力时,他有个世交叫唐鉴。唐鉴当过戎州(今宜宾)刺史,与李渊一起掌管过禁卫军,所以二人关系非常好。唐鉴的儿子唐俭,与李世民可谓是毛根儿朋友。

隋末政局渐乱,唐俭暗中劝说李世民起来图谋大事业。李世民把唐俭的话告诉给李渊,李渊为此找访唐俭。唐俭为人豪爽直率,劝说李渊赶紧外招豪杰,内练精兵,早日图谋“汤、武大业”。对此,李渊既没有否认也没有同意,很含蓄地说会考虑考虑此事。

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唐俭当然毫不含糊地参与了,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初年,李渊派李世民征讨依附突厥作乱的刘武周,唐俭和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俘获。

在狱中,唐俭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驻守在蒲州的独孤怀恩串通刘武周要谋反。独孤怀恩是李渊母亲的侄子,算是正宗的皇亲国戚。唐俭赶紧派人去揭发独孤怀恩,挽救了唐朝的命运。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唐俭因功被提拔为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为莒国公。仍旧任职为遂州(今四川遂宁)都督,食邑绵州(今四川绵阳)六百户。

后来,唐俭还帮助唐朝攻破突厥。李世民把豫章公主嫁给了唐俭的儿子唐善识。天下太平后,唐俭成了典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对政务一点也不关心,只知道纵酒为乐,曾因犯小法被贬为光禄大夫。唐高宗永徽初年,唐俭退休回家养老。显庆元年(656年)去世,享年78岁,朝廷追谥他为“襄”,陪葬昭陵。

在唐朝初期,唐姓人中,还有一个能干的官员,叫唐临。唐临最初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玄武门事变后,他被外放到万泉县(今山西万荣县万泉乡)当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当时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正是抓紧时间春耕的时节。万泉县有犯了轻罪的10多个囚犯,唐临找到县令,希望放他们回家去搞生产,但县令不答应。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到时万一出了事情,我来承担责任。”唐临把那些囚犯召集在一起,叫他们回家耕种,但必须按时回来。囚犯们都很感激,到了约定的时间,果然全都自觉地回到监狱。自此,唐监的声名开始远播。

李世民当政后,唐临被提升为侍御史,奉命到岭外追究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处置的申诉冤案,后来又调任黄门郎,被封银青光禄大夫。唐高宗即位后,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同年升为大理卿。永徽元年(650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不久,升任刑部尚书,被封金紫光禄大夫,又担任过兵部、度支、吏部尚书等。

唐临生活节俭,不建豪宅,穿着朴素,待人宽容。一次,他让人煮药,结果那人出了错。唐临没有发飙,暗中了解原因后对那人说:“今天天气不好,我不适合喝药,你把药扔了吧。”不仅没有追究那人的过失,还找借口开脱那人的过错。

唐朝前期,福建属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唐高宗总章2年(669年),福建泉潮一带的少数民族蛮獠发动反叛,唐高宗任命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于绝域。”

陈政最初打退了蛮獠武装,后来蛮獠首领组织更大规模的反击,陈政不敌,退守九龙山,向朝廷奏请增兵。朝廷命令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带领固始籍58姓军校前往增援。

陈敏兄弟带着母亲魏老太太以及当时年仅14岁的陈元光(陈政之子)一起,带兵南下。半路上,陈敏、陈敷相继病逝,魏老太太挺身而出,带领众军校进入福建与陈政会师。7年后,陈政去世,时年21岁的陈元光袭任佐郎将,统领部队。

陈元光经过多年征战,平息了叛乱。朝廷建置漳州,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从那时起,“从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氏父子开漳入闽的大事件。随同陈氏父子入闽的军校中,有100多个姓氏,他们后来都定居在福建,各自成为所在姓氏的福建始祖。在这其中,就有唐姓人。

宋元时期著名医学家 大邑人唐慎徽

宋朝唐姓人口大约有37万人,名列全国姓氏第44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其次是四川。

宋朝时期,唐姓人出了个有名的“五豸唐门”。这是什么意思呢?豸,也叫獬豸、觟錿、解麃,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简单地说,就是独角兽。传说豸能“知人有罪,能辨曲直”,古代将豸作为执法官的象征,担任监察、执法的御史、廷尉等官员戴的帽子,称为獬豸冠、豸冠、豸角冠,穿的衣服称为豸衣、豸袍。

豸在宋朝时已成为御史的代称。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五豸唐门”的意思了。宋朝真宗至神宗时期,唐家出了5个有名的御史: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如今,岳池、安县等地,有唐坰的后裔;广安、绵阳等地,有唐介的后裔。

北宋时,四川蜀州晋原(今大邑晋原镇)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唐慎徽。他出生于世医家庭,对经方很有研究,在当时非常出名。元佑年间,他到成都行医,住在华阳。唐慎徽语言木讷,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谁要是生病了,不管贵贱,只要说一声,他必定前往,风雨无阻。

唐慎徽有个奇怪的规矩,给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希望对方帮助他收集名方秘录,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后来,他编撰了31卷、约60万字的药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就以此书作为蓝本。李时珍对唐慎微给予了高度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十二、十三世纪的《证类本草》的某些版本,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原住楚地的唐元良入川做官,后来在剑阁北庙置业安家。明朝初年,唐元良的后裔唐子成因军功任职龙州,从北庙迁居到剑阁龙洞子唐家坪(今剑阁普安镇三坪村)。明末,这个唐姓家族中的一支迁往江油大池。清康熙29年(1690年),唐元良第14代裔孙唐正所、唐见所、唐心所、唐熙所4人移迁到三台,分别落业在三台的4个地方。

元末天下大乱,湖北大部分地区和安徽、江西等地的百姓纷纷外逃避祸,有部分唐姓人迁往四川。

明清时期清初 3600支唐姓进入四川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排在全国姓氏第41位,比宋朝提升了3个名次。湖南仍是唐姓第一大省,但人口比重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四川的唐姓人口大为减少,从宋朝时的第二位跌落到第八位。

明朝永乐12年(1414年),明成祖的老师唐瑜,从浙江入川,定居在宣汉。唐瑜家族至今已在宣汉繁衍发展600年,后代子孙有25代。关于唐瑜的故事,我们在下期会专门讲述,这里不再多说。

明朝最为有名的唐姓人,非画家、诗人唐寅(唐伯虎)莫属。据说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6年(1470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所以取名叫唐寅。唐寅其人,玩世不恭又才华横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的画非常有名,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又被称为“明四家”。关于唐寅的故事,民间流传得很多,“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兴盛不衰,香港演员周星驰曾出演电影《三笑》,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明末清初,四川还出了一个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同称“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家——唐甄。他被中宣部、教育部列为亘古以来包括孔子、孟子、鲁迅在内的100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思想家之一。

唐甄,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人,唐瑜的第11代裔孙。他曾在山西潞安府长子县担任过10个月的知县,因受逃犯牵连被革职。革职后,为求得一官半职,曾到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游历,但屡遭打击,颠沛流离,潦倒穷困,最后隐居于吴江,靠讲学卖文维持生活。

唐甄潜心于先秦诸子百家,摒弃汉代以下学者著作,尤其不满汉儒经学和宋代程朱理学,晚年崇尚王阳明的心学。著作主要有历经30年而成的《潜书》,主要观点是“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忠孝仁义诸道德皆可置人于死地,主张发展生产、富国利民等。

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开始后,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地的大批唐姓迁入四川各地,插业定居,构成了四川唐姓的主体。如今四川能成为全国唐姓第一大省,全靠这一时期的唐姓入川移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3600多支唐姓人,绝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时的唐姓移民后裔。

比如,清康熙36年(1697年),住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鹅公大丘的唐国玉、唐国华遵照父母遗训,派唐一湖与表兄弟蒋天豁入川打探虚实。两人来到广安、万县、渠县三地交界之地,发现果然有“插占为业”的事实。他们赶紧插占一块土地,住了一年后回到老家。一家人很是高兴,连忙准备路费,进入四川。两年后,唐国玉公、唐国华两夫妻双双染病故去,房屋又遭火灾被毁。后人商议后决定,离开这里。第二年,一大家人来到顺庆府蓬州东路郭家湾(今营山西桥镇荣华村)定居,一直居住至今。

大约在康熙39年(1700年),唐大志携家带口从湖北麻城孝感入川,来到荒无人烟的江油二郎庙唐家坝,把潼河支流渭儿河一片100亩左右的河谷台地命名为唐家坝。唐大志带着两个儿子在唐家坝开荒种地,辛苦创业。两个儿子繁衍成了两房人,后来人口增多,唐家坝容纳不下,有的向外迁徙。历经唐家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家业逐渐兴盛起来,修建了有雕梁画栋式的三重庭院,又修建了唐氏祠堂,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祭祖清明会。

读者互动

关注微信公众号 看更多百家姓文章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姓等,正在报道唐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报电子版(网址 www.wccdaily.com.cn)查询,二是关注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

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据报纸报道的进度陆续推送的,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内容。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028-96111。

下期精彩预告:明朝1399年8月,因不满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1402年7月,朱棣攻入南京,发现建文帝下落不明。12年后,曾担任过朱棣老师、已告老还乡的唐瑜,拖家带口地从富庶的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迁徙到当时的穷乡僻壤四川宣汉前河兰木沟(今南坝镇昆池)定居下来。建文帝去了哪里?唐瑜为何在晚年如此大费周折地迁徙到四川宣汉?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武侠小说家的笔下,四川唐门是一个让人神往又神秘莫测的武侠门派。唐门有毒的暗器更是武林一绝,让江湖人士闻风色变。那么,真的有四川唐门吗?如果有,在哪里?

特别致谢:本期唐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了四川唐姓研究者唐学镛、唐勇先生的大力支持。(本版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记者 黄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