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乐清找律师,熊孩子游戏充值可以退吗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23 09:21:15

4月17日,家住雁荡镇的施先生向乐清日报新闻热线61116222求助,他未满12周岁的儿子小陆(化名)从3月2日到4月6日,用妈妈的手机先后给游戏充值40余次,共计13600元。“熊孩子”每次用妈妈手机微信充值后,都以借用妈妈手机上传作业为借口,偷偷删掉转账记录,直到4月6日被妈妈发现,“现在,想找游戏公司退款很难。”施先生说。

短信“凭空消失”引人疑

4月17日上午,提起孩子偷用妈妈的手机给手游充值的事情,施先生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4月6日那天,我妻子正好在上网课,途中看到有消费的短信通知,但下课后她想看具体短信内容时,却发现手机里已经没有了该条短信。她便立马查了近段时间的消费记录。”施先生的妻子说,消费记录里有一连串给腾讯游戏“4399”和“和平精英”的充值记录。

面对这一连串的游戏充值记录,施先生妻子有些疑惑,手机平时一直自己在用,儿子有时候拿来上传作业、听听网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回想起那天我在上网课途中,儿子曾问我借手机,说要上传作业。手机拿回来后,消费短信就都‘消失’了,我猜想就是儿子干的‘好’事。”施先生的妻子说,在她的追问下,儿子才承认自己玩手游,用她的手机给游戏充值的事。

36天充值达40余次

施先生说,他到银行查询了孩子通过微信给手游充值的记录,查看之后,他惊呆了。妻子手机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上显示,一共充值40余次,总额达13600元。

笔者在施先生打印出来的微信消费记录上看到多笔转账记录,最多的一天充值2800元,而且有多笔128元消费直接转入苹果公司账号。“孩子自己也已记不清充值了多少次,当我告诉他具体钱数时,他也吓蒙了。”施先生说,儿子趁妈妈不注意时,偷偷记下支付密码,为了不让妈妈发现,每次给手游充值时微信支付成功后,他都会以上传作业为由,偷偷删掉手机短信通知。

施先生介绍,儿子以前也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2019年上半年,开始痴迷游戏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曾半夜撞到儿子偷偷打游戏的情景。施先生说,这也怪他与妻子平日对孩子疏于管教。

质疑“实名制”存在漏洞

为挽回损失,4月6日,施先生拨打了110求助,但警方表示不受理该起案件,建议施先生自己去找游戏客服洽谈。施先生还拨打12345市长热线求助,该热线回应施先生,虽然记录显示施先生妻子的手机有充值行为,但不能证明是未成年人充值的。他们应向游戏客服提供直观的、可以证明是孩子在玩该游戏并且有充值行为的证明材料。

4月6日,施先生的妻子拨打腾讯客服电话,她将孩子微信消费记录账单全部打包发送给他们。腾讯公司客服表示,孩子在“4399”充值的8505元,在4月30日之前将退回6800元。但在“和平精英”这款游戏中,小陆充值的5095元,是通过苹果ID直接打到苹果公司账户,腾讯公司不予受理。当天,施先生致电苹果公司客服,而客服人员表示,她已提交方案,但审核因不明原因而不通过。

“网络游戏中实名认证制度形同虚设。孩子偷用家长手机和身份证信息注册了账号玩游戏充值,存在一定的漏洞。”施先生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呼吁市民,将支付密码换成指纹或“扫脸”。平日里对孩子也应要严加管教,千万不要入游戏这一大坑。

公式

浙江联英(乐清)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国苑介绍,本案中少年已满8周岁,未满18周岁,为未成年人,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父母对于其在网上游戏消费行为不同意、不认可,则其行为无效,网站应当退还其已经消费的金额,而其在游戏中获得的虚拟财产,也由游戏单位收回。且本案中虽然少年的消费对方有两个,一为游戏公司,一为苹果公司,但是在本案中两家公司与少年的法律关系是一致的,法律结果也是相同的,至于苹果公司与游戏公司之间的消费关系与少年及其家人无关,由两家公司自行理直。而游戏公司、苹果公司及微信公司都存在对未成年人保护上不足的过失情况及虚拟财产保护力度不足的情况,应当进行改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