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苏州律师找博晓律师专业,风凊0704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2 20:16:16

諷諷(讽讽),◆謂以諷喻為意。○[鄧方]《論詩》:“岧岧[元遺山],兀兀[虞道園],諷諷[高青邱],惻惻[吳梅村]。”

轉諷(转讽),◆婉轉勸告。○[明][孫柚]《琴心記‧長門望月》:“君王心背,百計難回,必待何人,可以轉諷。”

樂諷(乐讽),◆[唐][元稹]曾於[元和]中彙其詩作為十體,樂諷為其中之一。其所作《敘詩寄樂天書》云:“意亦可觀,而流在樂府者,為樂諷。”

隱隱諷諷(隐隐讽讽),◆含糊不清,不明確。○[郭沫若]《水平線下‧湖心亭》:“她在床上對我說:‘你無論怎麼要去替他們找房子,去找一天也不要緊,到晚上來叫他們搬出去。’我只是隱隱諷諷地答應她。”

隱諷(隐讽),◆用暗示性的語言加以勸告或指責。○[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周克昌》:“既入門,夫妻調笑甚懽;而[昌]恒獨宿,若無所私。逾年,秋戰而捷,[周]益慰。然年漸暮,日望抱孫,故嘗隱諷[昌],[昌]漠若不解。”○[郭沫若]《海濤集‧神泉》:“在[神泉]天天等風,不由自主地在腦子裏愛想着這些問題。而答案呢?隱諷之間也好像已經有了。”

吟諷(吟讽),◆1.作詩。亦謂作詩諷刺。○《宋書‧袁粲傳》:“好飲酒,善吟諷,獨酌園庭,以此自適。”○[唐][韓偓]《<香奩集>序》:“大道入關,緗帙都墜,遷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豈復以吟諷為意?”[宋][劉克莊]《和南塘食荔嘆》:“在昔[唐]家充歲貢,吟諷何止[杜陵翁]。”◆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傳》:“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二》:“此皆流麗有情致,可吟諷也。”○[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姬獨舉《雪中人》‘可人夫婿是[秦嘉],風也憐他,月也憐他’數句,吟諷不輟。”◆3.借指詩歌。○[明][李東陽]《集句後錄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諷而未能者,略尋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況。”

言諷(言讽),◆用委婉的語言示告。○[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憑他言諷,俾我情悚,道我來朝禍出無端,骨肉家庭難共。”

微諷(微讽),◆微言勸諫;暗中諷喻。○《韓非子‧內儲說下》:“[呂倉],[魏王]之臣也,而善於[秦][荊],微諷[秦][荊]令之攻[魏],因請行和以自重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讌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元][顧瑛]《至正十一年冬秉燭相對如夢寐》詩:“談玄味妙理,謔笑雜微諷。”

玩諷(玩讽),◆玩味諷誦。○《新唐書‧楊敬之傳》:“[敬之]愛士類,得其文章,孜孜玩諷,人以為癖。”

託諷(託諷),◆亦作“託風”。◆寄托諷喻。○《漢書‧敘傳下》:“寓言淫麗,託風始終。”○[顏師古]注:“寓,寄也。風讀曰諷。”○[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阮步兵》:“沈醉似埋照,寓辭類託諷。”○[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宗袞]著《尊號錄》一篇,繫以贊曰:‘損之又損,天下歸仁。’蓋託諷焉。”○[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如[王碧山]《詠螢》、《詠蟬》諸篇,低回深婉,託諷於有意無意之間,可謂精於比義。”

托諷(托讽,◆謂托物以寄諷諭之意。○[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延年]《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沈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按,《文選‧顏延之<五君詠>》作“託諷”。○[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若[權文公]所論‘池塘’、‘園柳’二語,托諷深重,為[廣州]之禍張本。”


誦諷(诵讽),◆諷誦,吟詠。○[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以誦諷為鬼語,以‘六經’為蕪穢。”○[唐][康駢]《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文皇帝]所著之書,有理國理身之要,披閱誦諷,不離於口。”

勸諷(劝讽),◆以婉言相勸說。○[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四:“戎人乞和,[繼忠]與撰奏章,而勸諷掖進,大有力焉。”○《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張三翁]﹞勸諷公子道:‘宅上家業豐厚,先尚書也不純仗做官得來的宦橐,多半是算計做人家來的。’”

勸百諷一(劝百讽一),◆《漢書‧司馬相如傳贊》:“[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顏師古]注:“奢靡之辭多,而節儉之言少也。”言[相如]之賦雖意在諷諫,但終因奢靡之辭多而掩其意。後以“勸百諷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寓譎諫於詼諧,發忠愛於馨艷,其移人之深,視莊言危論,往往有過,殆未可以勸百諷一而輕薄之也。”

律諷(律讽),◆指律詩中的諷喻詩。○[宋][洪適]《<元氏長慶集>原跋》:“聲勢沿順、屬對穩切者,為律詩,以七言、五言為兩體;稍存寄興、與諷為流者,為律諷。”

朗諷(朗讽),◆高聲諷誦。○[明][宋濂]《王冕傳》:“嘗倣《周禮》,著書一卷,坐臥自隨,秘不使人觀。更深人寂,輒挑燈朗諷。”○[明][李東陽]《墜馬後柬蕭文明給事長句並呈同游諸君子》詩:“高吟朗諷猶舌存,欹坐仄書書屢誤。”

開諷(开讽),◆啟發勸諫。○[宋][葉適]《陳少南墓志銘》:“及上前講解,多引尊君卑臣之義,崇仰予奪,有所開諷。”

靜諷(静讽),◆委婉地暗示或勸戒。○[唐][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撤函敷紙,恬神靜諷。”

借古諷今(借古讽今),◆借評論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諷喻現實。○陈平原《旧年人物·前言》:“既不想借古讽今,也不期望回到过去,不过借助时间的洗涤,少点尘世的喧嚣。”○罗荣兴《终南捷径探秘》:“文章写到这里,大约早已露了‘借古讽今’的马脚,那就说透了吧:终南至今有捷径!”

講諷(讲讽),◆講讀諷諫。○[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邇英閣],講諷之所也。”○《宋史‧儒林傳一‧邢昺》:“是冬,[昺]上表自陳夙侍講諷,遷右諫議大夫。”

見諷(见讽),◆見“見風”。

規諷(规讽),◆規勸諷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旨也。”○[金][王若虛]《文辨》:“[王元之]《待漏院記》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規諷之意耳。”○[清][沈樹本]《李白填詞》詩:“被酒不忘規諷意,故將[燕]瘦比[環]肥。”

歌諷(歌讽),◆歌詠吟誦。○[唐][沈佺期]《傷王學士》詩:“目絕毫翰灑,耳無歌諷期。”

感諷(感讽),◆猶諷諭。○[金][元好問]《雁門道中詩》:“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諷旨(讽旨),◆1.諷喻的旨意。○《後漢書‧宦者傳‧蔡倫》:“[倫]初受[竇后]諷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2.諷示以旨意。○《後漢書‧西羌傳‧滇良》:“至[王莽]輔政,欲燿威德,以懷遠為名,乃令譯諷旨諸[羌]。”◆补义条目■委婉地暗示尊者的意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大將軍始欲下都處分樹置,先遣參軍告朝廷,諷旨時賢。”

諷職(讽职),◆諫官之職。○《南齊書‧崔祖思傳》:“[漢]徵[貢禹]為諫大夫,矢言先策,[夏侯勝]狂直拘繫,出補諷職,伐柯非遐,行之即善。”

諷詔(讽诏),◆諷喻告誡。○[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雖然熱心之事,無所憑藉,而徒以高文典冊,諷詔世俗,則權不我操;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論閎議,終淹歿而未行者,有之矣。”

諷贊(讽赞),◆諷喻匡贊。○《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諭德一人,正四品下。掌諭皇太子以道德,隨事諷贊。”

諷怨(讽怨),◆怨恨諷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秦皇]滅典,亦造仙詩。”

諷譽(讽誉),◆諷諫稱揚。○《亢倉子‧賢道》:“夫賢人其見用也,入則諷譽,出則龔默,職司勤辨,居室儉間。”

諷諭(讽谕),◆亦作“諷喻”。◆用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漢][班固]《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三國志‧吳志‧闞澤傳》:“[澤]欲諷喻以明治亂,因對[賈誼]《過秦論》最善,[權]覽讀焉。”○[明][劉基]《送張山長序》:“余觀詩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諷諭。蓋欲使聞者有所感動而以興其懿德,非徒為誦美也。”○[沙汀]《困獸記》十二:“‘正像腌過的菜樣!’他忽然記起[牛祚]的諷喻,於是深長的嘆息了。”

諷喻(讽喻),◆見“諷諭”。

諷議(讽议),◆諷諫議論;婉轉地發表議論。○《後漢書‧張衡傳》:“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唐][白居易]《采詩官》詩:“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絕諷議。”○[王闓運]《陳景雍傳》:“知督撫不和,數數諷議,列縣群傳其迂,誠不知時變。”

諷意(讽意),◆諷喻之意。○[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五‧孔溪不知詩義》:“[晏元獻]大雪會飲,[歐文忠]席上有‘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之詩。○[孔溪]《談苑》以為似尋鬧也,且引[韓昌黎]《赴燕裴度詩》為證。殊不知[韓]詩亦有諷意。”

諷一勸百(讽一劝百),◆《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後遂以“諷一勸百”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謂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自[桓麟]《七說》以下,[左思]《七諷》以上,枝附影從,十有餘家……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

諷興(讽兴),◆借物起興以諷喻。○[唐][元稹]《授張籍秘書郎制》:“《傳》云:‘王澤竭而詩不作。’又曰:‘采詩以觀人風。’斯亦警予之一事也。以爾[籍]雅尚古文,不從流俗,切磨諷興,有助政經。”

諷脅(讽胁),◆暗示、脅迫。○[宋][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自後因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諷脅州縣,廢格詔書,名為情願,其實抑配。”

諷嘯(讽啸),◆猶嘯詠。○《晉書‧王徽之傳》:“時[吳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补证条目■犹啸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嘗行過吴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埽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

諷笑,◆讥讽嘲笑。○《人民日报》1963.5.8:“这样的行军,在连队中有什么怨言没有呢?没有,他们仍像往日行军那样,精神振奋、步伐整齐地行进着。一切正常。只有那几双穿大皮鞋的脚上打了泡,招来大家安慰的目光和善意的讽笑。”又2002.1.16:“现在人们可以怎么想就怎么说了,而不再会被人讽笑和谩骂了。”

諷習(讽习),◆諷誦學習。○[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春秋>書》:“往年曾記[裴封叔]宅,聞兄與[裴太常]言[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一義,嘗諷習之。”○[清][吳定]《紫石泉山房記》:“而予又私愛古人之文藝詩歌,早夜諷習,以分其勤。”

諷席(讽席),◆諷誦之席。指學肆。○[唐][李迥秀]《唐齊州長史裴府君神道碑》:“遠慕先王之道,繼通賢哲之德;宏止水以待物,仰高山以立身。涯涘莫窺,宮牆罕測;談諧諷席,業優學肆。”

諷味(讽味),◆諷誦玩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唐][劉長卿]《送薛據宰涉縣》詩:“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諷味。”○[宋][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夏均父》:“律詩用事琢句,超出繩墨,言近旨遠,可以諷味。”

諷玩(讽玩),◆見“諷翫”。

諷託(讽托),◆諷喻寄托。○《新唐書‧劉禹錫傳》:“[禹錫]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辭多諷託幽遠,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賦數篇。”

諷誦(讽诵),◆1.背誦。○《周禮‧春官‧瞽蒙》:“諷誦詩,世奠繫。”○[鄭玄]注:“諷誦詩,謂闇讀之不依詠也。”○《漢書‧藝文志》:“[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學傳‧任孝恭》:“精力勤學,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古之言文章者,不專在竹帛諷誦之間。”◆2.朗讀;誦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田鵬鸞]﹞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明][海瑞]《興革條例‧禮屬》:“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魯迅]《書信集‧致陶亢德》:“大札與《人間世》兩本,頃同時拜領,諷誦一過,誠令人有蕭然出塵之想。”

諷說(讽说),◆猶傳說;道聽途說。○《莊子‧外物》:“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諷術(讽术),◆背誦經藝。○[漢][王充]《論衡‧超奇》:“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

諷述(讽述),◆傳誦。○[漢][王充]《論衡‧談天》:“此言詭異,聞者驚駭,然亦不能實然否,相隨觀讀諷述以談。”

諷書(讽书),◆背書。○《漢書‧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學,學書計,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諷世(讽世),◆諷喻世人。○[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周作人]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辭,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

諷示(讽示),◆用含蓄的話暗示。○[郁達夫]《碧浪湖的秋夜》:“聰慧的[滿娘],一得到了[幼牧]的諷示,早就明白了。”○[周立波]《談阿Q》:“這是他們引導人生的法子,常常不明說,只是在反話裏諷示。”

諷勸(讽劝),◆諷喻勸勉。○《後漢書‧班固傳上》:“[固]感前世[相如]、[壽王]、[東方]之徒,造構文辭,終以諷勸,乃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呼夢么》:“其家人憂之,請以[陸生]事演成《夢呼么》十有六折,以資諷勸。”○[朱自清]《國文教學‧論朗讀》:“作者在清華大學一個集會裏也試過[渾家先生]的《奉勸大爺》(二十五年二月三日《立報》),那是諷勸[胡漢民]先生的。”

諷切(讽切),◆諷喻切責。○《晉書‧傅咸傳》:“[咸]復與[駿]箋諷切之。○[駿]意稍折,漸以不平。”○[明][葉盛]《水東日記‧尹鳳岐詩諷時事》:“[尹鳳岐]先生在翰林,好作詩諷切時事。”○[章炳麟]《<革命軍>序》:“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話言,主文諷切,勿為動容。”

諷念(讽念),◆背誦。○《西游記》第八十回:“卻說[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見性,諷念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諷論(讽论),◆諷喻議論。○[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而《集靈》諸賦,偏淺無才,故知長於諷論,不及麗文也。”○《北史‧恩幸傳‧和士開》:“[士開]見人將加刑戮,多所營救,既得免罪,即令諷論,責其珍寶,謂之贖命物。”

諷令(讽令),◆謂婉言勸使。○《舊唐書‧僕固懷恩傳》:“[遵慶]既至,[懷恩]抱其足號泣而訴,[遵慶]因宣聖恩優厚,諷令入朝,[懷恩]許諾。”○[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曾易之]﹞知[信州][玉山縣],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執政憐之,諷令至京師。”

諷厲(讽厉),◆亦作“諷勵”。◆1.暗示、督促。○[晉][袁宏]《後漢紀‧章帝紀上》:“[竇后]誣言欲咒詛。上信之,出貴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黃門[蔡倫]考之。○[竇后]諷厲考者,皆致以巫蠱事送暴室。”◆2.教誨勉勵。○《宋書‧劉劭傳》:“上時務在本業,勸課農桑,使宮內皆蠶,欲以諷勵天下。”○[宋][歐陽修]《薦布衣蘇洵狀》:“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天聖]迄今二十餘年。”

諷糾(讽纠),◆諷喻糾彈。○《魏書‧恩倖傳‧趙修》:“[脩]起自賤位,暴致富貴,奢傲無禮,物情所疾。因其在外,左右或諷糾其罪。”

諷經(讽经),◆1.念經。○[明][李贄]《禮誦藥師告文》:“趁此一百二十日期會,諷經拜懺道場。”○[周振鶴]《蘇州風俗‧婚喪禮俗‧凶禮》:“四,做七。死後每七日,必延僧侶或羽士禮懺諷經;凡七次,曰做七。”◆2.誦讀經書。○[清][龔自珍]《述思古子議》:“童子但宜諷經,安知說經?是為侮經。”

諷解(讽解),◆譏諷離間。○[三國][蜀][諸葛亮]《正議》:“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

諷諫(讽谏),◆以婉言隱語相勸諫。○《史記‧滑稽列傳》:“[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宋][俞文豹]《吹劍四錄》:“而[鄧肅]進詩,諷諫花石,[京]欲罪之。”○[清][彭邦鼎]《閑處光陰》卷上:“《鴛鴦于飛》詩,[管東溟]曰:‘刺[幽王]也。’二章一反一正,以為諷諫。”○[艾納]《新事舊編》:“我國[戰國]時代有一個[吳國]太子諷諫其父[吳王][夫差]的故事。”

諷告(讽告),◆以委婉的話語告知。○《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唐][李賢]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


諷多要寡(讽多要寡),◆諷諭之言多,切要之言少。○[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然騷人之辭,怨刺憤懟,雖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霑洽持論;[相如]、[子雲],瑰麗詭變,諷多要寡,漫羡無歸,不見治亂。”

諷讀(讽读),◆誦讀。○[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余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唐][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前時所枉文章,諷讀累日,辱致來簡,受賜無量。”○[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下》:“年在紈綺,便愛《古文尚書》,每苦其辭艱瑣,難為諷讀。”

諷動(讽动),◆用暗示的言行來鼓動和影響。○[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頌德》:“亦有身未去官,諷動群吏,外矯辭讓,密相督責。”○《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興》:“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季興]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

諷德誦功(讽德诵功),◆贊美、頌揚功德。○[漢][焦贛]《易林‧節之革》:“諷德誦功,[周]美盛隆,[奭][旦]輔[成],光濟沖人。”

諷道(讽道),◆諷誦稱說。○[唐][柳宗元]《<論語>辯下》:“[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或問之曰:‘《論語》書記問對之辭爾,今卒篇之首章然有是,何也?’[柳先生]曰:‘《論語》之大,莫大乎是也。是乃[孔子]常常諷道之辭云爾。’”

諷導,◆劝谏开导。○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太尉日侍太后左右,不能開述諷導,當爲罪魁矣。”

諷刺(讽刺),◆1.以婉言隱語相譏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唐][高駢]《途次內黃馬病寄僧舍呈諸友人》詩:“依違諷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三章:“別人走路的樣子,好像對[梁建]也是一種嘲笑和諷刺。”◆2.文藝創作中的表現手法之一。用譏刺或嘲諷的筆法,描寫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什麼是“諷刺”?》:“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但自然也必須是藝術的地--寫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實來,這被寫的一群人,就稱這作品為‘諷刺’。”

諷辭(讽辞),◆諷喻之辭。○《後漢書‧謝弼傳贊》:“[鄧]不明辟,[梁]不損陵。慊慊[欒][杜]諷辭以興。”○[劉半農]《詩人的修養》:“故觀察愈多,所知愈富,則做詩時愈能錯綜變化其情境,使讀者睹此精微高妙之諷辭,心悅誠服。”

諷傳(讽传),◆謂背誦記取。○[唐][柳宗元]《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某始四歲,居京城西田廬中,先君在[吳],家無書,太夫人教古賦十四首,皆諷傳之。”

諷持(讽持),◆諷誦修持。○[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上‧安清》:“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三‧慧遠》:“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晝。”

諷采(讽采),◆諷誦領會。○《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還治諷采所著,觀省英瑋,實賦之宗,作者之師表也。”○[呂向]注:“還治,謂休公務之暇,乃諷誦[子建]所賜之文。”

反諷,◆从反面进行讽刺。○《光明日报》1988.11.4:“这里,小说正是用一种强烈的反讽,辛辣地指出这种极其简单粗鄙的‘二值判断’是名实不符的,是颠倒与混淆是非的。”○《中国青年报》2008.6.19:“更大的反讽在于,高二生竟然代高三生高考!这不禁让人怀疑,目前的高三有何用?”

傳諷(传讽),◆亦作“傳風”。◆傳誦。○《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新唐書‧元稹傳》:“[稹]長於詩,與[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嶠》:“[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

抽諷(抽讽),◆研讀。○[章炳麟]《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六書之從形聲,十固七八。自[叔然]、[弘嗣],則有切音。其後或以婆羅門法貫之,宜若調瑟有準,觀其紐切,而知其音讀者。然抽諷《廣韻》,則二百六者勿能辨也。”

比諷(比讽),◆1.以“比”的藝術手法進行諷喻。○[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韓翃》:“比諷深於[文房],筋節成於[茂政],當時盛稱焉。”◆2.謂詠詩。○[宋][曾鞏]《九月九日》詩:“獻酬興未薄,比諷思猶騁。”

倍諷(倍讽),◆背誦。倍,通“背”。○[清][劉大櫆]《鄭氏節母傳》:“[牧]([鄭牧])六歲,則使就從兄受書,夜歸,復親督之倍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