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法学案例分析范文,被骗吸毒的案例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0-18 01:01:05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 刑事研究院

文章/李永辉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打击毒品犯罪力度持续加大,平安中国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禁毒斗争形势持续好转,传统毒品犯罪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毒品市场开始花样翻新,新型毒品不断出现,被引诱、怂恿和欺骗吸毒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新型毒品犯罪案件逆势上涨,新型毒品对身体机能损害大、成瘾性很强、衍生犯罪危害大、迷惑性强,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案情简介

被告人郭某某,男,1990年出生,原系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经理。

2015年,郭某某为寻求刺激,产生给其女友张某甲下“迷药”的想法。此后,郭某某通过网络了解药物属性后多次购买三唑仑、γ-羟丁酸。2015年至2020年间,郭某某趁张某甲不知情,多次将购买的“迷药”放入张某甲的酒水饮料中,致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昏睡等症状。其中,2017年1月,郭某某将三唑仑片偷偷放入张某甲酒中让其饮下,致其昏迷两天。

2020年10月5日,郭某某邀请某养生馆工作人员张某乙及其同事王某某(均为女性)到火锅店吃饭。郭某某趁两人离开座位之际,将含有γ-羟丁酸成分的药水倒入两人啤酒杯中。后张某乙将啤酒喝下,王某某察觉味道不对将啤酒吐出。不久,张某乙出现头晕、呕吐、昏迷等症状,被送医救治。张某乙的同事怀疑郭某某下药,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检察指控

郭某某的行为构成欺骗他人吸毒罪,且应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是涉案“迷药”为国家管制精神药品三唑仑和γ-羟丁酸。郭某某的网络交易记录、浏览历史记录和聊天记录等客观性证据足以证明其所使用精神药品的药名、药效、购买方式等事实,特别是购买记录与作案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间隔对应,结合被害人张某甲、张某乙、王某某的陈述内容,就医症状和鉴定意见等,足以认定涉案“迷药”为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三唑仑和γ-羟丁酸。

二是郭某某主观上对“迷药”的性质和毒品性状具有明知。从郭某某与网络卖家的聊天记录、郭某某浏览相关药品信息以及其通过网上邮寄、假名收货的方式进行交易等情节,足以推定其明知此类药物的性质属于毒品。

三是郭某某得知他人报案后虽主动投案,但到案后拒不供认主要犯罪事实,不构成自首。

四是欺骗他人吸毒罪不需要具备特定的动机或目的,亦不要求造成实害结果,郭某某“为寻求感官刺激”而下药,未让被害人染上毒瘾等不成为否定其构成欺骗他人吸毒罪的抗辩理由。

五是在案证据证实郭某某系国有公司管理人员,且欺骗多人吸毒,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

裁判结果

2021年8月26日,Z市P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欺骗他人吸毒罪判处郭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郭某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同年11月16日,Z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给他人投放新型毒品的违法犯罪案件增多,社会危害性大。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知系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仍利用其毒品属性和用途的,应当依法认定相关物品为毒品;行为人对于涉案物品系毒品主观上是否明知,应当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阅历、有无吸贩毒史以及对物品的交付、使用方式等证据,运用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综合分析判断。

对于行为人明知系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而向他人的饮料、食物中投放,欺骗他人吸食的,应当以欺骗他人吸毒罪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为实施强奸、抢劫等犯罪而欺骗他人吸食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应当按照处罚较重的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我们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勿因一时好奇而去沾染毒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不要结交或者接触吸食毒品的人,防患于未然。


请谨记:

毒品猛如虎,生命贵如金!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第一款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五十七条 【毒品定义与数量计算】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玛咖、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引诱、教唆、欺骗多人或者多次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二)对他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

(三)导致他人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犯罪行为的;

(四)国家工作人员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