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交通事故脚怎么评残疾,交通事故脚怎么评残疾等级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0-05 20:45:09

“方便多了,公交车大都有了踏板坡道,再也不用让人抬上抬下了。”不久前,东城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无障碍建设宣传推广、监督检查及评估验收”项目组,组织了无障碍督导队的20名队员,分成7组从不同地点随机乘坐公交车,体验乘坐轮椅公交出行的真实情况。

记者也参与了部分体验活动,发现在目前运营的城市公交车中,无论是踏板,还是轮椅席位、安全带、语音提示等设施配备齐全,而且司乘人员对待残障人士热情友好。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距离无障碍顺畅通行还差了一点点。

公交站台没坡道

坐轮椅频频被困

“下车后发现,这个站台的两端都没有坡道,根本下不去啊!”8月28日下午,乘坐轮椅的段先生在外交部街站坐上了24路公交车。上车、乘车、下车,一路顺畅让段先生很惊喜。可谁也没想到,当段先生从东内小街站下车后才发现,站台两端都直接和绿化带相连,缺少可以缓冲的缘石坡道让轮椅从站台上下来。

当时正值工作日的下午,路人不多,等车的乘客也刚刚坐上公交车走了,站台上只剩下了段先生和其他两位同行的残疾人。段先生在站台上等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一个能帮忙抬轮椅的路人。最后,他只能让两位残疾朋友站在站台下面,握住轮椅的把手,一点一点地把轮椅倒下台阶。虽然三人动作很慢很小心,可是,轮椅落地的瞬间,他还是明显感觉到了“噔”的一声,重重地蹾了一下,“还好轮椅没磕坏,要是站台有坡道就好了。”

段先生遇到的无障碍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并非个案。缺少坡道缘石的问题屡见不鲜,健全人一抬脚就走了,毫无察觉,但这个问题却让乘坐轮椅的残疾人“骑虎难下”。残障人士吴女士告诉记者,原来她坐轮椅出行都习惯走非机动车道,避免上下路牙的麻烦。但现在非机动车道上的一些快递车,不仅逆行,速度还飞快,所以,遇到修葺平整的坡道,她更愿意走人行道。但令她烦恼的是,她从这头上了坡道,走了几百米以后,才发现另一头的路缘石却是台阶,她没法自己下去,只好调头回去。

另一位残障人士卢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去公园,经过一座拱桥下坡时,桥末端与地面衔接处有一个台阶,她没及时发现,轮椅突然掉下台阶差点翻过去,而她直接从轮椅上冲了出去,一头栽倒在地。万幸的是,她没摔伤。“如果拱桥两端都有台阶,我就不会上去了。这样不配套的公共设施,一定还有其他人被坑过。”

公交踏板成陡坡

前拉后推才上车

8月30日,记者跟随武女士体验长安街公交无障碍设施。“一二,走!”随着武女士一声干练的口号,她用力“一摇”、安全员在后面“一推”就让轮椅顺利从坡道上了车,整个过程仅仅用了不到半分钟的时间。

在行驶中,武女士乘坐轮椅停靠在车厢里贴有标志的轮椅专席,系上了安全带,无论车辆起步还是刹车都不用担心轮椅来回晃动。她满意地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长安街上的公交车真是楷模!”

此后,武女士又换乘了52路。公交车开到了军事博物馆站,武女士准备下车了。司机将车停得恰到好处:踏板翻下来稳稳地搭在站台上,而且预留了足够空间,武女士自己手摇轮椅就能顺利下车。经过对比她才明白,原来,踏板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搭在站台上,这样坡度很小,乘坐轮椅的人自己就可以轻松上车下车。

当天武女士乘坐1路车返回北京站时,还遇到一个意外。司机停车时与站台的距离不远不近,踏板翻下来刚刚搭在站台边缘。安全员下车用脚轻轻一踏,踏板就从站台上掉落下来,搭在了地上。这让她犹豫该如何下车:如果顺着踏板下来,前轮就会刚好卡在站台下沿,而后轮还在踏板上,她既上不去又不能左右转弯。售票员和安全员立刻下车协助,他们让武女士缓慢地下坡,前轮抵达站台边缘时,左右两人使劲儿撬动轮椅,让前轮抬起搭上站台,然后再奋力抬起轮椅后轮,这才把她送到了站台上。“本来不用这么费劲的,只要司机把车停得离站台近一些,就会省事很多。”武女士说。

8月29日傍晚,乘坐电动轮椅的孙先生在沙子口东站乘坐25路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他驾驶电动轮椅,轮椅自重七八十斤。因为天黑他没有找到上站台的坡道,于是只好在站台下等车。公交踏板搭在了地面上,形成了一个近40度的小陡坡,司乘人员一个在前面拉,两个在后面推,三个人铆足了劲儿,才把他安全地推上了车。“电动轮椅比较沉,可发动机的劲儿足够大,按理说上这个陡坡没有问题。但我担心的是劲儿太大,踏板打滑,冲上去的轮椅会仰翻过来,要是踏板没那么陡就好了。”

一位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师告诉记者,按照设计规范,一般坡道的高长之比为1比12,所以,公交踏板应该搭在站台上使用,否则不仅威胁到轮椅乘客的安全,还会伤害踏板设施。

记者手记

无障碍意识别“锈住”

司机从驾驶座上跳下来,打算搭把手把轮椅乘客抬上车;售票员满头大汗,试了多次才把踏板打开;一些安全员不知道应该把轮椅乘客安置在轮椅席位,并用安全带固定;乘客恍然大悟,原来车厢里这个装置是这样用的……在这次暗访体验中,残障人士一个突出的感受是:相比于环境设施,人们的无障碍观念、意识和习惯的建设,还差那么一点点。

公交车停稳,一个健壮的安全员径直朝轮椅乘客走来,看样子是打算把轮椅连“车”带人抬上去。“你为啥不用踏板呢?”小伙子一脸茫然,一番指导后他才明白踏板怎么用。这是记者随行体验中遇到的一个场景。

“还有一种认识,以为无障碍设施用起来麻烦,不如大家一起抬轮椅方便。”一位残障人士告诉记者,他经常要坐公交车,于是,书包里随时带着一把改锥,遇到打不开的公交踏板,他总是对司乘人员说:“没关系,我来修。”有的老式公交车的踏板因为长期不用而被锈住了,或者卡住了,而有的则是因为司乘人员嫌麻烦,踏板拉出来还得再放回去,弄得一手黑也没法儿洗手,还浪费时间。然而,这位残障人士总是坚持要试一试,他熟练地用工具一撬,就把踏板打开了,“其实很方便的,打开踏板不过几秒钟,比抬轮椅要轻松多了。”

“门好久不开,轴还会锈住呢。无障碍设施也一样,只有多用才不会锈住。”这位残疾人朋友坚持“修理”踏板,是因为每次使用无障碍设施,都是对司乘人员使用技巧的一次培训,是对乘客无障碍意识的一次提升,也是社会尊重残障人士的一次观念普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