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大同找办理车祸官司律师,「分享大同头条故事」初心不改守护公平正义——追记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庭长郑剑兴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3-01-08 09:11:37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在涉法涉诉信访一线奋战数十载,宁可透支生命,也决不辱没使命。

满腔热情解民忧,敢于担当善释理。他是新时代邹碧华式的法治“燃灯者”,把如阳光般明亮、温暖的司法温情传递给了人民。

2019年1月3日,时任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处级审判员、立案二庭庭长的郑剑兴,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年仅57岁。

“如果我能活下来,我还想回到信访岗位。”

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信访处处长、立案二庭庭长……郑剑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变换过工作岗位,其中有十多年,他在涉诉信访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用忠诚和爱心搭建起一座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经他接待处理的信访案件无一矛盾激化、无一被投诉举报。

2018年,全国两会接访期间,伴随剧烈和长时间的咳嗽,郑剑兴觉得越来越疲惫、乏力。同事劝他去医院检查,而他为了不耽误工作,打着点滴咬牙坚持接访。两会结束后,他回到大同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医院检查身体,而是带病牵头办理中央巡视组交办的一起信访案件。由于病情恶化,此时的他已经不能正常发声,只能用手指点着电脑屏幕和同事沟通交流。直到案件办理圆满结束,郑剑兴被领导强制休息,到北京就医。

郑剑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接受化疗的几个月里,他也没有躺下休养,没有闲着,坚持往返于北京和大同,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家人和同事劝他安心在北京住院治疗,他却说:“我还有工作没做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郑剑兴也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手机成了他战斗的武器,微信成了他的纸和笔,在和同事沟通信访案件时,好几次他累得几近虚脱。他在微信里发给同事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能活下来,我还想回到信访岗位。”

为民办事的郑法官

干信访,一头是党的重托,一头是群众的期盼。郑剑兴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咱们就是架起党心民心血肉相连的桥梁。决不能冷落一位信访群众,不能拖延一件信访事项,信访干部要让自己成为来访群众可以托付的人。”他就是这样,努力让每一个当事人都感受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2015年7月的一天,一声尖叫打破了市中院诉讼服务大厅的工作秩序,“有人在法院门口上吊!”正在大厅工作的郑剑兴立马向事发点奔了过去,身高一米八的他解开绳索,迅速将当事人救了下来。原来,王某某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不服法院判决,申请再审。因其不符合再审条件,法院依法驳回其无理诉求。缺乏法律常识的王某某不甘心败诉,在法院缠诉闹访,上演了这出“上吊”闹剧。郑剑兴了解情况后,一方面从法、理、情上给王某某耐心细致地讲事实、摆依据、释法理,反反复复地做工作;另一方面,他多次走访肇事者,争取同情理解。肇事者被郑剑兴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再次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案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类似这样的极端缠诉闹访事件,郑剑兴在岗期间处置了多起。他总是奔波在说服和感召的路上,危急关头,他的身影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干信访要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群众、中间对得起良心,说到底是要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这是郑剑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无私付出,换来了百姓的真心点赞。群众口口相传:市中院有个为民办事的郑法官!

“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在同事眼里,郑剑兴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大哥,更是一位善创新、敢担当的领头人。他凭着自己多年的信访工作经验,借鉴创新“枫桥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做好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上访人员工作与做上访人家属工作相结合、法院做工作与动员社会组织一起做工作相结合、教育疏导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四结合”工作法,同事们都称赞:“简单易学,实在管用。”

当事人刘某因为合伙经营亏本,认为是合伙人诈骗,在提起民事诉讼过程中,他要求法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处理,合议庭合议后认为不构成刑事犯罪,依法驳回其诉求。刘某便怀疑法院偏袒对方,缠访不断。郑剑兴发现他对法院存有严重的不信任,便领着他找到接访值班律师做法律咨询。在听完律师释法理的一席话后,刘某便偃旗息鼓了。有一些人对法律认知不强、对法理理解不深,怎么能让他们依法上访?郑剑兴认为,要创新“枫桥经验”,比如积极引入第三方免费法律服务,让值班律师参与信访接待,通过讲解法律知识来提高信访案件当事人对法律的认知水平,帮助上访人消除对立情绪和不信任心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郑剑兴立足岗位实际,潜心研究涉诉信访特点规律,先后完成各类汇报调研文章、工作方案等综合性材料100余篇,起草了《大同市委政法委、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同市司法局关于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活动的实施方案》,协助院党组制定完善了《涉诉信访案件的终结与司法救助制度》等,还牵头与市司法局、律师协会和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建立了多元化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纠纷机制,构建起“大信访”格局,有效破解了信访难题,为全力打造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大同模式”贡献了重要力量,促进涉诉信访工作进入制度化、信息化的快车道。

春风化雨解忧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别着急,有话慢慢说”,面对当事人的强词夺理、横加指责,甚至出言不逊、动手动脚,郑剑兴总是面带微笑,习惯性地端上一杯热水,耐着性子倾听,等来访人平静下来了,再细心询问、详细答复。这么多年来,认识他的人都没见他和来访人红过一次脸、吵过一句嘴。

他脾气好、性子温是远近都出了名的。一次有个同事实在看不下去了,准备上前制止上访者的无理取闹,被郑剑兴拦住了。他对这位年轻的同事说:“找咱们的群众不是带着气,就是背着怨,咱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只要能案结事了、息诉罢访,挨句骂、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候,当事人讲起来滔滔不绝、不管不顾,错过了饭点,郑剑兴就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同事们都说,郑庭长和老百姓打交道讲究“三多三少”:耐心细致多,简单粗暴少;宽容理解多,冷漠无情少;说服教育多,要求强制少。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对待群众能走心、交心,对待工作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总是缺席的他

在郑剑兴的儿子记忆中,父亲是个大忙人,是个“工作狂”。儿子年幼时,郑剑兴早出晚归,周末加班,答应陪妻子孩子一起去公园游玩的承诺一直没能兑现。工作30多年,他没请过一天事假,每天脑子里装的、想的都是信访群众的诉求。有好几次,妻子被他说梦话吵醒,“别着急,听我和您说……”妻子又气又笑。为了方便群众,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信访群众的电话,全家人深更半夜被电话吵醒是常有的事。有的当事人一打就是几个小时,他总是认真听、细致记、耐心讲,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耐烦。

他的妻子回忆说,郑剑兴很少休过完整的节假日,除夕也忙工作,团圆饭总是缺席。从2011年起,郑剑兴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接访,回家的时间就更少了。他又何尝不想给80多岁的老母亲尽孝!写封短信、报个平安,成了他排解愧疚的唯一途径,每封信的结尾总是那句话:等忙完这阵子,儿子就回家看您。但直到母亲去世时,郑剑兴还忙着接访,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郑剑兴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无怨无悔,他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诠释了人民法官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大同日报

记者:兰 晓 李明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