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常识

交通肇事受害者求情(替别人求情的人是什么人)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记得亦辰 交通常识 时间:2023-04-22 01:34:44

交通肇事受害者求情(替别人求情的人是什么人)

【出处】《旧唐书》第89卷

【原文】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丰州。豫囚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译文】转任文昌右丞(就是尚书右丞,正四品下),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在汝南举兵起事失败,有六七百人受到牵连而获罪,收入官府为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使催促狄仁杰行刑,狄仁杰可怜他们受人连累,就设法拖延,秘密上奏说:“臣如果公开上奏,好像是替叛逆讲话;臣如果知而不言,恐怕又违背陛下用刑审慎、不轻易诛杀的旨意。因此表写成了又毁掉,拿不定主意。其实这些人本心都不想谋反,只是被连累,希望圣上怜悯。”武则天特别降诏宽免了他们,改为配流丰州(今福建福州附近)。囚犯在流放途中停留在宁州,宁州百姓迎接并慰劳他们说:“是我们狄史君救活你们的吧!”大家拉着手到狄仁杰的德政碑下痛哭,为狄仁杰斋戒三日以求福,然后离开宁州。囚犯们到达丰州,又集资立碑歌颂狄仁杰的功德。

【解析】替犯错的人求情,这是个极高政治风险的投资。高风险是,让领导认为自己和犯错的人是一伙的,有利益瓜葛。高收益是,能够收获,这些犯错的人,极大的感恩之心。不过狄仁杰是个高手,完美的话术,排除了风险,收获的人情。权谋网,具体分析下这个话术:

1、阐明动机

“臣如果公开上奏,好像是替叛逆讲话;臣如果知而不言,恐怕又违背陛下用刑审慎、不轻易诛杀的旨意。”我之所以求情,不是因为我要替叛逆的人讲话,主要的目的还是因为想维护领导真实的“存恤之旨”,不是领导错了,也不是处罚错了,而是怕无法完全执行领导的好心。这就让武则天听完这段话,很舒服,不怀疑狄仁杰的动机,自己放过这些犯错的人,也不是之前自己错了,而是,完全的明确了自己“存恤”百姓之心。领导没有错,所以没有任何指责,只是怕大家,误解领导的更高的意图。

2、矛盾心态

“因此表写成了又毁掉,拿不定主意。”很多时候,领导不看你说什么,而看你怎么做。狄仁杰,通过这个写好的奏表写成又毁掉,反复的拿不定主意,向武则天传递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这个心态主要想表达三点,首先是,我知道其中风险,自己可能要被误解;其次是,我知道这件事情的当下处理,没有体现出领导的真实好心;最后是,尽管有可能被误解,但是我还是想维护领导的利益。我愿意为了领导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在领导利益和自己利益对立的矛盾下,更显示,求情的真心!

3、求情理由

求情是需要理由的,为犯错的人,找到什么样的理由?一方面,不能辩护行为,说这些人没有错。因为辩护就是变相指责领导。另一方面,不能拿出处理方案,这样剥夺了领导的决策权。所以,狄仁杰没有在行为上切入,而是说他们这些犯错的人,没有恶意的动机,从本心下手。没有说具体的如何解决这部分人,让武则天自己决定如何可怜他们。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如果武则天想拒绝狄仁杰,也可以不被这份奏折给道德绑架,从而内心不舒服。因为如何可怜,可操作性的空间很大。

求情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获得政治回报,所以不能不展示自己为人请求的功劳,但是如果直接展示,自己为这些人求情,会让领导特别反感:你狄仁杰想做好人啊,我武则天同意了,是你狄仁杰的功劳;我武则天不同意,是让我做坏人。你狄仁杰想收买人心吗?因此,狄仁杰,没有公开写奏折,而是没有“显奏”偷偷的提意见。但如果只偷偷的做,自己不会白白冒险吗?于是,在犯人走到中途宁州的时候,有第三方,以可能的口吻,宣传了狄仁杰的功劳。狄仁杰是豫州刺史,宁州人会知道吗?而且,谁钱多,去路上招待一群被流放的犯人?很显然,是狄仁杰背后安排的。狄仁杰既收获了民心,也没被武则天猜忌。狄仁杰的高明权谋,实现了自己目的,又回避了风险,完美搞定女领导,武则天!

更多职场潜规则,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权谋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