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恒昌找律师起诉我了,济南多名大学生疑被套路网贷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20 06:40:11

齐鲁网济南11月26日讯 11月18日,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小陈通过热线电话向记者反映,前不久被济南兴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以招聘安排工作吸引入职,入职后,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人员提出要先进行岗前培训,且需要交19800元的培训费,公司给小陈在网上办理了分期贷款贷款2万元用于缴纳费用,并承诺在培训后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司可以偿还前6期贷款,待小陈参加工作后再偿还剩余贷款。但小陈的培训课上了不到一周,公司突然出事了,被告知资金链断裂,正常学习没办法进行,贷款还不上。现在他和同学80多人各自都背着15000—20000多元不等的网络分期贷款,不知该怎么办。这其中有应往届毕业生。目前,小陈和同学已报警,并向济南工商、仲裁、12345热线等部门反映了情况,正在等待结果。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招聘变高价培训:本是找工作 怎么成了培训学习?

小陈告诉记者,他就读于济南某高校,老家在重庆,今年已是大四,按照他的想法,在毕业前要在济南找到一份工作。10月16日,他在58同城发布相关信息后,当天下午立即有公司与他取得了联系,这个公司告诉他可以来公司工作,各项福利都不错,还有保险各方面挺好的待遇,并要求小陈尽快到公司面试,“刚开始我并没有立即去公司,他们工作人员与我联系了四五次后,我终于去了公司面试。”

”面试完后,就提出要培训,课程要3个月,给我推荐的是java开发课程,并且给我保证的是只要经过培训肯定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年薪保证在5—13万,他说他们有多家合作公司,到时候都可以推荐,那时我才发现这家公司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招聘员工,确切的说是培训学校在招生。”小陈告诉记者 。

因为公司再三保证,学习结束后,就可以为他推荐一个不错的工作,小陈也就打消了疑虑,“这些保证在可以在协议上看到,所以我也就相信了,就想着先在这学习吧,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这种方法叫‘招变培’。”小陈说。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图为小陈收到的面试信息

岗前培训需要费用 公司给办了网络分期贷款 公司承诺:帮还前6期 剩下的工作了再自己还

10月31日,小陈带着身份证来到位于济南恒昌大厦18楼的济南兴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让我带着身份证、银行卡来,说是办理入职”“后来他们说是要进行岗前培训,要交19800元的培训费,他们拿着我的身份证,把我的信息输入一个网站,我也没有签字,就给我办了两万块钱的贷款。”小陈说,整个贷款办理过程中,他没有签任何字,只手拿着身份证拍了一张照片,直到期间他接到贷款公司的短信提醒,他才得知这是网络贷款。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图为一位学员向记者展示他28号之前要还款

收到短信后,小陈当场提出质疑,但工作人员告诉小陈,只要在这里上课,下一步可以找到工作,而且这个钱属于助学贷款,先不用着急还,前6期都有公司代还,等上班挣钱了再去还,并且给小陈保证参加工作可达到年薪5万—13万。就这样小陈办理了19800元的网络贷款,2年还清,本金加利息一共是25000多元。

小陈展示了自己的贷款记录,上面显示其分期金额19800元,总还款金额是25184.13元。记者了解,80多名学生分别在“会分期”、“中天分期”、“晋商消费金融”等多个网贷软件贷款。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11月15号公司突然无法正常运行 资金链断裂

“出事了,告诉我们公司资金链断了,进行不下去了,公司的老师们都在搬电脑,打印机什么的都被搬走了,上午上课还好好的呢,吃完中午饭回来,东西就被抢光了。”就在小陈刚上了一个星期左右的课后,11月15号发生的一切让小陈有点没想到。济南兴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多名员工和培训老师告诉记者,他们被拖欠了两个多月的工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那天突然间接到通知,我们工资发不了,公司账目上没钱了,愿意找工作的找工作,不愿意的就在这呆着,公司解散”。“告他的话也行,抓紧时间去告”。

据公司的法人李雷介绍,由于最近开支太大,资金链上出现了问题,因为欠费,物业也停了电,没办法上课了,“都是正常支出,怎么样支出,咱们有财务报表,出现这个事我们也不情愿,但没办法,因为合同约定的事,我们想办法履行完成,把学员教完,推荐他们出去就业。”

然而,面对公司法人这样的说法,学生并不认同,因为他们当中有的学生学习结束后,也没像公司保证的那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小王告诉记者,他的学习期已满,最后公司也没有像保证的那样给我找推荐高工资的工作,最后我自己找的工作,老师还让我伪造学历和工作经验。公司员工则向记者透露,出事前三天公司刚刚换了法人,他们都一直蒙在鼓里,之前的法人王某已经联系不上,现在的法人是更换后的法人。“我们当中有的还要买房子,还要生孩子,他们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给我们断了保险”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公司人去楼空

80多名学生已向公安、工商、仲裁多部门反映情况 有学生还不上贷款上了征信黑名单 警方:正在调查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记者了解,培训课程有三个班,大概有80多人,这其中有应届往届毕业生,还有退伍军人。这几天,小陈和同学在不断寻求帮助,他们先是去了公司所在的派出所,派出所对他们分别做了笔录,告诉他们结果需要等待,他们还去了工商局,工商局则表示等派出所结果,12345热线打完后则有济南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们正在调查。

“其他的先不管,我现在课程没上完,你总该把学费退给我一部分吧,“为什么换法人,三天之后就出事,监管部门就不管吗。”小陈说。

“派出所民警告诉我们,最关键的是有那个协议,那个协议上有着贷款的数额,我们也都是成年人,协议上我们签了字,现在看是生效的,但他们这里面存在着太多的欺骗欺诈的事情。”学员小刘表示。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是是否上征信,毕竟以后还要买车买房,我们也联系贷款公司了,他们也没有说出来什么,说让我们配合警方调查。我现在不敢给家人说,我妈妈有心脏病,我怕他知道了犯病,也不敢给家里要钱,现在也没有找到工作,只能慢慢借钱先还着贷款,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学员小王对记者表示。

“校园贷”之后警惕新型“培训贷”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这几天,记者多方咨询相关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样的事件其实并不鲜见。2017年广州警方在打击金融领域突出犯罪专项行动中,就侦破一起合同诈骗案,嫌疑人以收取所谓“培训费”的方式,诈骗约400万元,广州有40多家高校的400多名学生被骗,而模式与“培训贷款”如出一辙。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9月份,南京200多名高校学生求职遭遇了“惨痛教训”——原以为在网上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没想到却陷入了连环的套路,在公司参加半年的培训后,不仅没有获得这家公司之前承诺的高薪工作,反而让她背上了两万元的培训贷款。

今年10月份,从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审理了一起新型培训贷诈骗案件中,合同诈骗案嫌疑人徐某某被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徐某某是一家教育培训公司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自前年11月至去年5月,该公司在“58同城”、“赶集网”等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或主动联系求职人员,与求职者取得联系后,声称公司有软件开发工作,需要参加一个3至4个月的JAVA编程等课程的定岗培训,费用为2万元左右,承诺在培训过程中给予学员一定补贴,培训后分配工作。5月,徐某某突然宣布破产,当时仍有很多学员未完成培训,更没有被分配工作。

济南80余大学生疑陷新型“培训贷” 找工作不成反上征信黑名单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法律服务团律师徐江涛认为,像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培训贷”,所谓培训贷是指培训机构以培训为由头,到相关贷款公司对培训者进行借贷,培训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还款,培训公司大规模收益。从小陈他们发生的这件事来看,现在重要的是在合同签订的时候,要看培训公司有没有掩盖重要的情况,有没有进行欺诈,如果有,学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以欺诈为由撤销培训合同,另外,更换法定代表人是逃避法律的一种表现,原先的法人在任职期间出现的法律责任也是跑不掉的,也是要负法律责任。

济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义则认为,现在看,这件事情至少存在着一定的欺骗行为,比方保证就业,保证多少多少钱的工资待遇,是否构成诈骗要进行深入取证调查。培训贷治理也必须从源头抓起。有关部门应当查一查,借贷公司与打着招聘旗号,实则欺骗大学生的公司是什么关系。在明明知道大学生缺乏还款能力的情况下,依然向其推销贷款产品,可谓金融欺诈。

时至今天,在经历了几起危害巨大的事件后,“校园贷”已是人人喊打。2017年9月,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借贷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可以看到,在有关部门强力整治之下,以往针对大学生发放的“校园贷”已得到初步遏制。然而,像“培训贷”“创业贷”等形式更为“高明”“新颖”“针对性更强”的套路贷却应运而生,这些借贷产品利用部分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欠缺,非法牟利,让缺乏偿还能力的学生承受了灾难性后果。记者注意,“培训贷”相关案例大多发生在2017年以后,其中发生在2018年案例十分众多,这说明“培训贷”形式较新,广大学生没有认清其实质与危害。

从几起典型案例可总结,跟“校园贷”不同的是,所谓“培训贷”带有显著的欺骗性质。它的基本套路是,首先,依靠高福利待遇招聘学生加入面试入职,而后“招变培”,再以上岗培训收取高额培训费,收费的过程就产生了“培训贷”。并且,贯穿始终的是“包就业、高工资”这样的诱饵。

面对层出不穷的这类事件,我们要追问的是,如何向遏制校园贷那样堵住漏洞?此类公司与第三方小额贷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联?从监管层面而言,有没有办法堵住这个漏洞?一旦出事,该有怎样的预案?教育、劳动就业、警方、工商、市场监管等部门怎样合法合理梳密一个制度的网络,怎样严打培训公司这样“打插边球”的行为?网络借贷不是法外之地,应该严管网络小额贷、高利贷,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些制度层面的保护措施。

闪电新闻记者 苏发东 济南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