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在寻甸县找律师事务所,穿越空间40年代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22 10:07:29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家,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根,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梦想。改革开放让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也让亿万中国百姓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8倍。 有着深厚家庭情结的中国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有着最切身的体会,有着最朴素的骄傲,也有着最深刻的认同。穿越时空的这40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图像,是岁月的沉淀,是沧海巨变的缩影,折射着改革开放创造的中国奇迹。

左图:1979年,在山东济南,28岁的李伏英用自行车推着刚满一岁的儿子张侃出行(张侃提供)。张侃小时候跟着父母出门,经常乘坐家里这辆自行车。右图:2018年11月6日,在山东济南,67岁的李伏英乘坐儿子张侃的私家车出行(新华社记者朱峥摄)。张侃是改革开放同龄人,在他眼中,这些年他家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工具的改变。2009年,他和爱人买了一辆10万元左右的汽车,经常开车带着一家老小走亲访友、自驾游。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6年9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外婆徐苗香抱着11个月大的蓝晴霞坐在土坯房里(蓝晴霞提供)。那时,蓝晴霞和外婆住的是两层土坯房,一楼是房间,二楼用来放置农用工具。下图:2018年11月27日,在浙江省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蓝晴霞(左)与75岁的外婆徐苗香在自家经营的“青梨民宿”院子里合影(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原来的两层土坯房建成了小洋楼,小洋楼又被改造成为以竹木风格为主的民宿。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左图:2002年10月6日,6岁的李傲星在河南省兰考县桐乡街道盆窑村的老式砖房前打拳(李傲星提供)。他的身后是李傲星一家居住的80多平方米老式砖房。右图:2018年11月14日,河南省兰考县桐乡街道盆窑村,22岁的李傲星在新房子前打拳(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李傲星一家曾经做过一些小生意,后来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专心经营建材生意,收入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0年,村里集体建房,李傲星一家得到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5年,6岁的周鹏在山东省菏泽师范学校内练习武术(周鹏提供)。周鹏父亲是山东省菏泽师范学校的老师,他的家就在学校内。下图:2018年11月29日,39岁的周鹏在北京家中展示篮球(新华社记者殷刚摄)。周鹏如今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某教研室主任。周鹏说他小时候的最大愿望就是长大后能坐上汽车、住上楼房,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当年很多不敢想的“奢侈品”都成了日常物品。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2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后排中)在自家茅草房前和儿子严余山(左一)等合影(资料照片)。那时,小岗村村民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图:2018年11月28日,严宏昌(左六)在自家楼房前和儿子严余山(左四)及部分家人合影(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改革开放后,小岗村村民致富了,纷纷把茅草房推倒,盖起了砖瓦房和楼房。如今,严宏昌一家住在三层高的钢混结构楼房里。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4年,24岁的强巴(右二)和他的三个兄弟在西藏阿里地区跑运输时,在自己购买的“东风”牌运输车前合影(强巴提供)。1986年,强巴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打工拉货。1993年,他购买了“东风”牌运输车,在西藏各地四处跑运输。下图:2018年11月26日,在西藏山南贡嘎县,48岁的强巴(右二)和他的三个兄弟在自家车前合影(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2012年,强巴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还购买了一辆30多万元的丰田牌私家车。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5年,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8岁的崔波(左)和弟弟崔健在家中合影(崔波提供)。那时,他们和父母住在一间48平方米的老平房里,大兴安岭林区的冬天经常零下40多摄氏度,家里取暖全靠屋里连接火炕和火墙的炉子。下图:2018年8月29日,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41岁的崔波(左)和弟弟崔健在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王凯摄)。姐弟俩现在均住在当地的高层小区,家里取暖用的是地暖,做饭用的是天然气集成灶。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4年,6岁的周爱际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南路社区的家里玩耍(周爱际提供)。照片里周爱际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用水泥预制板拼接而成的“大板楼”,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下图:2018年11月11日,30岁的周爱际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南路社区的家里(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周爱际如今是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的一名公务员,现在她的房子有160多平方米,三室两厅,宽敞明亮。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1年,6岁的柏扬在河南开封的家中。这套房子是柏扬父亲单位分的小两居(柏扬提供)。照片中的高低柜在当时是一件很时髦的家具,24英寸彩电花费了柏扬父亲一年多工资。下图:2018年11月28日,33岁的柏扬在北京家中和儿子合影(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柏扬如今住在北京,是一名平面设计师。现在她自家的住房面积大了很多,不仅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还能把爸妈接过来一起住。家里的60多英寸彩电只花费了她不到一个月的工资。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7年2月1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郑村,69岁的薛美香在自家的窑洞里切肉(孟春兰摄)。薛美香和家人在窑洞里居住了40多年,点的是煤油灯,睡的是大炕。下图:2018年11月2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郑村,90岁的薛美香在自家居住的楼房里切水果(新华社记者曹阳摄)。两年前,薛美香一家搬进了楼房,用上了暖气,各种家电一应俱全。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2005年春节,甘肃省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61岁的农民王毓灿(右)和老伴魏秀兰在自家土坯房前合影(王毓灿提供)。他们身后的土坯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下图:2018年11月29日,74岁的王毓灿(右)和老伴魏秀兰在自家混凝土结构砖瓦房前合影(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他们身后的房屋是2010年在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帮助下新建的。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78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8岁的于林波在自家老式立柜前画画(于林波提供)。那时,于林波一家人住在3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铺土炕上,冬天耳朵和手经常冻伤。下图:2018年11月13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48岁的于林波在家中的电脑桌旁留影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于林波如今是一名机关干部,现在住的楼房是集中供暖,冬天家里20多摄氏度,再也不会在屋里冻伤手脚了。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5年1月,27岁的王汉明和妻子陈美兰在云南省寻甸县家中举行婚礼。当时住房条件非常简陋,婚房就在3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下图:2018年11月25日,已经退休的王汉明和妻子陈美兰在云南省寻甸县家中一楼客厅留影。过去30多年,王汉明和妻子搬了6次家,现在居住在2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里。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0年9月20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26岁的陈玉芳在家里的电视机前(陈玉芳提供)。当时,陈玉芳一家三口住在3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里,家里仅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下图:2018年11月1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54岁的陈玉芳在家里的电视机前拍照(新华社记者陈斌摄)。陈玉芳是绒线厂退休职工,如今她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电视机换成了42英寸的液晶智能电视。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左图:1983年,在重庆自家楼下,4岁的董嘉坐在一辆临时停放的红旗牌小轿车上(董嘉提供)。右图:2018年11月28日,在重庆自家楼下,39岁的董嘉站在自己的私家车旁(新华社记者刘潺摄)。董嘉如今是一家民营企业的部门总监,在他印象中,小时候家中厨房做饭要烧煤球。这些年,住的房子比原来大了,居住环境也得到改善。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3年10月2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果园村,2岁的刘蕴晗(前排右二,在其奶奶怀抱中)和家人在老家门前合影(刘蕴晗提供)。下图:2018年2月17日,刘蕴晗(后排右三)和家人在经过装修改造的老家门前,和仍住在这里的爷爷奶奶合影(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1年,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7岁的周宁在自家平房内看书(周宁提供)。她的身后是东北传统平房的火墙,小时候周宁跟着爸妈住在东北老式平房里。下图:2018年8月28日,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44岁的周宁在自家屋内看书(新华社记者王凯摄)。周宁如今是国家电网大兴安岭供电公司职工。90年代周宁一家搬入了楼房,用上了暖气。现在周宁一家住得更好了,家里还用上了地暖。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4年12月18日,26岁的郑虹在北京经过简单装修的家中(郑虹提供)。下图:2018年11月15日,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郑虹在北京的家中(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郑虹从事大型画册的编辑与设计工作,如今她家客厅的书架上摆满了她设计的图书,专用书房内不仅有最新型的电脑,还有一方红木的画案。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6年,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8岁的翟红娟(左)和姐姐翟红英在家里简陋的厨房刷碗、揉面(翟红娟提供)。那时,翟红娟全家的房子只有70平方米左右。下图:2018年11月22日,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40岁的翟红娟(左)和姐姐翟红英在家里准备午饭(新华社记者李博摄)。翟红娟如今住的房子100多平方米,家里置办了各式各样的现代家具电器。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1年,4岁的卢婧(右)和2岁的表妹李良智在江西南昌家中一起玩耍吃东西(卢婧提供)。当时卢婧家居住的房子又小又窄,没有厕所,只能使用楼下的公共厕所。下图:2018年11月10日,31岁的卢婧(右)和29岁的表妹李良智在江西南昌家中聊天(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卢婧如今是江西省一名基层公务员,1993年卢婧一家搬离老房,经过两次搬家,住进了现在又大又宽敞的房子。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9年8月6日,9岁的唐诗言在广东东莞市长安镇的家里洗碗(唐寿新摄)。唐诗言的爸爸是广东东莞市的一名记者,当时家里住的是单位分配的公寓房。下图:2018年11月1日,28岁的唐诗言在东莞市长安镇父母的住房里洗碗(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唐诗言如今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现在的住房是自家购买的商品房。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2005年5月25日,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委会方佬村,28岁的农民符文京和家人在自家住的茅草房前合影(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下图:2018年3月8日,41岁的符文京坐在自家的砖瓦房前。10多年来,符文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住茅草房,现在住上了砖瓦房(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3年,8岁的彭菁在南昌的家中看书(彭菁提供)。小时候她家住在一套面积8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住房,家里的电视是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下图:2018年11月14日,33岁的彭菁在南昌家中看电子书(新华社记者万象摄)。彭菁如今是南昌市的一名媒体从业者,住在面积180平方米的商品房里。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2年,50岁的钱正华和44岁的妻子杨家梅在长沙市岳麓山脚下的单位宿舍房合影(钱正华提供)。狭小的房间里摆放的冰箱是钱正华托老同学帮忙购买的二手货。下图:2018年11月28日,长沙动物园退休职工、76岁的钱正华和70岁的妻子杨家梅在长沙市咸嘉新村小区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李尕摄)。他们如今住在近200平方米的复式楼房里,家里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今年是他们的50年金婚纪念。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2年,13岁的孙广治(左二)与兄弟姐妹在哈尔滨合影(孙广治提供)。那时,孙广治家里的房子只有40平方米,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下图:2018年11月29日,49岁的孙广治在自己哈尔滨家中的书房里(新华社记者王凯摄)。孙广治如今是黑龙江大学的外语老师,居住在120平方米的房子里,拥有一间宽敞的书房。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4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基诺族乡巴亚村,20岁的腰则(左二)和家人及朋友在屋里准备吃蒸米饭(腰则提供)。她家当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下图:2018年11月20日,54岁的腰则(左一)和她的儿媳及两个孙子在家里(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腰则一家现在住进了新房,买了新电视,全家有100多棵橡胶树,还有了摩托车和拖拉机。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都贵玛(中)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她们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都贵玛提供)。当时,都贵玛家里养着生产队的几百只羊,没有工资,每人每月分配的粮票只能买一些米和面。下图:2018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76岁的都贵玛(右)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自家楼下合影(新华社记者邹予摄)。2009年,都贵玛离开牧区,搬进了政府分配的楼房,面积有75平方米。如今家里四世同堂,查干朝鲁也离开牧区来城里陪伴母亲。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0年11月22日,56岁的南京大学教师邱平在江苏南京的家中留影(邱宁提供)。当时她住在没有电梯的5楼,换煤气是生活中的大事情,每次都得有学生或者其他年轻人帮忙。下图:2018年11月27日,84岁的邱平在带电梯的110平方米的小高层住宅中作画,换煤气的苦恼早已成为往事(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0年10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5岁的张斯(右)和妈妈要平智在家中合影(张斯提供)。那时,张斯一家住在父母单位分配的6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家中做饭用的是土灶,用蜂窝煤取暖做饭。下图:2018年11月1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33岁的张斯(左)和5岁的女儿韩斯旸在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詹彦摄)。张斯如今是山西焦煤集团职工,居住在一套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商品房内,用上了地热供暖,做饭用的是天然气灶。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78年11月,37岁的教师蒋逸芬在陕西临潼的家里(蒋逸芬提供)。当时蒋逸芬一家五口住在临潼铁中分配的老式楼房里,只有25平方米,卫生间需要和其他人家共用。家里的电话是因工作需要安装的铁路系统内部电话。下图:2018年11月29日,77岁的蒋逸芬在自己家中(新华社记者刘潇摄)。如今她和老伴儿居住在西安,房子有160多平方米,平时用智能手机和家人朋友联系。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0年,在福建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7岁的黄圣辉(左)和弟弟黄圣亮在自家老房子前留影(黄圣辉提供)。当时他们一家人住在破旧土坯房里。下图:2018年11月30日,在福建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45岁的黄圣辉(左)和弟弟黄圣亮拿着幼时的照片在自家院子前合影(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出生在贫困茶农家庭的黄圣辉,继承了祖辈的种茶制茶技艺,改革开放后带领家人从事茶叶生产,脱贫致富。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扣河子镇,5岁的闫文丽在自家的老房子前留影(闫文丽提供)。下图: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扣河子镇,35岁的闫文丽在家中整理衣物(新华社记者刘磊摄)。做餐饮生意的闫文丽在当地经营着一家酒店,她和家人也住在这里。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这是养殖围网拆除前,“渔二代”王贵宝一家在湖北洪湖上的住所(王贵宝提供)。当时王贵宝和家人住在船上,常遭风吹日晒雨淋。下图:2018年,在湖北洪湖市,41岁的王贵宝(右)与父母坐在新家的沙发上(新华社记者熊琦摄)。为保护洪湖生态,当地政府拆除围网,帮助渔民上岸。王贵宝用父亲和自己的购房补贴、扶贫搬迁补偿和政府收购渔船的钱,购买了一套113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房子。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78年8月,在云南寻甸,24岁的杨彩珍(右)与同事在居住的砖房前织毛衣(杨彩珍提供)。1978年,杨彩珍与丈夫结婚时居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旧砖房里,做饭用的是煤炉,每天烟熏火燎,房前屋后就是鸡舍,许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下图:2018年11月23日,在云南曲靖,64岁的杨彩珍(右)和丈夫在家门前留影(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40年来,他们搬了6次家,一次比一次好,现居住在曲靖市200多平方米的独栋住宅里。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2年,在合肥市烟墩乡,35岁的卫世平(后右)、妻子陆广梅(后左)和孩子们在新婚的弟弟家中合影留念(卫世平提供)。当年卫世平和弟弟在一栋楼房的上下层比邻而居。下图:2018年11月14日,61岁的卫世平(前右)、妻子陆广梅(前左)和孩子们在合肥市滨湖欣园社区的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张端摄)。卫世平已经退休,平日里经常和朋友一起相约聚会和旅行。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92年,40岁的陈玉芳(左二)一家在辽宁抚顺市的老房子中(陈玉芳提供)。陈玉芳的老房子位于采煤沉陷区,白墙开裂,窗户透风。下图:2018年9月28日,66岁的陈玉芳(右二)一家在辽宁抚顺市东华园社区的家中(新华社记者杨青摄)。纺织厂退休工人陈玉芳一家从危房搬进了现在90多平方米的新楼,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水电气供应有了保障。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8年,在深圳市罗湖区,12岁的欧阳韵倩和母亲邵本秋、父亲欧阳逢亮、姐姐欧阳韵姣(从左至右)在家中合影(欧阳韵倩提供)。1988年,欧阳韵倩随母亲一起迁居深圳,与来支援深圳建设的父亲团聚。那时他们住在罗湖区父亲单位分配的房子里。下图:2018年12月1日,在深圳市福田区,42岁的欧阳韵倩(左三)和母亲邵本秋(中)、姐姐欧阳韵姣(右三)及家人在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2005年,欧阳韵倩和丈夫买下了福田区这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欧阳韵倩如今与朋友一起创业。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1981年,刘瑜的父母抱着出生百天的她在广西桂平家中留影(刘瑜提供)。下图:2018年12月3日,37岁的刘瑜和丈夫尼古拉在上海自己经营的餐厅里清点刚到货的圣诞装饰品(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刘瑜来自广西桂平,自幼学习舞蹈。2003年刘瑜前往法国深造,在那里结识了丈夫尼古拉。2012年她和丈夫、孩子回到中国,在上海经营一家餐厅。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左图:1993年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岁的吴濯蓥在家里留影(吴濯蓥提供)。那时候吴濯蓥的家只有30平方米,冰箱只能放在卧室,家里带天线的电视机接收信号总是不好。右图:2018年12月4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9岁的吴濯蓥在自己新家的客厅(新华社记者王凯摄)。如今的吴濯蓥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她的新家有90平方米,家里有了客厅,电视机也换成了智能型。 新华社发

40年40家——穿越时空看我家

上图:2008年11月5日,在广西那坡县那布村,村民在一户苗族青年家参加婚宴。因为当时经济条件差,村民的婚宴非常简陋。下图:2018年3月6日,广西那坡县甲柳村苗族青年吴文荣(右四)在自己的婚宴上招待客人。如今,村民婚宴上的菜品已十分丰盛。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