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托关系找的律师能便宜点吗,约会遇到酒托怎么办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3-01-03 12:13:57

导读

酒托、饭托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酒托,是指在酒吧等高消费的场所,安排“服务员”上网与人聊天,以交朋友等理由为诱饵,诱骗他人至酒吧消费高价酒水。但是现在各种套路很深,除了酒托、吧托外,还有咖啡托、茶托、衣托、婚托等等托,不知道您遇到过没有。

案件回放 

案例1:“吧托”诱导消费,涉嫌诈骗罪

  2016年2月,小凯(化名)用自己的手机聊天交友时,碰到一个网名“姐的范,你学不来”的女孩主动加他为好友,并向其透露自己最近心情不好,有机会想见面聊聊天。小凯当时正想认识女孩子,于是欣然前往,两人约在江北万达广场见面。

当晚6点,这名女网友(化名李小雨)带着一个女伴和小凯见面了,小凯提议先去吃个饭。但李小雨说不想吃,先去逛逛,于是三人就沿着步行街走到了一家酒吧门口。李小雨和女伴当下就怂恿小凯一起去酒吧坐坐,小凯虽然觉得这么早去酒吧有点怪,但还是碍于面子跟了进去。

三人找了个卡座坐下,小凯就招呼女孩点东西吃。李小雨点了一瓶红酒,一个果盘和开心果等小吃。红酒是倒出来盛在一个大玻璃壶后,掺入可乐呈上来的,服务员随后把调好的红酒倒在三人面前的红酒杯中。刚一倒完,就提醒小凯先买单,一看账单1896元,小凯虽然觉得贵,但为了充面子还是当场刷了卡。

喝了一会儿,又有个服务员笑盈盈地走过来,他说小凯的消费已经满一定金额,可以去坐楼上的VIP包厢。在包厢里,李小雨趁相谈甚欢之际又陆续点了三瓶酒,此时他已经在这个酒吧消费了6109元。

小凯发现情况有点不对,与服务员发生争议后报警。

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这个酒托黑店幕后老板胡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另外,对团伙的“酒托女”、“键盘手”等人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年到11个月不等。

案例2:利用“婚托”作幌子骗财,构成诈骗罪

北京法院审理了一系列婚姻中介机构利用婚托诈骗征婚者钱财的案件,在该系列案中,婚姻中介机构利用“婚托”作幌子,共计骗取30余名女性被害人400余万元。

张某玲在北京东城区、朝阳区等地成立了多个婚姻中介机构,会员的会费从1.8万元到98万元不等,分成五六个档次。金额不一样,对应不一样的会员条件,从1万元一直到90多万元,相对应的这些征婚者可以见到资产从几百万一直到资产上亿的优质适龄男性。而事实上,婚介机构所说的那些资产数百万甚至上亿的优质男士资源是不存在的。这种情形下“婚托”出场了。

婚介公司会安排征婚者和这些包装的婚托在固定的场所见面。见面以后会有婚介公司的人为双方引见,引见的时候把婚托介绍成比如说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或者企业集团的负责人。

  见面时,“婚托”会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包装,比如穿名牌西服、戴名牌手表、用名牌手包等;婚托用的名字都是假名,所谓的房地产老板、国企老总等身份都是编造的。

  分开后,如果征婚的女士对男士感兴趣,这时第二个骗钱的套路出场了,“红娘”会要求征婚者交纳数万元的“封档费”。这样中介公司谎称可以为你保存这些人的资料,不再给这些优质的男士介绍其他的征婚者。

交了封档费后,婚托会配合婚介公司和征婚的女性用手机短信等形式问好聊天,然后很快就会以出国处理公司业务、定居,或者表示没有缘分等理由甩掉征婚者。

  此时,婚介机构的第三个骗钱套路上场了,他们会趁机向征婚者提出,可以交纳更多的会费,约见资产更丰厚、档次更高的男性。如果征婚者不再交纳更多会费,婚介机构就安排其他婚托进一步应付征婚者,直到完成婚介合同约定介绍的人数,甩掉征婚者为止。

张某玲的婚姻中介机构利用“婚托”作幌子,共计骗取30余名女性被害人400余万元,最终自己被送进了监狱。

律师总结

类似于酒托案之所以发案率高,很多人被骗,主要原因是犯罪团伙充分利用了被害男性动机不纯、渴望猎奇猎艳的心理。但被害人并不了解网上聊天的网友和真正见面的酒托女根本不是同一个人,都是由“键盘手”操作的。

婚姻中介机构,作为适龄男女之间的“红娘”,本应是牵线搭桥、传书送话,促成美满姻缘的,但是目前不少婚介机构抓住征婚者急于找到另一半的心理,雇佣职业男女“婚托”去应付不同的征婚者,进行诈骗的行为,其中职业“婚托”杀手还有本事从征婚者处骗吃骗喝骗礼物甚至钱财,吃了上家吃下家,东家与客户两边通吃,日子过得舒心又富传奇色彩。


律师提示

各种约会托诈骗,案发率高、造成社会影响大。提示适龄男女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婚恋观,不仅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应做到洁身自好,不要带着猎艳的心理去搭识网友,网上交友必须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网友、婚介机构和对方的花言巧语,一旦发现有欺诈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另外也提醒那些酒托、吧托、咖啡托、茶托、衣托、婚托等等托,绝对不能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去骗取钱财,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同时也要提示找工作的求职者们,擦亮眼睛,别被高薪诱惑,陷入了找工作的骗局,陷入了犯罪公司,比如电话销售保健品诈骗、担保公司非吸、网络传销、现货、期货、外汇、黄金白银诈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