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昆山,许多人惊艳于其发展之飞速及财富总量之巨,而昆山真正的秘密和价值,在于其身后所展现的中国改革的理念、路径与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初始,开放看广东珠三角模式,改革花开两朵:浙江温州模式和江苏苏南模式。而同处苏南、几乎同一时期崛起的昆山之路则堪称与苏南模式交相争艳。
昆山之路绝非当地930平方公里狭小县域不可复制的独门秘籍,而具有当代中国改革深厚的共性意义:以大开放破冰,以持续改革深化开放,以无畏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一个个发展的关隘做改革开放的探路者、领跑者。
昆山予以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无论站在了多高的山峰,自信但不自满,苟日新更日日新,进而从昆山之路再出发,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示范的新昆山之路。
昆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三峡间激荡前行的中国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昆山之路映射的就是行进中的中国之路。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历时两月调研,采写了“新昆山之路”系列报道,以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中国之路贡献昆山经验。本组系列报道共5篇,以下为“台商篇”。
位于昆山市中心的台湾美食街黄河路 来源:智慧昆山
工作日傍晚五六点,随着台企下班人群涌入,昆山市中心的台湾美食街黄河路热闹起来。台湾风味的牛排馆、麻辣锅、小吃摊、冷饮店里,台湾腔普通话和闽南语此起彼伏,几乎让人忘了这是在距离台湾近千公里之外的江苏昆山。
昆山,是远近闻名的“小台北”。
截至今年6月底,昆山市累计批准5113个台资项目,投资总额达608亿美元,10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台湾排名前100大制造业企业中,已先后有70多家来昆山投资。昆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都来自于台资企业的贡献。昆山已经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台商,是昆山外向型经济舞台上的绝对主角。
从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至今,作为昆山经济“农转工”的快速助推器、“内转外”的支柱和主动力、“散转聚”的一线践行者、“低转高”的同频共振参与者,台企几乎亲历了昆山崛起的全程。
在昆山台商近30年的“耕耘”历程中,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与压力,他们其中一部分有过动摇彷徨,也有一部分或布局海外或西进北上,但更多的是留在昆山,选择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昆山台商历经近30年发展,面临昆山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现状,是重新寻找成本洼地,还是植根昆山就地转型?这成为几乎所有台商要做出的抉择——绝大多数台商,选择了后者。”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静安向澎湃新闻表示。
澎湃新闻试图从纵贯30年的多位台商的风云起落,以及昆山城市管理者的转型实践,探究台商为何愿意留下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以及企业集群与城市共融共生的样本价值。
“初代”台商:发现昆山,爱上昆山
和澎湃新闻聊起昆山与台商的第一次接触,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微微眯起眼睛,回忆起30年前的往事,说:“一碗奥灶面,这是开端。”
1989年,昆山自费开发区已经建设6年,引入外商投资企业11家。但对于台商而言,昆山依旧无人识得。
彼时,宣炳龙的司机请假要去上海虹桥机场接一名远房亲戚。听说这名亲戚是准备来大陆投资考察的台商,嗅觉敏锐的宣炳龙叮嘱司机:“把他们接来昆山,我请奥灶面。”
就这样,几位纺织业台商和昆山首次相遇。昆山用最大诚意,打动了起初并不看好昆山的台商。1990年,昆山第一家台企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顺昌的成功试水,口碑效应引来一批台商,短短两三年,昆山有了八家“顺”字号台企,“一顺变八顺”。
江苏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企纷纷到大陆投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昆山能广受青睐,与昆山对台招商自创的“独门秘籍”密不可分:因台商间素有口碑相传、“老带新”的习惯,所以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创新提出“以商引商”策略。
顺昌纺织是台商登陆昆山的破冰,1992年昆山第一个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沪士电子的到来,则正式拉开了台企大规模投资昆山的序幕。
沪士电子开幕典礼剪彩仪式
沪士电子选择昆山的缘起,也是经“八顺”之一的台商口口相传而来。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后,公司创始人吴礼淦继续发扬昆山以商引商的“传统”,主动做起招商义务推销员。他常奔走于昆台之间,向台商推介昆山、带台商考察昆山,引来了数十家台企投资昆山。
经吴礼淦牵线搭桥来到昆山的台企,包括捷安特。
当年,捷安特轻合金董事长涂季冰从第一次与昆山接触,到拿到公司注册批文,仅仅2个多月就以传奇般的“火箭速度”落户。昆山的良好投资环境、官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台商界迅速传播,以商引商显示出“葡萄串”效应:仅捷安特带来的台湾自行车配套厂家,就达到七八十家。而这一效应的另一直观优势,是产业链迅速整合促成了昆山强大的产业集群。
由此,昆山的台企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3年是第一波高潮,约有100家台企来到昆山。之后很快形成良性循环,1996年开始呈现台企纷至沓来云集昆山的态势。1996年—1999年,每年都会新增台企90家。
到2000年,昆山台企集聚已初步成型。这一年,时任台湾研华科技公司高管的陈顺浪和5名同事到华东考察投资地,把上海和周边的工业园区跑了个遍。最后六人投票,因为昆山的地理优势、服务理念、政策优势,这六票毫无悬念全部投给了昆山。
像研华科技这样,在2000—2007年这个时间段来到昆山的台企总数超过了2000家。
数据显示,2001年昆山全市外资企业共计2500余家,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企业1250家。2007年,台企涌入昆山的势头迅猛,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落地的台企注册。至同年底,昆山累计批准设立台资企业3500家,占到所有外资企业总数的60%—70%。
昆山基因融入台商血脉:“我们都是昆山人”
“既然来了昆山,就没有想过离开。”研华科技已经落户19年,现任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顺浪也在昆山待了19年。他说的“离不开”,是指研华科技,同时是指自己。
陈顺浪笑着和澎湃新闻说这番话时,他刚和太太、儿子、媳妇、三个孙辈结束在浙江的周末游回到昆山。他在昆山工作的19年里,陈太太隔段时间就来住一阵,孙辈暑假也常来。
陈顺浪觉得,现在昆山反而更像家乡,每月回一次台湾,反而像探亲,“我在昆山还有一群台商朋友,是刚来办厂时就认识的。十几年了,大家平时会讨论企业运营、政策走向,也常约打球、喝茶,举家一起自驾游。”
如果说陈顺浪是昆山10万台商生活状态的一个普通缩影,那么生活印记更深深嵌入昆山的,是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怡秀。
郭怡秀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1994年跟随丈夫在江苏南通办了第一家工厂,2000年到昆山,投资设立了龙灯化学。2012年,龙灯化学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是第一家在昆山发展壮大后回台湾成功上市的台企。
在昆山生活的第8年,郭怡秀把25岁的儿子罗俊霖从台湾接了过来。“肯定是我们认可了昆山,认为昆山更适合儿子发展,才会让他来。”郭怡秀告诉澎湃新闻,儿子在苏州大学深造时认识了一名苏州姑娘,之后两人一起去英国留学,2015年成家,生了宝宝。
“我们现在三代同堂住在昆山,亲家也定期来照顾宝宝,生活特别美满。”郭怡秀对大陆儿媳妇赞不绝口,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文化、生活习惯差异隔阂,“我们都是中国人,也都是昆山人。”
像郭怡秀这样,作为一个移民群体但对昆山“异乡感”越来越少、“故乡感”不断滋生,背后离不开昆山政府各个部门对台商诉求的积极响应、关切。
昆山市台办副主任张琴向澎湃新闻表示,昆山台办始终以台胞需求为导向,“我们不仅服务台企,而是服务全部在昆台胞;服务工作也不止是台办一个部门在做,而是已经渗入到昆山各级、各部门。”
用宣炳龙的话说,服务台胞“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要真诚,要赋予感情,没有感情的服务是不会到位的”。
在昆山,台胞子女可以和昆山本地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还有华东台商子女学校、开发区国际学校、星空幼儿园等一批台商投资的学校可以选择;全面采用台湾医院管理模式、并参照大陆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创立的综合医院,极大解决了台商的就医难题;连换发大陆驾照这种“小事”,昆山都做到经苏州车管所放权,只需在本地一周办妥……
在政府与台商间搭建起重要沟通桥梁、共同参与解决这一件件“细碎”之事的,还有被称为昆山“第五套班子”的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昆山台协会成立于1998年,是国台办特批的第一家县级市台协会。
除沟通政企、引导台企发展转型、解决台商生活问题外,台协会也非常重视台商的精神文化需求。“经济是无根的,文化却能让人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感觉就会想到扎根。”昆山市台协会荣誉长孙德聪告诉澎湃新闻。
台湾民俗文化嘉年华活动在昆山慧聚寺天后宫举办
在台协会与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昆山慧聚寺于2008年重修。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就有超过50万台商及家属会经常前往慧聚寺参拜,将其视为“精神家园”。
变局中的抉择:扎根昆山、共谋转型
但昆山舒适、安逸的生活并不会让10万台商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不止生活在昆山,更是与昆山联动发展的主力军。
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台资台企聚集著称、以国际代工见长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昆山,新的挑战与压力接踵而至。
因外贸对GDP贡献率高达70%以上,昆山离世界很近,离“震中”也很近。2008年,昆山在金融危机中有37家企业关停,其中台企就有22家,大多为中小规模或配套企业。但因昆山台企向来注重内功修炼,政府及时推动企业转型,又不遗余力给予政策支持,阵痛之后,昆山出口形势当年即在全国率先突围。
数据显示,2008年昆山实现出口386.6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009年,在全国出口总额大幅下跌16%的情况下,昆山出口总额仍然取得5.4%的增长。昆山在关停22家台企的同年,实现新增台企177家。
但不可否认,危机始终存在。国际方面:全球化退潮并转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趋势日渐趋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收缩;周边国家低成本竞争。国内方面:人力成本增加、技术迭代、环境压力,以及中西部城市的快速崛起等等。
以最典型的笔记本电脑行业为例。昆山依靠出口加工区为载体,在2000年后吸引台湾主要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进入,包括仁宝系、资通系、富士康三大巨头,并密集布局1000多家笔记本上下游配套厂商,快速实现“散转聚”转型升级。2010年,昆山出产的笔记本电脑达到峰值的1.2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此后,随着中国中西部城市急起直追,湖北、重庆等地城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优的政策大力吸引电子信息产业,昆山部分笔记本电脑产能开始“搬家”。到2014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下跌至6000多万台,产值较峰值减少千亿元。
“一边是全球经济变坏,一边是人力成本上涨一倍、原材料上涨两倍多。”2000年在昆山成立电子公司、2011年离开昆山的台商朱世明说,对于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迫于经营压力挥别昆山是不得已的选择。
但更多的台商选择留在昆山,坚守昆山并转型升级——原本逐水草而居、善于“游牧“的台企作出这个选择,除了情感上的难以割舍,当然是算过一笔账的。
“为寻找价格洼地就放弃在昆山已有的发展,这需要投入搬迁、再投资成本,而五年十年后的中西部城市、东南亚再次成本上升,难道我们要继续游击?”陈顺浪表示,从昆山大环境看,政府的服务水平、区位交通优势、产业链优势、生活人文都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不转移,就意味着转型,留下的台商必须从惯常的“加工代工”模式就地转型。而同时,随着一部分代工企业离开,昆山的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也逐步明晰,着力于推动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递进,即“低转高”,谋求价值攀升。2015年起,昆山又把切实提升台企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工作重心,并以此带动本地民企的同步转型升级,将地方发展的动力从外生拉动转为内生驱动,推动“大转强”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以“智变”应万变成为诸多昆山台企的共识。
2010年,昆山台企广兴电子率先实施“机器换人”,2016年产量与五年前相比实现翻番。2011年,昆山富士康科技集团就推出“百万机器人”计划,在营业额攀升的情况下,将员工数从11万人减少至5万人。数据显示,仅2015年,昆山就有35家台企实施重大“机器换人”项目,总投资40亿元。
2018年,昆山全市100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台资高新技术企业占了208家,更有500家台企正积极创牌定标,打造自主品牌。“微盟电子”的电竞笔记本电脑智能制造车间、“沪士电子”的印制线路板压合智能制造、“友达光电”的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成鑫制程智能车间、“正新橡胶”的轮胎检测智能车间均上榜2018年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名单。
总部经济也是昆山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台企们用“投资在各地,总部在昆山”的形式,进一步植根昆山。近年来,特别是《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发布并实施以来,昆山市总部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的集中区。
捷安特轻合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昆山聚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自行车整车及零配件供应厂商,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聚集地。经过多方考察、慎重考虑后,2009年捷安特决定把大陆总部设在昆山,这不仅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昆山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产业要求。”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宝堂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8年,昆山市已申报和获批的功能性投资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区域总部等各类台企总部超过50家。
不难看出,原本“游牧式”属性的台企正在昆山转化为具有扎根性的“类本土企业”,一步步努力实现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化,从高强度要素投入拉动到高能级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化,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内生动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
台商转型背后的政府服务转型
能让台商从最初来到昆山、爱上昆山、融入昆山,再到历经挑战、穿越风雨,依然扎根昆山初心不移,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昆山有着最亮的一块金字招牌——高效、贴心的政府服务,以及政府对转型升级的强力引领。
回想起1992年选择昆山的原因,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礼淦说:“当初看中昆山,是看中了昆山的人。昆山的领导干部有个人担当,有发展的急迫愿望,一定能把事干好!”
1997年,吴礼淦和昆山政府官员交流时提到“昆山什么都好,就是通关速度太慢了”,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后,昆山相关负责人赴京84次,申请材料写了几麻袋,终于在2000年获批大陆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
不仅仅是吴礼淦对此有强烈的印象。多位台商在采访中向澎湃新闻这样评价昆山的政府官员:对于认准的事,他们不会把自己困在某个僵局中。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不断捕捉随时出现的新机遇,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种服务精神已经渗透于一代又一代的昆山政府官员的血脉中,时代在变,服务的方式在变,但服务的理念却绵延不变。正是在这股精神力量的鞭策下,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为昆山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转型升级中赢得了主动权。
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设立5周年座谈会现场
梳理近30年来台企集聚昆山的历程,每一个发展阶段,政府服务的重点和方式都在转变:早期主要着力点在于改善台企投资的硬件环境以及精心细致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2000年后,政府服务从台企生产环节向台商社会生活领域全覆盖;2008年始,重心移向助推台企转型升级;2015年至今,助推转型升级进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的高目标阶段,力图以新的政策优势加速培育创新力,持续保持产业发展优势。
台商能否安心留在昆山,关键在于台企能否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昆山地方政府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以更好更优的服务主动推进制度创新、结构升级,往往比静待企业自发转型升级更能获得先机。
早在2006年,意识到代工模式的不可持续,昆山政府就“快人半拍”提出转型新思路,进入“预热期”。2008年,转型升级快速切换为昆山的政策重心,政府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台企难题、痛点和需求,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同年,昆山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台企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试行)》,设立引导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建立担保贷款机制、举办专题指导讲座等,帮助企业将危机转化为发展新机遇。
同时,昆山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积极对接台湾电电公会,大力引进台湾电子电机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实行一系列“专案”辅导计划,点燃了昆山台企转型升级的“燎原之火”。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台合作再次升级。五年来,借助国家层面为昆山试验区特别设立的“部省联席会议”机制,一系列由昆山发起、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探索试验,逐步转化为一大批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助力台企转型升级的突破性政策。昆山地方则以创新政务服务落实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政策,上下联动,催生了台商在昆山的新一轮投资热潮。
2014年,昆山提出推动“昆山之路”从头越。2015年,昆山市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动员大会举行,重点部署了以台企为重点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明确聚焦于“创新力”的培育和锻造。为此,昆山成立专门机构“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多部门协力合作,共同营造转型的浓厚氛围。
2018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昆山市加快创新转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及《推进昆台融合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力推昆山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放眼于全国,昆山与台商无疑是城市与企业集群良性互动、携手共赢的最佳样本:台企作为举足轻重的市场主体对于环境变化敏感、适应、进取;昆山地方政府则以一系列预判性的战略规划、精准策略和政策引领,建立起一种边界清晰、权责明确但又相互依托推动、共谋区域发展的新型政商关系。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对10万台商来说,在昆山的每一天,都将是充满希望的新的开始。
东阳地区合同审查律师哪里找,深夜通报:金华金东区、东阳市最新情况金华一地:非必要不离镇
综合:金东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东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义乌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义乌市公安局、浙江之声记者王小亮、蓝柳... 时间:2023-01-16昆山找担保纠纷律师多少钱,昆山找担保纠纷律师多少钱啊
【编者按】作为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昆山,许多人惊艳于其发展之飞速及财富总量之巨,而昆山真正的秘密和价值,在于其身后所展现的中国改革的理念、路... 时间:2023-01-16南宁拆迁案件律师哪里找,拆迁胜诉案例
今天带来的案例,是由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燕薪律师代理的一起企业拆迁维权案件,在二审均败诉的情况下,看拆迁律师如何披荆斩棘,力挽狂澜的完成大逆转,下面通过... 时间:2023-01-16常熟找擅长刑事律师免费咨询电话,常熟第一人民法院
“我是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刑事辩护法律帮助律师,依法为你提供法律帮助。你因饮酒后无证驾驶无牌号普通二轮摩托车,经血液中乙醇浓度鉴定已属于醉酒状态,检察机... 时间:2023-01-16找律师保全多少钱,北京法院财产保全
#执行##最新##保险##法律#《保全与执行》近期,北京高院出台办理财产保全案件的具体工作指引,共16条,《保全与执行》编辑部注意到,该指引重点明确了以下5点:1... 时间: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