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商标许可加找律师北京观唐,河源市源城区乡村振兴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15 21:57:32
河源东源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美丽乡村绘就新图景

今年2月28日,河源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机闹春耕现场会在东源县船塘镇小水村优质丝苗米种植基地召开。图为旋耕机备耕现场。

河源东源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美丽乡村绘就新图景

东源县上莞镇全力打造仙湖茶品牌,茶产业发展兴旺,采茶人笑容满是收获的喜悦。

河源东源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美丽乡村绘就新图景

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亩无人水稻农场,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客家古邑风情游”“休闲乡村特色游”两条线路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顺天镇获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上莞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老围村、下屯村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仙坑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仙湖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河源市东源县正悄然发生喜人变化——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东源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压实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健全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县乡村振兴局挂牌运作,乡镇级乡村振兴办全部成立,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1年,东源县农林牧渔业产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6亿元,同比增长16.2%。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5.8万亩,经验在全省推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97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20元,同比增长8.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东源“三农”工作稳健推进,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描绘蓝图

3亿元打造“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

观景台、咖啡屋、阮啸仙故居……每逢假日,前来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自从阮啸仙纪念大桥开通后,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了。”一位当地村民黄阿姨说。

今年,东源县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行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镇村建设,示范引领推动全县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

今年5月,投入3亿多元的“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建设。这是东源县两条重点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之一,该县西边以顺天镇为核心的“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左一右勾勒出东源乡村风貌,将为东源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添上浓墨重彩的华章。

“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西南起自仙塘镇,往东北延伸至柳城镇,全长75公里,覆盖沿东江5个镇(仙塘、义合、黄田、蓝口、柳城)39个村庄。“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计划今年底建成的一期工程,自仙塘镇到义合镇共覆盖18个村庄约23公里。

根据规划,“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描绘“一带三区多节点”发展蓝图:“一带”是指通过东江两岸75公里生态景观重塑、乡村公路与碧道体系建设、“最东江”水上特色游线设计,打造一条最美“东江画廊”。“三区”分别指的是以多彩东江文化体验为主题的“归乡东江”片区,以温泉康养度假为特色的“云养东江”片区,以生态农业示范发展为重点的“稻梦东江”片区。“多节点”是指依托东江沿线生态景观资源、旅游景区景点、新农村休闲民宿、滨江网红节点、东江夜游体验等,打造多个激活乡村产业、焕活乡村活力、点亮乡村夜景的“东江画廊”打卡节点。

为推进“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既快又好建设,东源县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整合全县资源,统筹各方力量,采用“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EPCO)”模式,全力确保项目如期完工,群众早日受益。

在义合镇“东江湿地审计公园”建设工地,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草坪已经铺好,桃树栽种完毕,工人们正开展收尾工作。作为“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点工程,公园新建的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审计公园将与旁边的粤菜师傅基地连成一片,共同发展。

仙塘镇正在着手“文化+旅游”工作,全力打造“南园古村文化游”“仙人塘葡萄生态园采摘游”“观塘公园赏花游”等特色文旅产业,彻底焕发农村发展活力。

“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在仙塘镇和义合镇同时展开,建成后,将与河源江东新区已建成的碧道系统形成南北呼应、统一和谐的美丽风貌,构筑“城、郊、乡”有序过渡、联动发展的整体格局。

“东源将依托‘东江画廊’沿线村庄、山水生态、当地文化,以全域协同建设为思路,农商文旅多产业、全业态融合发展为路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以带促镇,带动区域内乡村全面振兴。”东源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说。

科技引领

无人智慧农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东源县以开展“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专项行动为抓手,促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年2月,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下称“智慧农场”)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建立。智慧农场由东源县政府牵头,东源国资委下属农业托管公司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合作共建,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面积达500亩、广东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

智慧农场依靠北斗卫星系统和5G信号,实行无人驾驶旋耕机整地、无人驾驶激光平地机平地、无人驾驶精量穴直播机直播、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植保无人机施肥施药和无人驾驶喷雾机施药、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无人驾驶运粮机运粮、机械化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据悉,智慧农场核心示范区前期面积为150亩,今年上半年,该农场分别进行了30亩无人驾驶精量穴直播机播种、120亩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种植品种是国家航天育种中心航天搭载后培育的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药性强等特点,无人驾驶机械化种植“太空稻”,在全国尚属首例。下半年,无人智慧农场核心示范区将扩大到500亩。罗锡文院士表示,要发挥河源地好、水好、水稻种植经验足、政府重视等优势,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先行先试,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全省智慧农场样板。

目前,柳城镇已流转上坝村、下坝村东江边上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3700亩,这些农田里的水稻将实现全程生产机械化,部分地块实现无人化作业。

农业机械化让柳城镇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播下了“希望种”。柳城镇将打造万亩智慧农场、发展丝苗米产业、建设水稻公园,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与产业优势以及东源县农业资源优势,将共建“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拟于7月正式揭牌运营。“通过院士团队技术支撑,在东源开展农用无人机植保、施肥、播种等作业,可带动周边合作社、种植大户,有效解决用工难、作业效率低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效果。”东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表示,智慧农场是对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解放,代表着最先进农业生产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从现在开始布局无人农场的技术研发、模式集成、商业机制、支撑政策,对加速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我们将加强无人农场理论、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研究,编制无人农场发展规划,探索无人农场发展商业模式,优化和完善无人农场政策环境,推进无人农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增进福祉

全县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供水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既担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期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东源县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实事,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以前看天喝水,现在即使下雨,水还是很清澈,我们都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放心水。”东源县柳城镇石侧村通自来水后,村民陈锦亮满心欢喜。柳城镇以往由于老水厂供水规模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用水。2018年底柳城镇开始改造兴建自来水厂,供水工程于2020年9月全面完工通水,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智慧化服务,全镇“一张网”供水,全面满足全镇3万名群众的生活用水和镇内企业生产用水。柳城镇长期以来饮水难、用水难等问题从此彻底解决。

东源县黄村镇永新村未通自来水前,村民用的是自家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这些水水压小,没有经过净化处理,水质安全没有保障。2021年10月25日,永新村村委会片区供水点动工建设,当年12月10日建成并实现供水。该供水点设计供水规模为100立方米/天,解决了永新村河背、坪里、沥唇、张屋排、焦坑、九龙尾、板仓村等10个村民小组554户283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东源县第一大村船塘镇李田村,户籍人口6587人,是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一个难点。去年底,李田村设计供水规模为2400立方米/天的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入户管网和入户水表安装完毕,李田村6587名群众彻底告别饮水难问题。

今年5月,东源县新港镇斗背村斗背供水站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首批农村供水“粤美水站(厂)”,且通过省级绩效评价,获得了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省级奖补资金2323万元。

一项项来之不易的成果,是东源县大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的缩影。近年来,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补齐短板的重要抓手,成立县农村集中供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整合部门力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攻坚,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东源县农村集中供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建设任务。

制定《东源县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将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为有序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东源县把船塘镇、黄村镇作为示范点,安排第一批资金解决集中供水问题,并以点带面,安排涉农资金1.44亿元以求推动全县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全面解决集中供水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源县分管领导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浙江省安吉县调研农村集中供水达标提升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汲取外地宝贵经验后,东源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对管网、水厂、运行管理等不合规、不规范等进行优化、升级改造。

2021年底,全县基本完成涉及11个乡镇36个行政村189个小组15827户共75923人的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16个单村水厂均按照“粤美水站”标准建设且正常运行。

目前,全县集中供水工程已覆盖258个行政村,1771个自然村,约55万人,自然村覆盖率为100%,农村集中供水水质水量达标,群众用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切切实实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主导

4个省级产业园力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东源地处广东东北部,是全省面积第二大县,也是我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和水土资源。

近年来,东源县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为总抓手,突出北部灯塔盆地区域带动,抓住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打造“双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有效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整体质量与经济效益,推动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成功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和农业特色名牌产品。

今年6月,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园”。至此,东源已拥有板栗、茶叶、蓝莓、丝苗米4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数量位居河源市各县区之首。

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以丝苗米为主导产业,范围覆盖仙塘、顺天、船塘、上莞、柳城5个镇,规划总面积达666.78平方公里,位于全县丝苗米核心产区,种植面积约14.72万亩,产量达6.5万吨,园内丝苗米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4.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3.6亿元、9.7亿元和1.2亿元。

该产业园建设的实施主体共7家,其中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家。7家实施主体经营状况良好,在丝苗米产业链各环节起行业引领作用,基地规模较大,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力量充足。这些实施主体大都开展丝苗米全产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田间管理“五统一”以及“耕、育、种、防、收、烘”等环节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在产品质量控制与品牌化方面优势突出,多家实施主体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粤字号”农业品牌等荣誉。

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以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为依托,建成了罗锡文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培育了广东兆华等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企业;自主研发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丝苗米品种达18个。

推动东源县丝苗米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联农带农,是建设产业园的重要目标任务。目前,东源已经建立起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丝苗米加工转化率达85%。

东源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省级板栗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成功带动农户1.8万户参与板栗种植,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5万元。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支撑、亮牌行动、品牌建设、茶叶改造和茶园扩种等项目顺利实施。省级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高效推进,完成1.3万亩扩种任务,建成了一个年出圃优质蓝莓种苗200万株的育苗基地和1个千亩蓝莓种植示范点;成立了蓝莓研究中心和组培实验室,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为技术指导。启动创建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全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加充盈,种植面积分别达38.3万亩、9.5万亩和35万亩。

202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共14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4家,市级87家,县级25家);全县家庭农场29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66家(国家级14家、省级50家、市级74家、县级28家)。

目前,东源已建立起以板栗、茶叶、蓝莓、丝苗米等为主导产品的一批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和一批以茶叶、板栗、水果为特色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望郎回”板栗、“仙湖”有机茶、“石坪顶”绿茶等一批名牌特色农产品。

撰文:黄敏立 蓝天明 李平 摄影:黄赞福 杨坚

统筹:张松新 蒋才虎 张小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