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找律师能讲价吗,律师参加拼多多砍价活动发现始终差009%,认为其「利用人性弱点,构成欺诈」,平台要承担侵权责任吗?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2 07:29:42

日前,一位名叫“超级小桀”的主播在直播间邀请近6万粉丝为其在拼多多砍价,但仍旧以砍价失败告终,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一次将拼多多的砍价活动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早在去年三月份,就已有律师以拼多多“砍价免费拿”活动涉嫌欺诈为由将拼多多告上法庭。面对律师的起诉,拼多多回应称,虽然表面上看砍价仅差0.09%,但其实这只是由于平台页面显示的百分数有限,实际上应为0.09910682%,据此,可能还需要砍价上千次才能最终获得免单。

而主播“超级小桀”的砍价经历表明,甚至上千次砍价也无法获得免单的结果,因为小数点位数可以无限延伸……面对这种“数字游戏”,不少参与过拼多多砍价免单活动的用户都有上当受骗之感。那么,拼多多的砍价免单活动是否构成民法上的欺诈?是否构成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所规定的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平台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首先需要厘清在“砍价免费拿”这一活动中,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从砍价活动的规则及其内在逻辑来看,平台与用户之间存在一种合同关系。平台提供免费获取商品的机会,而用户则需邀请其他用户来为其砍价,从而为平台带来流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合同当中,用户一方的合同义务是不确定的。每邀请一位用户能够砍掉多少金额、共需邀请多少位用户才能获得相应价格的商品,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的用户就如这位起诉拼多多的律师一样,邀请了数位用户仍无法成功砍价;但也不可否认存在一部分用户砍价成功的例子。从这一点上来说,拼多多平台与用户之间成立的这一砍价合同具有射幸合同的性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成立时尚不能完全确定。

那么,这一合同能否认定为“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呢?

不可否认,拼多多所谓的砍价免单活动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用极小的数字诱使用户不断邀请其他用户来为其砍价,但实际上这一极小的数字背后却是无穷无尽的小数点,可能无限接近却始终不能达到100%。但要将这一行为认定为法律上的欺诈,还存在一定难度。毕竟,拼多多并未明确邀请一名用户砍价究竟能砍下多少,而仅提示“有机会砍0.5%”等字样,并非对砍价结果的明确承诺。用户也十分清楚,每次砍价的数额是具有一定随机性的,无法确定究竟需要多少次砍价才能最终实现免单。从生活常理的角度来看,价值数千元的商品仅靠邀请几位用户砍价就可以免费获得,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可以说,拼多多设置的0.09%等极小百分比数字,只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诱使用户不断砍价,但很难被认定为欺诈。当然,如果成功免单的比例低至接近于0的程度,或许可以认定这种砍价免单活动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它不具有“随机性”,而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用户不可能获得免单商品。其间的差别可类比于赌博与诈骗的区分。

但这一点对于单个用户而言是极难证明的,而且现实之中也的确存在用户通过砍价免单免费获得商品的例子,因此,单纯从用户邀请多人砍价未获得免单这一结果来看,拼多多的此种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欺诈。是否属于欺诈,还需结合拼多多系统内部设置的砍价计算规则、中奖概率加以考虑。

此外,即便认定拼多多的行为构成欺诈,要求拼多多承担赔偿责任也存在一定难度。

因为,参与砍价活动的用户所付出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未遭受财产上的损失,而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价值几何也是难以量化的。诚然,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1款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但在“砍价免费拿”这一活动中,用户一方为拼多多提供的是流量而非金钱,而且这种流量似乎也难以被认定为是商品本身的合理对价。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疑问。

简言之,拼多多发起的此类砍价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的确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为拼多多带来了额外的流量;但这种行为难以被认定为法律上的欺诈,也难以通过追究民事责任的方式得到遏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拼多多不会因其不诚信的行为而付出代价。实践中已经看到,有不少消费者在参与砍价活动而未获得免单后,对平台产生不信任,继而不再使用拼多多。这种用户和流量的流失,可以说是拼多多自食其果。由此亦可见,在法律所不及之处,道德仍发挥着其重要的约束作用。欺骗消费者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终将产生反噬效应,损及经营者自身。


文字编辑:王滢

责任编辑:张静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