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拉萨市找合同审查律师免费咨询,一位援藏律师的“蝴蝶效应”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3-01-12 16:16:35

3年前,西藏察隅县来了位律师王名海,他也成了那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律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的努力就像发动的引擎,让法制的光芒照进了察隅老百姓的心田,有难事找律师的意识渐入人心。2016年12月底,王名海当选江苏“最美法治人物”。

(一)从苏北一脚踏入藏区

一位援藏律师的“蝴蝶效应”

初到察隅时,老百姓很好奇他的职业,感觉他应该是香港剧情中带着羊皮帽子,在法庭上口若悬河的角色。终于,他们熟了一些,对方怯生生地提了一个请求,你真是律师!能不能把“头套”(指律师帽)拿给我瞅瞅?王名海让熟悉藏语的干部给他们解释,律师上法庭才穿法袍,平时不带在身边。一来二往,这种距离感拉近了。

王名海是一个援藏律师。2013年底,司法部、全国律师协会向包括江苏在内的7省市发出招募令,招募35名律师赴西藏无律师县开展法律援藏服务。

他是淮安报名第一人,被选中后派他到了察隅。

察隅是个县城,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与印度、缅甸接壤的边境线上,距离拉萨1000多公里,境内最高海拔达6740米,人烟稀少,只有2.8万人,散居在四面八方的6个乡镇、96个行政村。

王名海援藏之前,1974年出生的他打拼多年,已在圈中颇有知名度。时任江苏引航律师事务所支部书记、行政主任、江苏省律协文化建设委员会委员、淮安市律协奖惩与纪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还曾获全国优秀律师、江苏省十大法治人物、淮安市首届司法行政十大模范、淮安市十大法治人物、淮安市优秀律师、淮安市优秀青年律师、淮安市司法行政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淮安市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二)他定了6个镇的小目标

一位援藏律师的“蝴蝶效应”

再远的路、再高的山没有挡得住王名海的沉稳而又坚定的步伐。

到了察隅县城不久,他就发现,这里的老百姓骑的摩托车都不上牌照,骑行时也不戴头盔。可见他们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淡薄,另据他走访,当地百姓碰上个事,多通过上访,或者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解决。

王名海定了个小目标。他计划一年时间,把脚印踩在察隅县的每一片土地上,把司法的种子送到每一个村落。察隅县只有6个镇,真要实现起来却需要坚强的意志。生活在苏北平原的人很难想像高原的行路难,胜于上青天。有一个地方叫察瓦龙乡,离察隅县城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公里,但一年有四个月大雪封山,几乎与世隔绝。王名海租车绕行了700多公里山路,翻越3座高山,用2天时间从云南境内绕进了人迹罕至的察瓦龙乡。

王名海到西藏后不久,他所在的江苏引航律师事务所的同事来看他。所里的潘虹主任那次也去了,她发现几个月不见,王名海又黑又瘦,但工作有声有色,特别忙。既然都来了,就一起上街做一次普法活动。当地老百姓从来没有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律师,把他们当成了风景,涌上来问问题。

那一刻,潘虹能感觉王名海做了一件很艰难却很有价值的选择。他放下手头的案件,承受了双亲、妻儿的分离,经济上、人脉上自然也会有许多损失,但王名海扛了下来,他的人生也因此多了五彩斑斓的一笔。

(三)用行动诠释“援藏律师”

一位援藏律师的“蝴蝶效应”

察隅县太需要王名海这样的律师。

王名海利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3月份综治宣传月、12.4宪法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日,为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他举办的法制宣传活动(包括法制讲座、法制课、法制培训等)64场次。

察隅县古玉乡是珍贵的野生植物冬虫夏草的产区,每年5月份采集期,村民蜂拥上山,因采集方式、区域等问题,常发生摩擦和斗殴现象,甚至最后演变为两个村庄的对抗。闻听此事,王名海主动与古玉乡政府联系,为村民举办法制讲座,进行普法宣传;王名海走进察隅县森林武警中队,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受到官兵热烈欢迎;王名海为6个乡镇的乡干部举办了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制讲座,为全县的300多名村干部(村两委组成人员)分别举办了法制讲座,讲解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处理方法。针对部分乡镇森林资源较多的情况,为乡镇护林员举办了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方面的法制讲座。

王名海在当地,知名度越来越高。

一位援藏律师的“蝴蝶效应”

援藏一年,王名海参加政府信访接待15次,为党委政府领导开办法制讲座1次,对政府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培训5次,解答政府法律咨询10次,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意见3次,代理政府参加行政诉讼1次,为政府审查合同5份。

老百姓渐渐信任了这位不戴羊皮帽,说话慢条斯理的律师。2014年2月份,袁某等18名农民工到察隅县察瓦龙乡果达电站工地打工,活干了工资却讨不回来,他们采取静坐方式讨要,有一位民工兄弟采取自残方式发泄心中不满,随时发生恶性事件。在信访部门指引下,他们寻求司法援助。王名海首先与到施工单位代表,宣传法律法规及国家保护农民工的相关政策,督促他们尽快付工资。为尽快解决纠纷,在诉讼程序中也没有放弃调解,最后双方达成一致。

老百姓从律师王名海身上感受到法制的光芒和力量。“以往,群众法律意识不强,遇到事情就往书记、县长办公室跑,经常堵在书记、县长办公室里,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不少老百姓都找王律师去了”。察隅县的一位领导这样描述王名海律师来到察隅给当地信访工作带来的变化。

王名海的援助不仅仅局限于此。

2014年11月底,淮安市律协收到了一份募集衣物的倡议书,倡议人正是王名海。他在察隅的下乡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依然存在缺衣少食的现象。在淮安市律师协会的推动下,400多名律师和司法局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募捐,共募集到1600余件衣物。

为帮助当地贫困儿童顺利完成学业,王名海又发起了一场“爱心结对助学”活动,由淮安市的爱心律师结对帮扶一名或者多名察隅县贫困儿童,每年给予不低于500元以上的助学金,帮助贫困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活动共募集到10.85万元助学款,其中王名海个人捐赠了1万元。

在他结束援藏工作,回到淮安前夕的2015年3月份,察隅县委、县政府联合授予王名海“杰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

(四)最盼望带出一名本土律师

一位援藏律师的“蝴蝶效应”

回到家乡的他,还常梦到察隅,梦见藏族老乡热情地迎候在村口,手捧洁白的哈达,斟满清香四溢的青稞酒的场情。

2015年4月,王名海再次出资3万元,在淮安发起成立了“淮安引航爱心公益社”,为爱心律师搭建平台,开展助学助残、扶贫济困和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尽管援藏任务已经结束,但他感觉责任还在,使命还在,根本停不下来…… 今年元旦小长假,王名海照例收到了来自西藏察隅的祝福短信和微信,心中的那份业已平息的牵挂再起波澜。

他失眠了。

两天前,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王名海江苏“最美法治人物”荣誉称号。颁奖辞是这样写的:王名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援藏期间开创法律援助先河,是填补当地法律服务空白的援藏律师。

时间如流水一般,潺潺而流。他从西藏回来两年了,第二批第三批援藏律师也回来了,第四批该踏上征途了吧。而他内心深处最盼望的是,察隅县能带出一个本土律师,像钉子一样守在那里,为老百姓一直服务下去。

据说,这样的工作已经起步了,可能会以公职形式,培养和入驻司法单位,专职提供普法和法律援助。

想到这,他舒了一口气,渐渐有了困意,而身边的儿子和媳妇睡得正香,也很踏实。

(本文作者华诚,首发于 2017-01-03中国江苏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