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原告找律师能沾亲带故吗,律师可以是原告亲属吗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3 05:29:22
【“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

峥嵘70载 与国同梦

【“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

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 婕

还记得那一年,就一辆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送达起诉书,完成任务,是满足的感觉。

还记得那一天,骑马、步行,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成功调解了一起牧民的“家务事”,回程的夜色那么美。

还记得那一刻,面对国徽庄严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下决心要恪尽职守,让人民满意。

让人民满意,是人民法院奋斗的初心。70年来,“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甘肃法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法院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见证了中国法治的发展进程,谱写了甘肃法院的崭新篇章。一代代法院人,坚持司法为民;一次次公正无私的审判,深得民心;一份份改革利民的举措,践行着“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形成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庆阳华池“马锡五审判方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司法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

穿越岁月长河,甘肃法院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司法为民之路越走越宽广。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甘肃法院各项建设自此逐步加强,审判条件逐步改善。

2005年,“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被确定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

2007年1月,定西中院就提出了探索开展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试点工作的设想并付诸实施。2009年5月22日,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省综治委、省司法厅在定西市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法院推行这一工作机制。此后,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被2010年制定的《人民调解法》和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吸收采纳。

2011年省法院推行“阳光审判”,实行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的全方位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便民、利民不断迈上新台阶,稳稳地托举起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更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遵循。

为了破解群众“立案难”,2015年5月实行的立案登记制,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全省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5%以上,立案更加方便快捷,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清官难断家务事,全省法院却在“家务事”上下起了功夫。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省法院及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七里河区人民法院、榆中县人民法院、华池县人民法院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推行家事审判改革。3年多来,家事审判改革在全省推开,当庭宣判率、服判息诉率、调撤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走出了一条化解家事矛盾纠纷的新路径。

2016年以来,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火热氛围中,全省法院不断创新方式,打通司法的最后一公里,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权益。

司法为民,法院的各项服务也更加热情、周到。

网上立案、互联网法庭、“一站式”多元调解平台、庭审直播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便民措施,如今在全省法院蓬勃发展。

2019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全省各地法院大力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努力形成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70年,全省各级法院始终在铸造公平与正义的丰碑,始终以拳拳之心践行司法为民,始终为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努力。

始建于1965年的悦乐人民法庭,位于甘肃版图的最东方。

70多年前,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就是在悦乐镇审理了著名的“刘巧儿”争取婚姻自由案,由此创造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办案、就地审判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新时代的悦乐法庭继承发扬马锡五审判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巡回审判,深入田间地头、农户炕头,携卷下乡办案,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汲取群众智慧,构建了村委会、乡司法所、人民法庭三级调解联动机制,连续两年被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全市法院优秀人民法庭”荣誉称号。

矗立在陇东的红色法庭

——探访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地悦乐人民法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虎文心

扎根基层法庭16年的乡村法官

现年45的杨虎林,国家二级法官,是现任悦乐法庭的副庭长。在他24年的法官生涯中,扎根基层法庭16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乡村法官。

2019年7月,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八旬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悦乐法庭。杨虎林再三沟通才知道老人是来起诉女婿的。原来,在老伴与独生女儿相继去世后,女婿常年外出务工,老人在多次电话索要女婿替自己保管的现金及养老金时,被女婿无情拉黑。老人无奈,将诉状递向了法院。

由于老人没有任何证据,杨虎林决定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这一赡养纠纷。通过多次和老人女婿电话沟通、传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在法理与情理的面前,女婿低下了头,通过一番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看着翁婿二人和解的场面,杨虎林和他的助手们满意地笑了。

华池县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源地,其精髓和核心就是坚持司法走群众路线。悦乐法庭全体干警始终坚持并不断创新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展巡回审判活动。近3年来全庭案件的现场开庭率达40%以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法庭”。

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的优秀法官

在华池政法系统,只要提起全省优秀法官、华池县法院党组成员、刑庭庭长王保中,人人都会对他的敬业精神竖起大拇指,他就来自悦乐法庭。

2006年,王保中出任悦乐法庭庭长。在悦乐法庭工作期间,他摸索出了“庭前调解法”等一系列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2009年,王保中审理了一起离婚、扶养纠纷案。悦乐镇女青年杨某婚后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和双侧股骨头坏死。因当时已有身孕,杨某没有及时救治,直到生下女儿后,病情加重才去医治。此时,丈夫张某迫于经济压力,将妻子送回娘家,并提出了离婚诉讼。与此同时,妻子也向法院提起扶养诉讼。

起初,主审人王保中欲让张家先拿出一部分钱,给杨某治疗,可张家坚决拒绝。看到杨某凄惨境况,王保中决心依法救助这个柔弱的妇女。他与书记员先后5次到张家作说服教育工作,同时,带着营养品多次到杨某娘家对杨某及其家人做工作。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王保中再次以案讲法,辨法析理,与双方当事人一起学法讲法。最终,当事双方愿意就离婚和扶养问题达成共识。一起棘手的婚姻纠纷案件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局。

一代代悦乐法庭人的红色传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邃沉淀,一代代悦乐法庭的法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革命年代的红色精神,他们继承发扬马锡五司法理念,并不断创新马锡五审判方式。

“23年前,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人民法官。”在谈及悦乐法庭的曾经过往,杨虎林回忆起法庭曾经的模样。“法庭加上我就三个人,没有灶,就在老庭长的家里吃,喝的也是下雨天收下的窖水,在这里工作的那些年里,虽然受理的是一些简单民事纠纷,但老庭长的耐心、倾听、平和、热情,让我这个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感觉无从下手的案件,到他的手里都处理得游刃有余。”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老庭长的教导,更没有忘记一个人民法官的职责,走遍了辖区内的山山水水,面对农村的庄基、水道路纠纷,做到现场办案,绝不纸上谈兵。”杨虎林感慨地说。

20年的基层法庭工作,杨虎林见证了法庭从土坯房到楼房的变化、从手写、铅字印刷到电脑、网上庭审直播等信息化,从自行车、摩托车到警车的巨大转变,但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一代代法院人对法律的忠诚、对公平正义的担当、对人民群众的守护。

西

“法官,您来了啊”,“远远看见巡回法庭的车,就知道法官下乡,为老百姓普及法律知识来了”,“路远、成本高、语言不通,以前什么都觉得不方便,现在法庭好像在家门口,法官又耐心细致,真正是百姓的知心法官啊!”牧区老百姓纯朴话语总是打动着巡回法庭法官的心。

为牧区群众带来优质司法服务

——记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虎文心

【“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

阿克塞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自设立以来,总是被老百姓津津乐道,“上门办事方便,法官又耐心热情,巡回法庭就像是家门口的法院,真是我们老百姓的好福音啊”。

巡回法庭仅一名法官和一名书记员,法官同时担任巡回法庭庭长,是一名长期奋战在牧区一线的员额法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法官,对哈萨克族民族传统和特色风情尤为了解,经常为牧区群众定纷止争,被当地人形象称之为“羊法官”。“1+1”模式的巡回法庭审判团队,顶着案多人少的办案压力,来往本地距离最远,海拔最高的牧区草场已是常态,当地牧民更是对“羊法官”赞不绝口,对于巡回法庭,开展法制宣传,进行普法教育,下乡办案成为日常,克服高海拔、没有通讯信号、山路险峻、交通不便、语言交流不畅等都成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更是必备技能。巡回法庭成为法院和人民、法官和群众的特殊纽带,特别的连接点,传递着法院干警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热忱和信念,传播着公正司法,为人民服务的丝丝温情和浓浓关怀。

巡回法庭受理的民事案件多是邻里相争、夫妻不睦、牧业承包合同纠纷。庭长王俊文告诉身边的书记员,“一份好的判决,应当是彻底解决矛盾,让当事人信服,不仅达到法律效果,而且还要兼顾社会效果。特别在牧区,牧民语言不通,对法条法理又不理解,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细心讲解法律法规,以情感人,用自己的耐心赢得当事人的理解,及时找出争议焦点,根据不同案件的不同性质,抓住矛盾实质,明事实,析责任,做好调解工作。”

巡回法庭积极探索创新多种办案手段,力求案件提质增效,不断积累总结工作经验,用自己的行动维护法庭形象,彰显司法权威。如牧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等债务案件中,抓住纠纷中的争议焦点,围绕“偿付”这一本质,就“还多少”“如何还”“何时还”进行调解等;为便利群众,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巡回法庭深入乡镇社区、村庄院落、田间地头,现场办案,就地调解的同时,注重法庭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协调配合,积极从源头上下功夫,精心指导民调工作,使民间纠纷和可能发生的涉法上访化解在基层当地。

每天早晨7时40分,碧口人民法庭的4名干警就会准时在楼顶举行升国旗仪式,看到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在空中,他们觉得心里温暖又踏实,为自己能够守护着甘肃最南端的一方安宁而感到骄傲。

文县人民法院碧口人民法庭,位于甘肃“南大门”碧口镇,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如何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司法服务,一直是摆在碧口人民法庭面前的重要课题。

“南大门”的司法坚守

——记文县人民法院碧口人民法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虎文心

“智慧法院”搭建沟通之桥

9月4日,碧口镇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还未到下午上班时间,法庭楼道内已经排起了长队。

文县中庙镇某铁合金厂因经营不善,从2013年开始拖欠四川、陕西及文县当地105名农民工工资1155830元,直到2016年该厂停产后,拖欠工资仍一直未予结清。随后,工人们以追索劳动报酬为由,将铁合金厂告到了法庭,2019年8月1日,该案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在法庭干警的努力下,在多方支持配合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铁合金厂自愿履行1155830元拖欠工资。

使用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送达、开庭、执行已经成了碧口人民法庭办理案件的“常规动作”。

受当地山区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送达难、开庭难、执行难成了碧口人民法庭的突出问题。2017年2月15日,碧口人民法庭法官首次使用微信成功调解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了解到被告罗某某与保险公司均在四川省遂宁市,在征求三方当事人同意后,承办法官建立手机微信群,在微信群主持了该案的开庭审理,并顺利达成调解协议。

为更好地保障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快捷有效地处理矛盾纠纷,近年来,碧口人民法庭不断务实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破解工作难题,实现“指尖办案”常态化,并建成了可同步直播的数字化科技法庭,成为全国现代化派出法庭示范点。

诉前调解温暖群众之心

2019年5月24日上午,刚开完庭,碧口人民法庭门口聚集了几个群众似乎在争论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为房屋买卖合同而来。甲某一直租住在乙某房屋内,经双方协商,乙某自愿将房屋卖给甲某,但由于目前房屋无法过户,甲某一直未将房款付清。乙某也想将房屋过户给甲某,但不动产登记证一时办不下来,现在房子已由甲方居住,但还差部分的房款未付,于是急着天天找甲某说理。了解情况后,法庭工作人员主动电话咨询当地房产部门了解情况,指导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看到新的买卖合同,甲某感觉踏实多了,当下答应第二天就把剩余房款交给乙某,乙某感慨道:“要不是法庭的人帮忙,我真不知道咋个办哦!”

张富林是碧口镇响浪村村支书,曾担任碧口人民法庭的人民陪审员。2019年夏天,在一次处理公务时,他不慎被过路车辆压伤,一直自费治疗,现仍拄着拐棍不能正常行走。由于对最新赔偿标准不太了解,事故发生后,他不知道是该申请工伤赔偿还是起诉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于是向碧口人民法庭咨询。9月4日中午,法庭工作人员利用中午空暇时间,来到张富林家中,面对面向他释明了最新的法律法规,这一举动让他感觉很温暖。

巡回办案树立社会新风

2018年11月15日,高某诉何某强、何某良赡养纠纷一案在文县范坝镇草坝村文化广场依法公开审理。

原告高某与丈夫何某共生育三个子女,但2003年丈夫去世后,一女远嫁,两个儿子却无一赡养她。高某现已69岁,老房子已无法居住,她便将两个儿子起诉到了碧口人民法庭。

受理案件后,碧口人民法庭决定在草坝村巡回开庭审理此案,通过典型案例让大家受到最直接而生动的教育。为了圆满化解这一纠纷,承办法官追加何某女儿为第三被告。11月15日14时30分,案件开始公开审理。原告高某及三被告均到庭参加审理,草坝村及周围村子的近百名群众旁听了这场家门口的庭审,审判员当庭给高某的三个子女及旁听人员上了一堂生动形象、发人深省的法制宣传课。

巡回办案是为了将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真正落到实处,碧口人民法庭一直坚持巡回办案,让阳光司法走进乡镇、村居、当事人家中,将审判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纠纷解决在老百姓家门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北纬32°45',这里是甘肃春天来得最早的法庭,时光更迭,但坚守和传承未变,有一群人一直在这里默默坚守着对法律最初的信仰。法官刘青总是说:“碧口法庭的春天来得最早,我也想让法律的春天温暖到每一个人……”

土门人民法庭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法院最偏远、最忙碌的基层法庭之一。

土门法庭的管辖区域地处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南缘,这个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人民法庭,目前只有2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也是全县案多人少最为突出的基层法庭。

古浪县法院副院长张致金介绍,土门法庭近年来不管是收案数、结案数,还是法官人均结案数,均排在全院前列。

守护沙漠绿洲的安宁

——记武威市古浪县土门人民法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虎文心

苦口婆心调解 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2016年3月赊欠我的葵花籽种子钱,至今未还。”原告郭某把欠条高举,向法庭举证。

双方情绪激动,气氛一度紧张!

在法官耐心地辨法析理中,原、被告双方态度逐渐缓和。

这是9月6日,土门法庭公开开庭审理的一起种子买卖纠纷案件。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庭审,被告答应偿还赊欠的葵花籽种子欠款。一场长达三年之久的村民间赊欠种子款一案画上了句号。

同一时间,楼上的案件调解室内,另一场合同买卖纠纷案的调解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此时太阳西沉,黄昏渐近,两起案件顺利调解结案。但土门法庭庭长葛中和并未下班。他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开始整理案件送达材料,执法车辆早已等候在法庭门口。

“案件送达的对象大多是周边村民,他们白天外出劳作,只有晚上家里才有人,我们一般都是晚上送达案件。”葛中和一边说着,一边踏上了送达之路。

方便群众诉讼 巡回法庭开进村里

9月7日清晨,太阳初升,法官们又开启了一天的忙碌。

在土门镇漪泉村村民广场,巡回审判车辆上法徽高悬,气氛严肃庄重,原、被告及旁听群众早已等候在这里。

经过开庭审理,庭后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圆满审结。

“以前打个官司要跑几十里路到镇上找法庭,现在法官就在村里开庭,太方便了。”刚刚开完庭的当事人张某文笑着说。

张致金表示,为更好服务群众,古浪县法院立足审判工作实际,创新巡回审判方式,将巡回法庭开进村民村落,实现便捷维权的一站式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发挥司法职能 精准帮扶托起富民希望

巡回庭审结束后,车辆沿着土门镇金色大道驱车十余公里,驶进了一处美丽的沙漠边缘小镇——绿洲小城镇居住区。

这是易地搬迁住宅工程小区,土门法庭精准帮扶户的村民路文学就住在这里。路文学原来居住在古浪县古丰镇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2018年年底,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路文学等山区住户搬迁至土门镇绿洲小城镇住宅区。经过法庭的精准帮扶,路文学家现已脱贫。

从路文学家出来,法庭干警又走进惠民新村的一家帮扶户。“您最近身体还好吧!”干警拉着80多岁的“五保户”老奶奶的手,嘘寒问暖,送上了慰问品。

据悉,土门法庭精准帮扶对象共16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有11户脱贫,其余的也脱贫在望。

葛中和说,土门法庭定期走访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制定脱贫计划,努力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并充分运用巡回审判的便民利民措施化解群众矛盾,全体干警用辛勤汗水为辖区创造出了沙漠边缘绿洲的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初秋的清晨,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鼓楼巷法庭驻守法警王文辉按时打开法庭大门。随后,陆陆续续前来的当事人将不足10平方米的大厅堵了个水泄不通。

闹市小法庭 为民大舞台

——记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鼓楼巷法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 婕

立案快捷方便效率高

“都别急,一个一个来。接到电话来取传票的,稍后我们法官助理喊名字再进调解室办理;来立案的出大厅右转有立案窗口专门服务;通知今早9点要开庭的,马上进法庭准备……”

随着全国法院办案标兵、鼓楼巷法庭法官邢定君稳健有力的声音,一窝蜂般涌上前的人流渐渐分散,大厅的“交通”暂时恢复了正常。

“我们法庭的接待大厅小,前来办事的人又太多,长期下来,每个工作人员都练就了一身‘交通指挥’的好本领,能用1到2分钟的时间完成对当事人的分门别类,然后各司其职让日常工作运转起来。”邢定君介绍道,“最多的时候,一早上能来五十余人,极大地考验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鼓楼巷法庭办事人员认真、严谨、负责,立案快捷方便,办案效率也很不错。”刚刚办好立案手续的甘肃瀛强律师事务所陶律师为法庭的诉讼服务水平和质量点赞。

法官接待咨询嗓子说哑了

相比人头攒动的一楼,二楼办公区内也并没有安静多少,此起彼伏的电话铃音和工作人员进出急促的脚步声处处昭示着这个小法庭的日常工作状态:忙!

2018年,鼓楼巷法庭共收案725件,而今年才刚刚过8个月,法庭三名员额法官已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937件,远远超过了去年的案件总数。

法庭的另一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孟定军是鼓楼巷法庭副庭长,已连续四年蝉联城关区法院“办案状元”,截至2019年8月底,他已经结案190件。

“没安排开庭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在接待当事人。”刚刚送走一拨当事人的孟定军拿起桌上的茶杯猛灌了好几口,“只要待在办公室,就会有当事人来咨询,有一天下班后一算,居然见了12拨当事人,嗓子都说哑了。”

稍事休息后,书记员禄青前来汇报,一起继承案件的被告身患残疾,不方便来法庭办理相关手续,孟定军考虑后决定,即刻联系双方当事人在被告家中进行庭前调解。

当天下午,孟定军、禄青及原告代理律师如约敲响了被告高某的家门。

“可算见到亲人了!法官,我委屈呀!”已经60多岁的高某情绪非常激动。

高某说,今年除夕夜,许久未曾联系的弟弟突然上门,拿出父母遗嘱要求高某配合办理遗嘱继承事宜,双方言谈间发生冲突不欢而散,不久前接到法庭电话才知道,弟弟一纸诉状将他告上了法庭。高某解释,自己并无与弟弟争夺父母遗留房屋的意思,“老人家偏心我都认了,可他凭什么告我呀,还要让我掏什么诉讼费,我想不通啊!”

“首先我要解释的是,当被告并不是说你做错了,民事案件里,原告和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法院会一视同仁保障你们的权利义务……”

经过孟定军耐心细致的劝导,高某终于放下了心中的不快,当场与原告代理律师签订了调解协议。

基层法庭的当事人大都沾亲带故,法官办案时不仅要追求案件在法律上的完结,最重要的是让双方当事人定纷止争,修补关系。鼓楼巷法庭的法官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白天送达总吃闭门羹

送达是法庭审判工作的重要环节。

80后法官师静总结出晚上是送达的“黄金时间”,但诸如被诉拖欠暖气费、离婚等类案子,被告大都不愿意配合,甚至有的当事人远在外地,迟迟不来应诉,只能去当地找人。

师静回忆,曾在办理一起合同纠纷案时,多次与被告康某电话联系应诉事宜均遭搪塞,康某在兰州市内的租住地也始终无人,遂决定前往康某身份证注明的天水市秦安县调取户籍证明并进行送达。寻找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简单顺利,一天内,他们翻山越岭行进了两百公里,走访了两镇四村才顺利完成了送达任务。值得欣慰的是,在回到法庭上班的第二天,康某就按时到庭应诉。

“旅游巡回法庭”开通绿色通道

鼓楼巷法庭的门口还挂着一块金色的牌子,上有“旅游巡回法庭”几个大字。

金城兰州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对游客而言,发生了旅游纠纷,他们的需求不仅是公平公正,也需要便利快捷。2017年9月,鼓楼巷法庭“旅游巡回法庭”正式挂牌,通过构建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快执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多元化解旅游纠纷的机制。

“法庭是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前沿阵地,处于各种社会矛盾聚集交织的风口浪尖上,同时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最为便利的司法服务窗口,扎根于此,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鼓楼巷法庭庭长李爱斌这样说。

【“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

声明:本文转自“陇原剑”,在此致谢!

【“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烙下司法为民的法院印记——甘肃法院司法为民70年综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