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常识

第二次离婚适用哪些法律,离婚的法律问题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婚姻常识 时间:2022-10-28 16:33:10

当代社会,离婚已成为很普遍的事情,很多省份离婚率高居不下,以重庆为例,2020年离婚率高达千分之5,即每1000名重庆人,就有5队离婚。笔者所在的城市户籍人口为80余万人,就笔者统计,人们法院每年约700件离婚案件,民政局只多不少,想想看是多么可怕,从年龄上讲,80、90是离婚主力,从离婚原因来讲,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其次才是性格,家庭因素。那么,如此高的离婚率下,离婚需要注意些什么?法律规定是什么?今天笔者就来讲一讲。

不管是以前的《婚姻法》还是现在的《民法典》婚姻篇,夫妻感情破裂是离婚的主要判断标准,两口子的事是最难判断的,为什么呢?笔者见过第一天吵架、打架,要死要活的,第二天两人高高兴兴的,这就是老人常说的“莫去管别人家务事”让人哭笑不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分居满2年可以认定夫妻感情破裂,民间很多人就会说,分居两年自动离婚,其实不然,分居两年只是一个判定标准,在实务中是很难去判断是分居还是打工,很多夫妻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这不是法律规定的分居,法律规定的分居是指双方因为夫妻感情不好而分居。实务中,很多人会提交邻居、村委会证明予以证明分居,实际上法庭不予置否。《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一年后夫妻关系仍未改善可判决离婚,这是很多律师或者有法律实践的人,所说的,有些人离婚需要2年,为什么呢?按照现在法律规定,简易程序案件一般3个月处理完毕,一件离婚案件从起诉到结案可能最少需要三个月,经判决6个月后才能起诉第二次离婚,这就是9个月了,如果适用上一条,则需等待1年后起诉,基本上就需要2年时间,当然这是指有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的情形,笔者见过有人起诉四次仍未离婚的情形,这就很特殊了。所以,到法院起诉离婚,需要耐心和时间,一般是一方不同意离婚,或者对子女抚养、夫妻共同财产有争议的情况下,大多数还是在民政局离婚。

关于子女抚养,法律遵循不改变子女稳定生活,将伤害将为最低的原则,对于哺乳期的子女,一般由女方抚养。两岁以上的孩子由双方父母协商抚养权,这就很需要说明了,很多人说父母的稳定收入是判定标准之一,其实对也不对,这是判断标准之一,毕竟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不了物质生活,但不是唯一的。法院看重一下几点:一是目前孩子的状况,比如现在随谁生活,就学情况,生活情况;二是看父母双方的经济实力;三是看父母双方对抚养权的意愿。案例1,女孩6岁,平时随父亲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带,父亲收入较为稳定,母亲虽有稳定工作,但最终可能监护权是父亲的。案例2,女孩6随,平时随母亲生活,母亲有稳定工作,父亲也有稳定工作,可能监护权是母亲的。当然上述案例比较简单,时间上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对于8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选择乙方作为监护人,前提是双方对监护权争执不下。

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一人一半,实际上,很难分,存款还好说,对于很多不动产,就需要双方协商处理,比如一套房,是卖了之后一人一半,还是双方商量价格,由一方出资购买,其他不动产大概也是如此。如果双方均不愿意这样处理,那么就需要委托第三方评估,评估费可不便宜,不建议这样做,因为即使这样做了,最后还是会要求双方协商处理,如果还是争执不下,法院将可能不予处理,留作它案处理。实务中,会发现比如隐匿财产 ,法律规定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一方故意将夫妻共同财产隐匿、转移拒不交出,或者非法变卖、毁损的,在分割财产时,对故意隐匿、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应予以少分或者不分。. 在具体处理时,应把隐匿、转移、变卖、毁损的财产作为一份分给隐匿、转移、变卖、毁损方,以其他财产折抵分给另一方,不足的部分由隐匿、转移、变卖、毁损方给予赔偿。有些人发现对方有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但自己无法掌握,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调查,笔者曾经到银行查过某人的银行流水,明显发现其中有两笔共计8万的的取款无法说明,最终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处理,不过这也是双刃剑,夫妻双方可能都有隐匿财产的行为,那样查下去可能就不好了。还有比较特殊的,比如父母出资购房,年轻人没过几天就离婚如何归属?彩礼的退还?就不再说明,大家可以上网查询。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法律规定,由第三方予以追诉。在很多年前,沿海地区很多老板,破产了,就把资产全部给妻子孩子,债务全给自己,给债主造成极大的损失,后来就改了法律,离婚时双方约定的夫妻 共同债务不得对抗第三人,意思就是如果夫妻双方约定债务是男方的,钱财是女方的,只针对2人有效,当债权人要求双方偿还时,没有效力。实务中,很多欠款只有一方的签字,那么就要看这笔钱是用于家庭使用还是个人挥霍,所以后来就有了另一条规定,一方举债用于吃喝嫖赌,为个人债务,不是夫妻共同债务,这是对女方的一种保护,其实在实务中,不难发现,很多男方举债也是为了生意、为了家庭。

夫妻双方,结时一起,离时一起,好聚好散才是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