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北京顺义找律师事务所电话,首都律师倾情公益法律服务中心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28 13:03:40
首都律师倾情公益法律服务

□ 本报记者 黄洁

□ 本报见习记者 白楚玄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在奥运健儿飒爽英姿的背后,一支由首都23名优秀涉外律师组成的公益法律服务团,一直在用精湛的法律专业知识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护航助力,承担起为各国运动员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体育争议解决代理服务的重任。

一直以来,首都律师投身公益法律服务的热情不断高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万余件,12348热线平台提供服务超百万人次,1967名律师受聘村居法律顾问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这仅仅是过去一年北京律师开展公益法律服务交出的部分“成绩单”。

北京市司法局律师管理处处长崔冰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多年来,首都律师行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等多种方式的公益法律服务,在推动首都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倾心助民送法解难题

“原审被告人郑某无罪。”在历经两次发回重审、长达5年多的审理后,郑某被控放火罪、盗窃罪一案,因证据不足被改判无罪。这份无罪判决,离不开法律援助律师王薇的坚持。

受朝阳区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王薇接办此案,但此案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两次被发回重审,被告人被关押4年多仍拒绝认罪,被害人涉嫌作伪证……这些均引起王薇的重视。虽然只是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但王薇投入大量的时间阅卷、研究案情,反复到看守所会见郑某,去放火案现场调查,决定为郑某做无罪辩护。她的坚持,被法院所采纳。

在北京,这样的优质法律服务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人。此时此刻,北京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正在“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参与接听的志愿律师超过2100名。2021年,热线平台人工座席解答电话服务总量约93.7万人次。

春节前夕,正值隆冬,顺义区龙湾屯镇张中坞村的礼堂内格外热闹,双法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又一次来到这里,为村民送上一堂贴心的普法课。课后,主讲律师王东海耐心地解答了村民们关心的法律问题。

这样的工作场面,对双法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来说已是常态。该所主任孙茹告诉记者,作为龙湾屯镇的村居法律顾问,所里每周五下午都会安排一名律师到镇政府坐班,为村民答疑解惑,提供法律服务。不仅如此,律师们还会定期下村,围绕村民关心的法律问题开展普法宣传,帮助村里解决法律难题。“过去一年,我们开展了40余场线上线下法律培训,为村民撰写各类法律文书30余份,成功调解纠纷10余起。”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全市16个区6000多个村居已全部拥有村居法律顾问,2021年共有1967名律师参与其中,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

发挥专业优势助发展

万欣在行内常被人调侃“不务正业”。曾是药剂师的他转型医药卫生专业律师后,没有把全部精力用在办案挣钱上,而是把促进医药卫生法治建设作为自身使命。他说:“律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上,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参与立法是律师更大价值的体现。”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患纠纷的法律适用出现较大变化,万欣主动组织北京市律协医药委进行研讨,主笔了《对〈医疗侵权责任司法解释建议稿〉的建议》,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并受到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万欣作为北京市委法律专家库成员,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涉疫情法律研究中。他第一时间组织律师团队编写《新冠肺炎防控法律知识五十问》,并围绕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法律问题编写了近50万字的研究成果,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万欣总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惠及社会公众,这对律师而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像万欣一样“不务正业”的律师,在北京还有很多,邢立新也是其中的一位。

2019年开始,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驶入快车道,破产作为营商环境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破产程序的优化备受关注。从那时起,市政府营商环境专班的每一次会议上,总能见到邢立新的身影。

从入行起便深耕破产领域的邢立新,是业内公认的破产业务专家。她利用自己优秀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深入参与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停地与政府各部门沟通破产管理人身份的特殊性,推动一系列提升办理破产质效的新政出台落地。

“2020年,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3.0版’出台了20多项新政,破产案件办结周期从此前的500多天缩减到400天以内。到2021年‘4.0版’政策的落地与深化,办理周期进一步压缩到200多天。”邢立新说,作为这些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她很有成就感。

对于首都律师来说,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已是责任所在、使命要求。2021年,全市共有400余名律师通过各级人大、政协等渠道提出意见建议,编写《疫情期间各级政府机关法律风险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20余篇,向立法、司法机关及有关部门提交专业法律建议30余份。与此同时,市司法局与市律师协会成功上线“微律师”“微诉讼”等多个网上办案平台,并通过北京市破产管理人协会,搭建起破产管理人与人民法院、破产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等,为优化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创新载体回应群众所需

在朝阳区劳动争议仲裁院,记者见到兰台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调解律师时,他们正在查阅仲裁院分流来的一大批劳动争议案件案卷。审慎梳理收案、调解、结案、归档,值班律师们遵循规范的调解流程和调解方法各自开展工作。这样的劳动争议调解值守,律师们已坚持了11年。

据了解,早在201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市司法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如今这样的调解中心已遍布全市各区,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均设置有律师调解室。不仅如此,北京80家律师事务所均成立各自的律师调解中心,并纳入“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平台,截至目前已培训认证律师调解员1000余人,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活跃在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一线的孙茹说:“律师职业的目的不仅是创收,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干的就是定分止争的工作,有义务在诉讼之前把乡邻的矛盾掰开了、揉碎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维护村里的和谐。”

法律是冰冷的,但公益法律服务始终充满温度,如今,北京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在不断提升。2021年6月,在朝阳区普天实业创新园内,“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服务周启动。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服务团的律师们,按照公司治理、劳动人事、知识产权、财税金融和公司担保5个专业板块,分别为近30家民营企业解答法律难题,还在充分了解企业情况后提出合法合规的应对措施或合理化建议20余项,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2021年,北京市区两级律师服务团队的3000余名律师,分别组建了232个律师服务团走进企业,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贴身法律服务。与此同时,疫情防控法律专家顾问组、中小微企业律师服务团等各类由律师们组成的公益法律服务团队,活跃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运用专业能力倾情奉献,为“首都律师”这一称号不断添彩。(黄洁 白楚玄)

(法治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