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平方米的空间里,泛着油墨味儿的卷宗堆出了一座厚重的山——每张薄薄的纸页,都承载着衣食住行、四时生计,乃至生老病死。
放下法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朝阳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陈扬回到了这里。她端坐在办公桌前,埋着头,手指一页页“犁”过纸张,不时在一旁记下两笔,添加标注,再缀上心得。
从业10余年,陈扬审结案件3000余件,其中既有受社会关注的“大”案子,也有关系百姓生活的“小”案子。但每一件,她都认真对待——通过一次次的梳理、分析、复盘、总结,拓宽审判思路,进而提升审判质效。
“法律是理性的,但绝不是冰冷的;司法是严肃的,但也可以有温度、讲情理,为民服务才是它的本质所在。”陈扬说,希望自己手中的每一次判决落槌,都能敲下温热的希望火种。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陈扬。受访者供图
有温度的裁判者
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一场庭审中,当事人的脾气被“点燃”了。他愤怒地指着身旁的律师:“你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律师刚辩驳几句,又被那人粗鲁地打断。审判席上的陈扬稍稍提高音量,提醒他注意法庭纪律,平和的眼神投注过去,带着镇静的力量。
从事民事审判12年,陈扬见过太多类似的“意外”——有人失声痛哭,有人连声抱怨,有人满是质疑,还有人不知所措……控辩交锋中,时不时会出现激烈的情绪波动,陈扬理解。在她的庭审中,只要不突破底线,当事人常被允许适当宣泄。
偶尔地,情绪也会卷成狂浪,成为切实的干扰。2015年的一场医疗纠纷中,原告因为焦虑,一边出庭一边服药,有时情绪上来,狂躁得无法继续开庭,第一次庭审也因此被迫中断。
第二次开庭的前几天,陈扬不时接到原告打来的电话,还没等她回应,对方就劈头盖脸地指责一通。陈扬都忍了下来:“这件事对当事人影响很大,让她发泄出来也好。”
为了保障第二次庭审顺利,陈扬和同事们做足了准备。他们提前联系了医务室等审判辅助和保障部门,以免当事人发生意外。庭审正式开始后,陈扬仔细留意着当事人的状态,一旦对方表情变得痛苦,她就提出休庭五分钟,给当事人留出缓和的时间。
一个半小时里,陈扬极力保持着正常的审理节奏,庭审最后,她特意留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允许当事人把所有想说的全都讲出来。
在陈扬眼里,司法是温暖的、讲情理的,只有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才能更好地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庭审中的陈扬。 受访者供图
一个鞠躬和一次进步
陈扬一直记得一个案子。
一名老人因普通感冒就医,住院后病情却急剧恶化,几周后离世。70多岁的老伴难以接受,坚称医院存在重大过错,但不愿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悲伤之下,她执拗地认为,医疗事故鉴定周期过长,“一定是医院在恶意拖延诉讼”。法庭上,老人一度崩溃痛哭,审理再难继续。
那时,为了让老人更加信任自己、信任法院,陈扬在工作间隙挤出时间给老人打去电话,或是约老人到法院来见面。两人不谈案情,只讲生活,聊日常起居。听着老人诉说哀痛和思念,陈扬也忍不住跟着落泪。两个月过去,老人情绪逐渐舒缓下来。
陈扬没有着急,她开始由浅入深地为老人解释法律规定,找来类似的案例给老人参考,并承诺陪老人参加鉴定听证会。有理有据的沟通,终于让老人放下成见,同意进行鉴定。最终的鉴定结果,认定医院存在过错,陈扬依法支持了老人的诉讼请求。
后来的一天,陈扬又在法院门口碰到了老人。当时她正脚步匆匆准备入场开庭,远远瞥见熟悉的身影站在门外,刚刚驻步,老人便冲她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
陈扬没法忘记那道背影,她不住地想,“依法裁判是法官的义务,但仅止步于现有的程序模式,我是否有愧于这一鞠躬?”往后的日子,她开始调研、总结,试着在法定程序中,解决医疗纠纷案件鉴定周期长的问题。
针对“病例材料提交不规范”这一主要原因,陈扬区分原告、医院、鉴定机构三方主体不同的权利义务,制作“医疗案件证据提交1+1+1清单”,基本形成了一次庭审启动鉴定程序、当庭制作鉴定委托函、及时移送鉴定检材的审理模式,个案审理周期平均缩短了2至3个月。
“法律的适用不是刻板的,司法实践更不应该一成不变。”陈扬希望,在公正的基础上,也能让当事人体验到更便捷、更温暖的诉讼程序。
“飞速成长”
“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法院‘为民榜样’”……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扬的能力与付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路的成长并非易事。
2010年刚到朝阳法院民一庭时,陈扬被安排通知一位当事人下次开庭的时间。这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自报家门、通知、结束通话,按常理只需几分钟,但陈扬足足僵持了20分钟。
“对方一直问各种问题,有的我回答不了,但又插不进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能把对方拉回主题。”这次通话令陈扬倍感挫败,此后一段时间,她总要先打个草稿,反复练习,再小心翼翼地拨通当事人的电话——尽管通话内容往往只是一则简短的通知。
为了办好案子,陈扬更加用心地跟着师父学习,“丰富的经验就是‘百科全书’,这次答不上来就去问、去学,下次就知道怎么回了。”平时在办公室,她也留意着同事们的沟通技巧。
勤奋夯实了入门的第一步,短短半年,陈扬飞速成长。她越来越严谨、细致、思虑周全,庭审记录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跟当事人的沟通也愈发顺畅。
庭审之外,陈扬常坐在办公桌前复盘案情、记录学习心得。受访者供图
其间,她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办案策略——电话最好晚上打,白天当事人很有可能在工作,接通的成功率低;手头案子太多,每周五下午务必抽出时间“捋案子”,一遍下来,每件案子的进展如何,心里就都有了数;遇到特殊的案子,得把要点摘出来以备研究……
陈扬的电脑里,有一个持续“生长”的文件夹——“关联案件和学习文书”。她将其他法官的优秀裁判文书细心剪藏,标注上关键词,就拥有了一个高度适配自己的资料库。
一年又一年,陈扬磨炼着一名优秀法官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不断延伸“自我”的高度。随着审判思路一次次地“扩容”再凝实,陈扬觉得,自己心里终于有了底,曾经的局促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
做好“附加题”
在同事们眼里,陈扬年轻热情,却也沉稳冷静,“再着急的事,只要到了陈扬这儿,就能被平静地解决。”
但这团“冰”下又埋着“火”——她总是想尽办法与当事人沟通,指导他们从哪些方向举证,以免因为“不懂”而丧失维权的机会,“我们就像一颗颗法治的种子,需要扬风播撒,沉根泥土。”
2014年,陈扬从书记员升为法官助理,次年,又从法官助理升为法官。随着参与的案子越来越多,强大的抗压能力、扎实的群众工作能力、严谨的工作习惯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让陈扬成为朝阳法院审理重大敏感案件的不二人选。
陈扬(左)与同事交流办案经验。受访者供图
她审理的第一起重大敏感案件,是一起明星离婚案。第一次庭前会议那天,直播的、为偶像呐喊的、围观的……人群将法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空前的关注度让陈扬压力陡增,但她很快调整心态,让自己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没什么特别的,案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只需要做好分内工作。只要我做得对,就没什么怕的。”
庭审前,陈扬根据案情拟好庭审提纲,围绕争议焦点,归纳办案主线。“法律是严谨的,庭审是严肃的。案子重大敏感,就要对案件进行适度‘冷处理’,一方面厘清审理思路,另一方面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那段时间,加班熬夜成了她的习惯。
案件尘埃落定。随着判决生效,双方生活趋于稳定,舆论也不再继续发酵。陈扬窝在办公椅上,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没多久,她就感觉身上发痒。成片的红疹钻出皮肤,不过十几分钟,就爬满了全身——压力以另一种方式显露出来。
但有了“第一次”,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起来。此后,面对其他疑难复杂的敏感案件,陈扬变得更加坚定。行家们都明白,这些案子就像数学考卷最后那道附加题,综合了无数考点,需要答题者拼尽全力作答。
而对此,陈扬有自己的答案:“只要内心足够纯粹,对案件有专业清晰的判断,即使是在聚光灯下,我也能冷静处理。不论舆论如何,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让理性重构起点”
在陈扬看来,想做一名“好法官”,最重要的就是要“办好案”——不仅是解决一名当事人的问题,而是为更多人谋求福利。
最令她有感触的,是一起关于腾退的案子。
一家儿童医院曾将一栋大厦出租给贸易市场,合同中特别约定,对于出租的近半数的面积,租赁期满10年后,医院可以收回自用。起诉时,租期早已届满,医院要求贸易市场腾退,并支付占用费。
根据合同的约定,双方权利义务清晰,依法做出判决并非难题。但是,涉案大厦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商贸市场中有近千名商户,腾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意。合上案卷,陈扬决定趁着午休去现场看一看。
陈扬至今都记得,当时触目所及的各种焦灼:一边是空间狭小的医院,挤满了哭闹的孩子和忙着安抚的家长,叫号屏上,“等候人数大于80,候诊时间大于4小时”的提醒正来回滚动;另一边的涉案大厦里,不少商铺挂着“清理腾退,跳楼甩卖”的醒目条幅,“以后真不知该如何养活一家人啊!”商贩们的叹息,也钻进了陈扬的耳朵里。
如何做到既能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同时让商贩们不用忧愁生计?难题摆在陈扬面前,她非常清楚“一判了之”必定会引发诸多问题。“要积极引导当事人理性调解、灵活主张权利。”陈扬跳出案件,从各方利益诉求出发,着手梳理。
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是马不停蹄的多方协调沟通。从做人做事说到契约精神,从相互体谅谈到服务大局,终于,双方表示互相理解,一致同意陈扬提出的方案——将便于吸引客流的一至五层继续用于市场经营,为相对安静的六至十一层安装直达电梯,交付给医院,用于安置医疗器械、行政办公。
陈扬。受访者供图
通过细致稳妥的工作,陈扬在诉讼阶段便促成了涉案楼宇近7000平方米空间的腾退及返还工作。回想起其间的一幕幕场景,她在工作手记中写道:“当事人的理解和互让,也会让法官充满力量。也许我无法解决所有的争议细节和难题,但我会尽力帮助各方达成合法权益的衡平。”
穿上法袍、拿起法槌、站上法庭,就有了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把每个案子办得再精细一点儿,让当事人更省心一点儿,让群众更满意一点儿。办案十余年,审结案件3000余件,陈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希望一‘槌’定音之后,诉讼在当事人的生活中翻篇,他们可以继续好好生活。”穿过纷繁探寻真相,让理性重构起点,这是她成为一名法官的初衷,也是她奔跑中恒定的标杆。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李彬彬 校对 吴兴发
刑事拘留后找律师的费用,刑事拘留后找律师的费用谁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微敖 种昂 “我原来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也在司法部干过,后来辞职出来做了律师;爱人在公安部办公厅,姐姐、姐夫也在公安部,儿子同样在公安... 时间:2022-11-25朝阳区找经济合同律师哪个好,朝阳法院 陈扬
10平方米的空间里,泛着油墨味儿的卷宗堆出了一座厚重的山——每张薄薄的纸页,都承载着衣食住行、四时生计,乃至生老病死。放下法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 时间:2022-11-25找律师收欠款,找律师收欠款合法吗
很多人都觉得去法院起诉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门槛也比较高,然而起诉并没有金额限制,只要你想要起诉,收集好材料就可以申请。而且打官司并非必定要请律师,像民... 时间:2022-11-25找律师谈对方事故怎么办,找律师谈对方事故怎么办呢
接到了一个交通事故的咨询,家人过人行横道遇车祸受伤,2根肋骨骨折,左右耻骨骨折及耻骨联合粉碎性骨折,左脚祼骨折;其他多处软组织挫伤,交警认定车主全责。对... 时间:2022-11-25逮捕后何时找律师,吴亦凡会被起诉吗
昨晚(8月16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经依法审查对犯罪嫌疑人吴某凡以涉嫌强奸罪批准逮捕吴亦凡案时间线梳理↓@人民日报 评论:越是暴得大名,越要常思德行配位... 时间: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