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在马巷找民事纠纷的律师,在马巷找民事纠纷的律师有哪些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3-01-25 06:37:51

为了照顾儿女或孙辈,许多老人“漂”到了厦门。数据显示,厦门非户籍常住老年人口有十多万人,近年来还不断增加。而如果算上随迁(入户口)老人,“老年漂”的群体更加庞大。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相比故乡,语言不同,习惯迥异,没有朋友,难免孤独郁闷,如何尽快地融入社区,找到新的生命支点呢?老人们在努力。而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厦门的各个社区,也提供了许多的平台。

今天,借由以下的故事,希望给更多“漂”来的老友们以启发。

翔安区祥美社区

包容他人不同生活习惯

借邻里书屋熟悉更多人

记者 颜梅丽

老胡去年在龙岩退休,得知儿媳的预产期在今年正月,老胡和老伴决定来厦门,帮儿子料理家务。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和老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即今年1月25日)来到厦门。”老胡性格开朗豁达,住进翔安祥美社区后,对于新的生活环境,他抱着乐观态度,相信很快就能适应。

包容感 从称谓开始尊重他人,与邻里融洽相处

到了厦门,他发现不仅同一栋楼邻居很少交流,生活习惯还存在一定差别。有一次抱孙子等电梯,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士站在一旁。出于礼貌,他对着孙子说:“要叫阿婆哦。”那位女士立即纠正:要叫“奶奶”。

“当下我立即改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包容。”老胡说,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每当这个时候,他都选择尊重他人,“这样才能与邻里更融洽地相处”。

归属感 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主动参与社区事务

为了更好地融入社区,老胡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祥美社区,“这样更有归属感”。

他希望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贡献。社区“邻里书屋”成立后,他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协助管理书屋的日常运营。老胡说:“邻里书屋其实是一个平台,借这个平台,我能够认识更多居民,有助于自己更好地融入社区。”

“在一个新地方生活,要从心里把它当成家乡,这样才会真心爱上这个地方。”老胡说,每次看到社区有硬件设施损坏了,或设置不合理的,他都会积极地跟社区工作人员或物业沟通,建议改进。“我希望社区每次有活动的时候多叫叫我,当你有贡献的时候,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老胡说。

社区经验

每栋楼建微信群

让老人交流发声

据祥美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里像胡先生这样的老人很多。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他们在每栋楼成立一个微信群。“我们让老人家参与群里的讨论。有一个交流和发声的平台,会让他们从心里觉得,我也是小区一员”。

社区还设置多个文体休闲场所,组建广场舞、太极拳、交谊舞等文体队伍,并邀请专业人士来授课,让老人在照顾孙子之余,也能享受老年生活的快乐,结交更多的朋友。

思明区假日花园小区

为了女儿们留下

过着过着适应了

记者 李小庆

最近,老魏的老伴常常从老家来电“诱惑”她:要不要回来?菜也香饭也糯哦!

年初,老伴刚从“漂”了十多年的厦门回了四川,重新装修了房子。老伴说,还是老家舒服,吃得惯住得惯,还有三朋四友可以走走,不像厦门,来了那么多年,都还没习惯。

2001年,老两口还在做生意,被大女儿的连环电话呼到了厦门:大女儿刚生了小孩,他们成了第一求助目标。

下马威 饮食语言都不适应,缩在家里看电视

新年过完才几天,他们就急冲冲来到了厦门。第一餐就给了他们个“下马威”:女儿女婿为表示对父母的欢迎,特意到酒店款待一桌,席上主动为老两口夹菜,他们一看,像虾又不像虾,壳硬,还没什么肉!老两口不懂如何下嘴,偷偷扔了!老魏说,呆久了才知道,那是龙虾。

无辣不欢的老两口,首先迎接的就是口味上的挑战。女儿在厦门呆久了,口味变得清淡,而女婿是闽南人,几乎不吃辣。

语言不通是第二个挑战。老魏说,两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一口“川普”还是硬憋出来的,走进小区,大多时候也无法跟别的老人交流,于是,一个负责买菜,一个负责带小孩,有了空闲,两人常常缩在家里看电视。

不排斥 人都能顺应生活,过着过着口味变了

这么帮着帮着,来的时候容易,走就不那么容易了。老魏说,等到小女儿的小孩大一点,好几次要拖着箱子回去,无奈都被女儿拖住:我们要上班,小孩实在没人看,找保姆不放心,要不再帮我们一下?

到了今年,老伴回去铁定不想来了,老魏却适应了。她说,虽然还是听不懂闽南话,但普通话没问题。呆久了,辣味也吃不了了。老魏说,刚来时诸多不习惯,但过着过着,一切又都习以为常了,比如煎螃蟹、蒸海鱼、做龙虾。以前没做过的事,现在也很顺手。虽然炒青菜时还习惯性往里面加几颗花椒和辣椒,但仅仅是调味。人有很大的顺应生活的能力,只要不是主动排斥,都能生活得很好。

老魏说,子女都在这,有妈妈在,有向心力。现在,老魏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一大早,就吆喝着小区里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太婆们,去散步,沿着城市道路走一个来小时,满头大汗地回来,偶尔顺手还带两棵小菜,晚上再邀着一起跳跳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翔安区锦绣祥安小区

小卖部门口变成

“老人活动中心”

记者 戴舒静

有的老人背井离乡,会出现水土不服、倍感孤独的情况,但从黑龙江来到翔安区马巷镇锦绣祥安小区的岳喜凤却相反,他经营的小卖部门口被他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成为老人们都喜欢来的地方。

老岳和老伴是为了照顾小外孙来到这里的。女婿在小区开了一家小卖部,所以,平时他主要帮忙照料店铺,而他老伴则帮忙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

爱唠嗑 多聊几回就熟了,走南闯北都适应

记者近日来到这个小卖部时,只见老岳摇着扇子,站在门前,看着两名老人在象棋盘上“厮杀”。看到一方处于下风时,他忍不住出声指导。有人来买东西时,他就转身回小卖部。

看棋的老人不少,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能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老岳和这些老人都很熟,“他是四川的,他是云南的……”哪个老人来自哪里,谁的棋艺好,哪家的子女特别孝顺,他可以娓娓道来。

“我们东北人就是喜欢唠嗑,唠几回,大家就熟了。”老岳说。今年63岁的他,祖籍山东,因参军到了黑龙江并定居。后来到过辽宁、河北工作,最终因为女儿女婿来厦,2011年到了翔安。闲不住的他,跑去当了3年保安,到了退休年纪,才回到小卖部帮忙看店。

老岳笑着说,他这种性格和履历,走到哪里都很容易适应当地生活,并与当地人成为好朋友。

随乡俗 正餐时煮个汤喝,摆棋桌引人来聚

在饮食方面,他们在保持喜欢吃家乡菜的同时,也信奉“入乡随俗”,跟当地人一样,正餐时煮个汤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到一个新地方,我们老人家一定要积极去融入。”老岳说,在几个当地朋友的指导下,他现在还学会了一些闽南话。

在这个小区住了几年后,岳大爷发现小区里针对老人的娱乐场所比较少,女同志晚上还可以找个空地跳跳广场舞,但他们这些大老爷们就没地方去,喜欢下象棋的他就想,何不自己钉几张木桌,再用笔画个棋盘放在小卖部前,让喜欢下棋的人过来下?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落实,女婿也希望他老有所乐,就搭手帮他钉了好几张木凳。3张象棋木桌摆出来以后,这里从早到晚成了大老爷们最喜欢来的地方,特别是周末,3张棋桌都坐了人,看棋的人更多。所以大家笑称,这个小卖部门口是小区的“老人活动中心”。

湖里区金安社区

来厦门换过四个居住地

到哪都和邻居亲如一家

记者 林晴

“主动热心。你付出善意,周围的人也会受到感染。”谈起自己迅速融入社区的秘诀,家住金安社区的吴秀丹总结说。

吴秀丹是东山人,2008年为了照顾小外孙,来到厦门。从那时起,他们一共换过4个居住地,但是,无论住在哪,吴秀丹都能跟马上跟邻居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很主动 热情招呼出手相帮,邻居亲如一家

“很多人在一栋楼里住了好多年还不认识,但我们从选房就开始熟了。”金安社区是吴秀丹在厦门住的第四个家。她说,选房看房装修房子时,她就主动找人认识。

住进新楼房之后,遇到同一栋楼的住户,吴秀丹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一块乘电梯时,她也会跟邻居拉拉家常。看到邻居提了重物,就搭把手。

远亲不如近邻,秀丹和同一层楼的3户邻居更是亲如一家。邻居有需要,她能做的,一定尽力帮忙。邻居小两口有事外出,不方便带孩子,秀丹主动帮忙,“你们放心去吧,孩子我看”。老姐妹手骨折回娘家居住,她和邻居一起去探望,姐妹这边的家,大家帮忙照看和打扫。上个月,秀丹还组织邻居们到东山度假,大家玩得很开心,彼此的关系更融洽了。

有平台 退休“重操旧业”,时不时管管“闲事”

秀丹退休之前是法庭的庭长,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对调解邻里纠纷很有一套,也常忍不住管管“闲事”。早些时候,跳广场舞时,有人为争位子吵起来,她管;参与志愿服务捡垃圾,她们边捡,有人边扔,她忍不住出口相劝;社区“金哥安妹法律驿站”建起,她主动提出邀请自己的律师朋友来开讲座。

有一次,小区水管爆裂,停水一整天,晚上11点还没恢复供水。微信群里,业主怨声连连。秀丹看到后,赶到现场,用手机拍了一段工人抢修的视频,发进群里,告诉大家,“维修工人已经在积极抢修了,大家不要着急”,平息了大家的怒气。

如今,她不仅是社区科普大学的理事长,还是社区党员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头衔”多了,事也多了,各种志愿行动她都积极参加,生活充实着呢!

社工创新

“为爱随迁”小组活动

助外来老人深度融入

记者 林晴

在思明区演武社区和白城社区,老年人多,平均比例占到了12.98%(其中白城社区为26%)。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随迁老人。

启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发现:许多随迁老人对厦门这座城市没有多少归属感。因为没有熟人朋友,长年封闭在家里,对社会活动也没多少参与感。有些老人甚至担心:自己的外地身份,去买东西会被宰;参加社会活动,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不少人在厦门生活了多年,还是无法融入社区。

两个月组织开展六次活动

带领老人们深入探访城市

针对随迁老人这个群体,启福社工中心从今年3月起,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为爱随迁”小组活动。共有26名随迁老人加入,开展了6次活动。

活动中,社工中心的社工和社区义工一起,带领随迁老人深度探访这座城市:社区医院在哪,寺庙在哪,哪个菜市场海鲜最多,哪里能吃到最正宗的沙茶面。不仅带老人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还向老人介绍社区的故事和厦门的历史、人文风俗。

社工中心还组织了经验分享会,让老人分享异地医保报销、孙辈教育、到老年大学学习等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

活动小组成了互助小组

老人直呼“找到组织了”

两个月的活动结束后,原本素不相识的老人成了好朋友,他们会相约一起跳舞、买菜,结成“旅友”。有的人临时有事,会交代其他组员帮忙照看孙子。俨然成了一个友爱的互助小组,很多老人直呼“终于找到组织了”。

活动的组织者、启福社工服务中心社工徐金娟说,由于组织规模的限制,还有数量庞大的随迁老人群体未被纳入。他们将继续开展“为爱随迁”小组活动,预计将有60名新成员进入这个大家庭。

“社工服务中心只是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结识、互动交流平台。组员之间所建立的联系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月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这个牢固的团体依旧能自发进行活动,甚至引导更多的社区随迁老人加入其中。”

【专家说法】

社区给平台 种子长成林

巨东红(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像秀丹姐一样迅速融入社区的老人,都有很好的一点:主动,不封闭自己,把以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习惯带到退休生活中,很快适应了来厦的新生活。

而厦门的社区也很好,很愿意为居民提供平台。比如金安社区建的“金哥安妹法律驿站”,秀丹他们通过为居民提供服务,被居民认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志愿服务是老人融入社区的一个途径。我们今年有一个项目叫“金种子”,指的是志愿者就像种子一样,撒下去,就有更多的种子出现,长成树,结成林,生生不息。这种状态太好了。金安社区就是这样,志愿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也愿意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但如果没有带动,没有激励,没有平台,老人们不容易从家里走出来。所以,希望更多社区能像金安社区这样,为老人提供平台,让更多随迁老人从心态上融入社区,真切感受到“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它”,愿意为这个家添砖加瓦,让这个家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