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春节
如同圣诞节对于西方人一样,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所包含的内容在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在变,但春节在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当中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中国人的春节,据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不过起初不叫春节,也没有固定的日子。到了公元前两千一百多年,当时的人们以木星运动一周的时间为一岁,就将春节叫作“岁”。公元前一千年前,人们以“年”来表示春节。“年”在当时的含义是五谷丰登的意思,获得丰收叫“有年”,获得大丰收被称为“大有年”。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广义的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号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前后大约三周。这期间以十二月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一天一夜最隆重,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
为迎接春节,从城市到农村,人们进行各种准备活动。在农村,节日的准备工作一进入十二月就开始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家庭要清扫房屋、洗衣拆被,以示除污去垢,气象一新。家人还要不断地从市场上买回丰富的年货,如:糖果、糕点、肉类、水果等食品,以备节日期间的食用、待客。在大城市,节日的准备工作也在很早就拉开了帷幕,文化部门、艺术团体要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电视台排演各类型晚会,各大公园开办传统的“庙会”,为游客提供比往常多得多的娱乐项目,百货商店更是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调配商品以满足节日市民的需求,曾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消费占全年消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在中国各地,人们过春节有着许多不同的传统习惯,但是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管是北方、南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的谐音。在北方,团圆饭大多是饺子,全家人一起包,这是一种把美味肉馅包在圆形的薄面皮里,用开水煮熟,加上调料,全家人坐在餐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
除夕要守岁,在这一夜人们是在欢乐中送旧岁迎新年的。过去,在新年到来时,人们燃放爆竹,以示庆祝。这种源于驱邪的习俗,由于安全和污染的原因,在北京和一些大城市的市区已禁止了。到了初一,全家老小换上节日盛装,开始迎接客人来访或外出拜年。见面时,相互以“新年好”、“春节好”等吉祥之词相敬,然后请回家中,吃些糖果、喝些茶水,谈谈家常。如果在过去一年里,亲友之间曾发生过什么纠纷,只要春节去拜年,那就是彼此谅解了。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地方演戏,放电影,有的地方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赶庙会,到处是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当然人们更多的是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各电视台在节日期间安排了大量的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观看的精彩节目。
贴春联、年画、点花灯,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活动。节日期间,市场上摆出很多反映人民幸福生活、愉快劳动和各式各样花卉山水的年画、春联,供人们挑选。春节期间的灯会也是一项十分热闹的活动,花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历代制灯工艺也很兴盛,花灯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风景、英雄人物等内容,而且灯的造型多种多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外出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过春节的一种新时尚。
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农历的7月初7,是中国民间的乞巧节,也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传说这一天,也是天上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
上古的时候,天空碧蓝如洗,一点云彩也没有。天帝觉得太单调了,就吩咐 他的7个女儿纺纱织布,给“天”做件衣服。7个女儿织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还是很单调。 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个有心的人,她在花园里发现一种开着7种颜色的花,于是就采了许多这种花,把漂亮的颜色染到纱支上去,经过她的努力,终于纺出了五彩缤纷的彩纱。姐妹们都很高兴,夸她手巧。大家决定,平时让“天”穿 白衣服;下雨时穿灰色衣服;早晨和傍晚穿彩色衣服。天帝知道后,非常高兴, 便将最小的女儿封为“织女”。
织女每天织布,织累了,总要看看下面人间的景色。有个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发现这个小伙子总是孤单地一个人耕作,休息时,也只和身边的老牛说话,织女不由得有点怜悯他。 这个小伙子就是牛郎。
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明天是七月初七,天帝的 7个女儿,要下凡到人间洗澡。你把织女的衣服藏起来,她就可以做你的妻子。 ”听了老牛的话,牛郎心动了,决定试一试。
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藏在河边的芦苇丛里等候,没多久,只见天空飘起7 朵彩云,每朵彩云托着一个仙女。只见仙女来到河边纷纷脱下衣裳,跳进清清的河水中。牛郎一跃而起,抱起织女的衣服就往回跑,因为跑得太急,“哗啦啦”的芦苇声惊动了7仙女,7仙女纷纷上岸,其中6位仙女披起各自的衣服,飞上天空 ,唯有最小的织女没有衣服而惊慌失措地站在河边。牛郎结结巴巴地对织女说,只要答应嫁给他,就把衣服奉还。织女一看是自己爱慕的小伙子,就含羞地点点头。
当晚,牛郎与织女在老牛的主持下成亲。两年间,织女生了一对儿女。夫妻俩一个种田,一个织布,生活十分美满。
转眼7年过去,天上过一日等于人间过 一年。每过7日,天帝就要召见7个女儿一次,他发现织女没有回天宫,并与凡人结婚十分生气,在7月7日这一天,天帝派天将把织女抓回问罪。 牛郎悲痛万分,用箩筐挑了两个儿女,去追赶织女,老牛取下一只角变成飞船,载着牛郎和他的孩子向天空飞去。孩子拼命地喊:“妈妈,妈妈。”织女听 到牛郎和孩子的叫声,拼命挣脱了天将,要去和牛郎、孩子们相会,此时,天帝突然从天空伸出一只巨手,当空一劈,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顿时横在牛郎织女中间。就在这时,天空飞来大群大群的喜鹊,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 在桥上相会。天帝没有办法,只好允许每年的七月初七的晚上,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后来,在7月7日这天,女孩子们要向织女“乞巧”,他们拿来彩线和7根针,如果能很顺利地穿过,就是巧手姑娘。据说,孩子们当日夜晚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呢。
重阳节
中国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每逢这天,人们都会扶老携幼,赏菊登山,还要插茱萸(茱萸是一种芳香的药用植物),吃花糕。
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 。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 ,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费长房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 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办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家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从此,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中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就描写了重阳节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朝(618-907)大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时,十几岁的王维客居在京城,不免要时时想家,尤其逢到节日,看到别人 人家欢聚一堂,不禁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了。重阳节时,京城每家每户都佩茱萸 ,而自己家中却少了一个佩茱萸的人,这就是自己呀。
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吃重阳糕,在汉语发音中,糕与“高”同音,含步步高升、兴旺发达之意。人们用江米、黄米、小枣等原料做成蒸糕,上面还插上五色小旗,称之为“花糕”。住在平原的百姓,重阳节无高可登,吃了花糕,以示登高。
古时重阳节还被赋予“长寿”的内容。因为人们认为重阳节的这些习俗“能令人长寿”。
现在,人们仍保持着在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惯,商店也会在这天出售花糕。而且近些年,人们还取“九月九日”是“久久”的谐音,把这天定为“老人节”,这既包括了重阳节原有的内涵,也表达了人们敬老爱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端午节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节日”。
端午节为何叫“端午”?原来,“端”是“初”的意思,“初五”就是“端午”,按照中国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是“端午”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曾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的夏至习俗,有的认为是古代长江一带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不过在民间最普遍的说法则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楚国,他的祖国被敌国攻陷以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跳入汩罗江身亡,这天正是五月初五日。以后,每到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高洁的品格,都要以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他。后来,竹筒装米又演变为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粽子在古时候被称为“角黍”,它是以苇叶、竹叶等包裹糯米,以线绳捆扎成锥形或枕头形,蒸煮而食。在端午节前夜,家家都要包制粽子,上锅蒸煮,以备应节食用。粽子还是互相馈赠的礼品,端午节走亲访友,人们都要互赠自家包的粽子。
端午节食品除了粽子外,中国各地还有一些吃食,比如吃咸鸭蛋、喝雄黄酒,这都是取自民间避邪的说法。
除了吃,端午节还有很独特的装饰民俗。这一天,每家门前都要悬挂艾草和草蒲,这是两种药草,一方面是为了避邪,另一方面是因为初夏时节,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容易得病,这两样药草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病治病的作用。另外,在端午节,人们还会给小孩缠绕五色丝线,寓意“长命百岁”,缝制香包,形状就像老虎、葫芦,里面装上香料,用丝线挂在小孩胸前,还要给小孩子穿虎头形状的鞋,围上绣有老虎的肚兜,这都是为了保佑小孩平安吉祥的意思。
在中国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据说这一习俗也与屈原有关,传说是老百姓发现屈原跳江后,拼命划船前去相救。后来就演变成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的风俗了。每年端午,江边湖边的龙舟竞赛,就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节日盛会,有的地方有五六十艘龙舟参赛,每艘船首都安装有木雕龙头,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名船上锣鼓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河岸止彩旗飘扬,万众欢腾。扣人心弦的龙舟竞赛将端午节推向了高潮。
元宵节
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也是整个春节的尾声。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元宵节夜晚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当天夜里,中国民间历来有挂彩灯的习俗,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赏灯和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内容。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呢?据说,公元前180年,中国西汉皇帝--汉文帝在正月十五当上了皇帝。为了庆祝这件事,汉文帝决定把正月十五定为灯节。每年这天夜晚,他都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一天,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悬挂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彩灯供人观赏。到了公元前104年,元宵节被正式列为国家重大节日。这一决定,使元宵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按规定,公共场所和各家各户都要张灯结彩,尤其是繁华街区和文化中心要举办隆重的大型灯会、灯展;男女老少通宵观灯、猜灯迷、舞龙灯等等,以后年年如此,相沿成习,历代不衰。据记载,公元713年,当时的唐朝在京城长安(现西安)制作了大型“灯山”,高约7米,共有各种彩灯五万多盏。
元宵节的彩灯,通常都用色泽艳丽的彩纸制作,可做出山水、建筑、人物、花卉、鸟兽等各种造型,这其中要数走马灯最有中国特色。走马灯是一种玩具灯,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灯内有叶轮装置,当灯内蜡烛被点燃时,热气上升,驱动叶轮旋转,从而带动装在叶轮上的纸马飞奔。纸马的影子映在灯罩上,从灯的外面看去,犹如万马飞奔,栩栩如生。 元宵节吃元宵也是一大习俗。大约在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民间在过这一节日时开始流行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北方地区大都称这种食品为“元宵”,而南方称之为“汤圆”和“汤团”。
元宵发展到现在,花色品种已达近三十种,元宵馅有山楂、枣泥、豆沙、五仁、芝麻、奶油可可、巧克力等。各地元宵更是风味各异,南方的湖南汤圆清白晶莹,香味甜美,东部的浙江宁波汤圆馅多皮薄,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美,北京的山楂、芝麻、奶油等甜馅元宵也别具风味。
元宵节除了观灯、吃汤圆外,还派生了许多文娱活动项目。象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等。特别是舞狮子,除中国之外,世界上所有华人聚居区,逢年过节都会组织表演。中国的舞狮子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方的狮子舞讲究动作和技巧的变化,通常以两人舞为主要形式,舞姿灵活多变;北方的狮子舞讲究以气势取胜,通常有十多人甚至数十人同舞。舞狮时,配以富有中国民间特色的 音乐,无论表演者,还是观众都积极参与,展现出一派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场面。
腊八节
在中国,农历12月又被称作腊月,12月8日就叫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视为春节的前奏。
据记载,腊八节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腊祭。中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蜡祭”。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作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后来的蜡祭,发展成以祭祀祖宗为主的节日。公元5世纪,政府把农历12月8日定为腊八节。
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这时他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了纪念这件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当时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的种类非常丰富。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等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等。主人可以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 腊八粥的佐料,习惯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葡萄干等里边选择。 主辅料配齐后,用砂锅加水在炉火上慢慢地熬,熬熟后再加上白糖、玫瑰、桂花等甜味调料。如果是比较讲究的家庭,特别注重腊八粥的颜色,凡是深颜色的豆子都不用。只用糯米、薏米、菱角米、莲子肉作原料熬成粥。粥的质地雪白透明,盛在精美的餐具里,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试想一下,在冰天雪地的腊月,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喝着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是多么惬意美好的事啊!
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之外,中国北方民间还有泡“腊八蒜”的习惯。家庭主妇把大蒜剥去皮,放在坛子里,再倒满米醋,从腊八这天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和的屋子里。到了新年除夕夜晚,吃饺子时再拿出来享用。泡好的蒜瓣呈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非常好看,给团圆家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中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节日。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也以本民族特有的庆祝方式来欢度这个传统佳节。
黎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海南省):
除夕之夜,黎族人会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酒佳肴,席间还要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省):
春节期间彝族人会集体跳一种叫作“阿细跳月舞”的舞蹈以示庆祝。有些村寨在大年初一会让男子来承担家务,而让妇女休息,以此作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省):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壮族称为“压年饭”。预示来年丰收,吉庆有余。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省):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跨上骏马,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另外,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哈尼族男女青年在春节期间会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并挑选意中人。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在大年初一,纳西族要为13岁的少年举行大礼,女孩子称“穿裙子礼”,男孩子称“穿裤子礼”,通过这个仪式表示已进入成年。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布依族青年男女要身着盛装,互相拜访;或者结伴野游,跳舞唱歌,玩到尽兴才回家。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
大年初一早晨,鄂伦春年轻人要先给家中的长辈敬上满满的一杯酒,行礼表示孝敬和问安。然后,同辈之间互相对饮祝福。吃过早饭后,青年人聚到一起,进行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
初一清早,达斡尔族的青年们双手沾满锅底灰,争相往别人脸上涂抹,美丽的姑娘们往往被小伙子涂成“灰姑娘”。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幸福的意思。
承兑汇票,承兑汇票 套利
承兑汇票,有着庞大的签发量和交易量。谁在参与,谁能盈利,谁会受损?本文从源头、中介、银行三者角度来阐述。票据中介参与银行承兑汇票买卖,如何套取利差?高... 时间:2022-10-30事业单位丧葬费,事业单位丧葬费2021年丧葬费标准
在退休人员去世之后其遗属都可以领取到一笔钱,那就是丧葬费。事实上,除了丧葬费,退休人员去世后还可以领取一笔抚恤金。一般情况下,丧葬费和抚恤金是可以共同... 时间:2022-10-30亲子关系证明,亲子关系证明模板
近日,我中心接到某法院关于一起遗产纠纷案的委托,一母子状告X某的父母亲和现任妻子,要求继承X某遗产和获得小孩抚养费,庭审中,X某的现任妻子提出,需要先证明... 时间:2022-10-30耕地保护法,土地法 切实保护
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为核心... 时间:2022-10-30公司注册资本最低,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是多少
大状说:找大状,中小企业自己的法律顾问。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是多少钱》,是关于公司注册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时间:2022-10-30