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塘头镇找律师,离休老党员的故事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30 00:28:11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在沈家门新街社区党建工作室,经常能看到一个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的身影,她就是党员志愿者林慧君。

64周岁的她是一名退休法官,退休后,这位老党员依旧闲不下来,发挥自己的专长,义务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提起这些事,这位老党员说自己只是“做了点事体”。

老党员的故事|退休老党员当起了法制工作志愿者

白天教书,晚上有时还要参与劳动

林慧君是沈家门人,从舟山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展茅中学当一名语文老师。农村海岛需要人才,需要教师,这也是当时很多师范生的去处。

林慧君在展茅一待就是好几年。“展茅我不要太熟悉哦,那边还有一个水库呢。”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水库的修建,林慧君等一众老师也出了一份力。

那时候除了正常上课外,师生也需要劳动。劳动没有固定任务,就看公社的安排。“当时水库要改造了,这种现在来说应该叫民生工程,老师们也要出一份力。”林慧君说,干活的不单是老师,公社工作人员等各行各业的都有,也算是那个时候的时代特色了。

老师们白天要上课,那就晚上干活。倒不用天天去,但轮到了通常要干到晚上10点或11点。几个年轻老师各司其职,男老师负责挖,女老师们就挑泥土。现在听来是个苦力活,但当时大家思想都比较单纯,即使晚上干活,也没人喊苦喊累。“可能那时候家里兄弟姐妹都比较多,没有那么娇贵吧。”

当时条件不易,讲台生涯却很温馨

虽然离开三尺讲台多年,但林慧君一直关注着曾经教过书的地方。“现在展茅中学校舍都崭新的。”自己教书的时候条件没有那么好,但小小的校舍也五脏俱全,有寝室有食堂,当时学校里还有一口水井,在农村学校里来说条件也不算差了。

食堂里吃饭的人并不多,主要是林慧君这些外来的老师。当时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不少是沈家门人。老师们一周只能回家一趟,周六回家,有时候周日晚上就要到校提前去开周前会议,有时候能够在家多睡一晚,坐着周一的早班车赶回学校。那辆公交车沿线经过芦花、展茅、螺门等不少学校,因此周一的早班车上常常坐满了各个学校的老师,就像是“教师专列”。

当时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算得上齐全,除了基础的语数两门学科,英语、物理、化学也都有了。林慧君教两个班级的语文,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之职。

尽管自己当时都还算“嫩”,但林慧君管理教导学生却是一把好手,班里的孩子都比较听她话。当年教过的学生现在和她联系,还会开玩笑说:“林老师来了,我们都听话了。”

那个年代,要从农村初中考到普陀中学等高中,不容易,一个班里可能就只有几个。有些学生碍于家里条件有限,没打算让孩子继续升学,也有半路辍学的。条件虽然差,但那段讲台生涯留在林慧君印象中却十分温馨,学生们都比较朴实,大家的想法都很单纯,读书的好好读书,教书的好好教书。

老党员的故事|退休老党员当起了法制工作志愿者

特定时期的“流动法庭”,属于那个年代的特色

1983年,林慧君进入法院工作,当起了书记员。“当时转行到法院的有4个老师。”林慧君说,书记员需要手写记录,讲究速度。而老师平时书写习惯了,适应起来也比较快。一群人也重新接受培训学习,拿到了法律专科文凭。

时代的变化在各行各业都有投影,这话一点不假。从林慧君经手的案子中,就可以触摸到时代发展的痕迹。刚到法院时,经手的案子以离婚、财产分割、赡养等为主。“那时候农村里赡养老人以稻谷计算,一年该给多少稻谷。”许是生活条件的关系,因为赡养起纠纷闹到法院的比较多,农村还有不少因为宅基地而引发的纠纷。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后来这类案子就比较少了,民间借贷的案子多了起来。“有一段时间,和台湾人的离婚案件也比较多。”这些案件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每个年代的特点。

“流动法庭”也是当时的特色之一。林慧君和同事经常要下乡就地办案,有些当事人不方便到现场,当时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方便群众。有一次,塘头发生了一起打架的案子,其中一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林慧君就和同事在塘头村里开庭。“如果案件比较复杂,在审判长和书记员之外,还需要两个合议庭成员一起去。”

“现在案件审理程序上更加规范化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了。”这样的“流动法庭”也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大众对于进法院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以前提起去法院诉讼,不少群众还不愿意去,所以总体来说那时候案子还是少。现在大众懂得了以法维权,看待诉讼就更加理性了。

退休后成为法制工作志愿者,发挥余热解民忧

“我是1986年入的党。”和很多老党员一样,林慧君把自己入党的时间也记得十分清楚。退休后,林慧君依旧发挥着党员的引领作用,当起了法制工作志愿者。

“当时普陀区想设立一个点,一旦居民有法律方面的需求,可以咨询这些志愿者。”作为这个行业退休的党员,林慧君二话不说加入其中。

说是提供法律咨询,其实还包括了协调纠纷的功能。“主要是上下楼层之间房屋漏水之类的邻里矛盾。”对于这类辖区内发生的、争议标的不是很大的事情,林慧君都会当场协调处理,协调完如有涉及赔偿也都当场兑现,不留后遗症,让问题解决在基层。

“绝大部分都能调解好,道理说清楚,大家也都能理解。”听林慧君说起来似乎挺简单,但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她和其他志愿者的来回奔走协调。

协调要做到不偏不倚,尽量公正,这是林慧君的原则,因此每回遇到纠纷,她和其他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总要先去现场看看情况,宁可自己多跑两趟,看过之后心里有底了才知道该怎么协调。

有些纠纷双方都是上班族,调解只能等到下班后。林慧君有时在回家后接到电话,请她帮忙去调解一下,她也二话不说马上出门。

遇到来求助的弱势群体,她和其他志愿者更是从头服务到尾。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前来咨询诉讼相关事宜,这位老人年纪大了,连怎么乘公交车都不太清楚。林慧君和志愿者就义务带他来去,陪他去法院办理相关事项,直至事情圆满解决。时间一久,附近的老年人都认准林慧君了,有事需要咨询,总习惯问问她在不在。

坚持公益多年,林慧君还曾被普陀区评为优秀志愿者。“自己愿意做这项工作嘛,付出也是应该的。”这位老党员说。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