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工资保密制度,应该薪酬保密还是薪酬公开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0-31 13:31:07

如今,“密薪制”已是不少企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不相互打听工资更是职场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最近,一位自称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网友发帖“诉苦”:就因自己前一天在办公室问同事工资,后一天就收到人力资源部门通知辞退,他觉得很是委屈。

薪酬保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员工相互攀比,保护个人薪酬隐私、防止人才流失。同时,也是旨在打破“大锅饭”,利用薪酬差异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产生鲶鱼效应。目前,我国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薪酬必须保密,也没有限制用人单位实施薪酬保密制度。只要用人单位和个人协商一致,签订合同后就应当遵守。然而,很多时候问题就出现在这——有些用人单位并未与个人有过协商,而是单方面将薪酬保密相关规定写入合同,当员工出现违规打听同事薪酬的行为时,不论是否引起恶劣影响,直接以此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有处罚扩大化之嫌,不仅少了些人情味,而且还有违反劳动法的可能。

“密薪制”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工资保密,薪酬体系公开”。可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少员工只知道自己的工资多少,却不清楚这份工资是如何“算出来”的。这时,打听同事的工资就成了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方式。这也是为何明知有“明规矩、潜规则”的情况下,仍有人偷偷打听工资的原因之一。

其实,因薪酬保密引起的纠纷,很大程度上是用人单位在管理上缺乏边界与力度。在有明确规定下,员工私下打听同事工资固然有些不妥,可以给予适度的干预与警告。但也要充分理解员工对关乎切身利益有知情权的需求。对此,密薪制不能只看到“密”字,更应明确“薪制”。用人单位要做到薪酬制度、等级、标准公开公平公正,“密薪制”才能更有说服力。同理,将标准制度列得清清楚楚,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之余,也是防止有人利用密薪来暗行腐败的有效途径。聪明的企业,应是利用好薪酬保密制度,实现有效激励,与员工共赢。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文杰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